APP下载

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调查研究

2023-07-24李学全

高教学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高校大学生家校合作

李学全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家校合作心理育人中,家庭是重要的育人力量和支持资源。该文调研家长对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认识,主要包括参与问卷调查家长的基本情况、高校家校合作与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家长对高校心理育人现状的认识、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路径探析共四个部分,以期分析当前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现状和探索有效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家校合作;育人现状;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159-04

Abstract: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he cooperation with a common effort of college and family. During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family,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resourc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mainly investigates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family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nalysis, mainly include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par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survey,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family,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path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famil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family and explore effective cooperation model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family;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mode

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黨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中提出要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1]。

然而,针对高校的家校合作,在认识上,确实有不一的看法[2]。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将思维固定在在校表现不好就被叫家长的传统认识上;第二,从学校的层面来看,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数较多且工作内容繁杂,与家长开展合作与沟通受到限制;第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是年满18岁的成年人,有独立的人格和沟通能力,还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可以为自己的事负责。

从学生的心理层面来看,文献调研显示,某高校连续三年对1 600 余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80%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受家庭影响。家庭是大学生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从家庭和学校合作的层面来看,某院校对开展家校合作的学生人群与未开展家校合作的学生人群从学习、思想、心理、在校表现和职业规划五个维度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家校合作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帮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

家校合作心理育人中,家庭是重要的育人力量和支持资源,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5]。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大学生和高校的态度和认知研究较多,而针对家长的专题调研较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调研家长关于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认知层面,以期探究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新路径。

一  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的维度方面,包括参与调查问卷家长的基本信息;家长对高校家校合作的基本认识;家长与学校辅导员的沟通情况;家长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认识情况;家长对高校家校合作的态度和对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意见和建议共5个部分。调查问卷的收集方面,共面向大学生家长发放问卷272份,回收272份,有效问卷272份。其中男性家长占比39.34%,女性家长占比60.66%。学生所在年级中,大一学生家长占比15.81%,大二学生家长占比17.65%,大三学生家长占比20.59%,大四学生家长占比45.95%。

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学历情况:小学学历2.57%,初中学历18.38%,中专或高中学历19.12%,本科或大专学历52.21%,硕士学历5.15%,博士学历2.57%。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总占比为40.0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总占比为7.72%。如图1所示。

二  高校家校合作与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校家校合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调研结果显示,排序依次为缺乏家校合作平台和体系(45.22%);沟通形式单一、电话和微信为固定模式(38.97%);无计划性、出现问题才沟通合作(37.5%);地域等客观条件限制影响沟通合作(33.82%);沟通时间有限、无法深入沟通交流(31.25%);双方工作繁忙、无暇沟通(13.24%);双方观点不一致、无法及时解决问题(1.47%)。根据调研结果,家校合作与沟通,受到平台建设、沟通模式、地域条件、辅导员和家长的工作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  家长和学生在高校期间的沟通模式相对单一

家长与孩子日常的沟通和互动的主要途径方面,主要通过电话沟通的有179份,占比65.81%;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沟通的有230份,占比84.56%;利用假期与孩子面对面沟通的有149份,占比54.78%;家长到学校了解沟通的有19份,占比6.99%;无沟通交流的有15份,占比5.51%。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性和便利性,大学生在校期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主要模式是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网络聊天工具的沟通存在其显著的优点,有及时性、随时性和便利性,然而,也有明显的弊端,比如需要深入沟通和探讨、对所处情境的准确把握等方面,都存在其明显局限。

(三)  “应急功能”是家长与辅導员的主要沟通模式

在何种情况下家长会与辅导员产生沟通想法的调研中,依次为孩子出问题时(占比63.97%)、需要了解政策时(59.56%)、联系不上孩子时(56.62%)、学生成绩下降时(36.76%)、学期开始或结束时(34.93%)。如图2所示结果,问题导向依然是家长与辅导员之间沟通的首要出发点。在学生产生问题后,想到与学校或家长沟通,是首先想到的方式。然而,双方的沟通和合作不能只局限于产生问题后才去沟通,问题产生后的亡羊补牢虽然可以及时止损,但总体上还是问题发生后的补救措施,产生问题带来的影响和补救的效果都不能得到保障。

三  家长对高校心理育人的认识

(一)  家长对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现状的认识有待提升

家长对心理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基本认识方面,结果如下:认为非常了解和清楚的占比12.50%;认为比较了解和清楚的占比18.02%;了解和认识一般的占比37.87%;不太了解和清楚的占比19.85%;没了解过和不清楚的占比11.76%。家长非常清楚和比较清楚心理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比例为30.52%;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总比例为69.48%。家长对孩子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情况的认识方面:非常了解又认识清晰的占比10.66%;比较了解和清楚认识的占比13.23%;了解和认识一般的占比36.40%;不太了解和清楚的占比17.28%;没有了解和不清楚的占比22.43%。家长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占比23.89%;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总体占比为76.11%,从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家庭对于心理知识、学生的心理现状还不熟悉,认识还有待提高。

(二)  家长对自己孩子近半年的心理健康情况有一定程度地了解

家长对孩子近半年心理情况的调研中,44.8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心理非常健康;35.66%的家长认为近半年孩子心理比较健康;13.24%的家长认为孩子近半年的心理情况一般;还有4.78%和1.47%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心理情况较差和非常糟糕。家长认为孩子心理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的总体比例为80.51%,认为心理情况一般、较差或非常差的总占比为19.49%。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期间正在或者曾经经历过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的调研结果显示,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业压力(占比63.97%)、人际关系(占比39.34%)、就业或升学压力(占比35.66%)、情绪问题(占比27.21%)、环境适应(19.12%)、性格问题(11.03%)、恋爱问题(9.93%)、经济问题(2.57%),有29.78%的家长认为孩子未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

(三)  家长与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困扰的认识方面存在差异

家长了解到的自己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时的通常调节方法为,选择与父母交流占比74.26%;自我调节、自我消化的占比60.66%;与好友或同学交流的占比55.15%;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方式调节的占比34.93%;与老师、辅导员交流的占比30.15%;到学校心理中心寻求专业帮扶的占比5.15%;到医院或其他专业心理机构的占比3.68%。另外一项针对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遇到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会最先求助的对象依次是朋友(47.39%)、家人(25.31%)、同学(9.41%)、专业人士(9.35%)、老师(2.68%)。从学生角度,朋辈是最多的求助对象,与家长的认识有一定程度地差异。求助专业方面,有10.35%的学生寻求过专业心理帮助,有89.65%的学生表示从未寻找过;家长认为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包括到学校心理发展中心或医院)的总比例比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更低。

四  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路径探究

(一)  家庭主动参与,夯实合作基础

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方面,87.50%的家长认为非常有必要、非常赞成家校合作;11.4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合作,但不确定能否有效合作;只有0.73%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不赞成家校合作。根据调研结果,高校与家庭针对开展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必要性有普遍共同认识,但也对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和路径方法有不确定性和怀疑。在高校家校合作中,家长和学校主动参与沟通,是促成家校合作的重要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家长认为学校和辅导员主动与家长沟通的占比7.35%,认为家长主动与学校和辅导员沟通的占比22.43%,认为双方都应该主动沟通合作的占比70.22%。从家长的认知来看,有超过90%以上的家长认识到与学校和辅导员沟通的重要性,并认为应该主动参与沟通。因此,家长对家校合作心理育人具有认可度高、参与意愿高、积极性强等特点,能够普遍认识到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必要性,能够充分认识到与学校沟通的重要性并愿意与辅导员主动沟通,这些都能够有效促进家校合作心理育人顺利开展。

(二)  三方共担责任,形成育人合力

在大学生成长与培养的责任认识方面,对家长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家长担负主要责任的占比4.04%,学校担负主要责任的占比14.34%,学生担负主要责任的占比19.49%,共同担负主要责任的占比62.13%。从结果来看,学校、家庭都负有培养责任的比例虽然超过60%,但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家庭(33.83%)认为家庭不担负主要职责。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应该着重强化家长在家校合作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家校合作内容,提升家长的参与意识。高校家校合作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助力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学生是高校家校合作的主体和对象,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宗旨、理念和具体路径,主动参与合作,能达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是家校合作的启动点,是促成长效家校合作平台建设的推动力量。学校通过提高意识,制定家校合作相关政策;探索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家校合作保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开展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家校合作。

(三)  完善内容体系,深化多维合作

调研结果显示,家长与孩子在大学期间的互动内容主要涉及的方面包括: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61.76%)、在校日常生活(53.68%)、学业问题(52.57%)、就业与未来发展问题(50.37%)、人际方面(29.78%)、情绪等心理方面(26.84%)、突发事件(14.71%)、恋爱方面(13.60%)和经济方面(11.76%)。根据这些不同主题的内容,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家校合作专题沟通,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普遍性问题。在家校合作的层次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主要遇到问题集中在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和适应方面,包括学习方式的改变、生活模式的转变等,从高中学业为主到大学的多元化发展;学生从大二到大三上学期,在适应大学的生活后,遇到的问题集中在学业发展、恋爱、宿舍关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大三下学期开始到大四年级,考研、保研、就业、出国等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又成为大学生发展之路上的重点课题。因此,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针对未来选择和发展开展针对性的家校合作心理育人工作。

(四)  强化平台建设,深入协同育人

如果开展心理育人的家校合作,家长认为高校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方面,搭建有效开展家校合作的平台(74.63%);指導家长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技巧和方法(65.44%);提高家长的心理保健意识、重视子女的心性成长(63.60%);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发家校合作的网络渠道(62.50%);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57.35%)。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充分互联网优势,打破地域限制,搭建家校合作与沟通的互联网平台,例如建立家校微信群和互动论坛。借助此平台上,高校可以与家长共同学习和科普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技巧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保健意识、重视子女的心性成长,促进家长与学生有共同语言,能够有效帮助和指导学生,促进家庭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支持因素和重要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搭建畅通的合作育人平台,家长能够从不同层面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学校定位、行业发展等不同方面,家庭与学校能够在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更加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学校、心理情况,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促进学校、家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校合作。

(五)  优化合作模式,畅通沟通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3所示),家长认为哪些渠道可以促进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有效开展方面,依次为家校论坛(66.91%)、网络课堂(52.57%)、微信小程序或APP(50.74%)、家长咨询信箱(39.34%)、电话咨询热线(39.34%)、网络心理热线(36.03%)、家长接待日(29.41%)、家长座谈会(21.69%)、教学观摩日(18.38%)以及家访和校访(16.54%)。家校论坛、网络课堂等方式虽然能够满足与大多数家长的合作,但是有些家庭不能正常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学历层次原因不能良好理解讲堂内容等,此时探索其他合作模式,例如通过电话沟通,或者通过家访、校访等面对面沟通作为有效的补充方式。另外,家长接待日、教学观摩日、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座谈会都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能够就特定主题和内容开展深入沟通和交流,能够促进家长充分体验学校环境和深入参与合作,能够同时兼顾合作的针对性和辐射面。因此,在合作模式上,根据主题不同、学生阶段不同、家庭类型不同,需要探索与之相契合的家校合作心理育人渠道,兼顾普遍性和特异性、兼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优化和完善合作模式,探索有效育人路径。

五  结束语

本文从家长的认知和态度开展调查研究,重点从五个方面重点阐述高校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本文从家庭单方面开展调查,阐述分析的角度不够全面,并且缺乏从家长、学校和学生三个角度认识的比较分析。另一方面,本研究目前只停留在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前期路径探索层面,缺乏开展实践后的跟踪调查研究。未来可以通过开展家校合作后,有针对性跟踪调研,纵向评价家校合作心理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2018.

[2]李斌,邵蕊. 家校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12(4):56-58.

[3]肖霄家. 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9(10):43-44.

[4]王静雅. 高校家校合作对促进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观察,2016(21):18-21.

[5]彭丹,朱锡斌. 构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意义及其路径[J]. 教育现代化,2019(6):16-18.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高校大学生家校合作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