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社会价值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探析

2023-07-22胡稳辉陶雅萌余抒晗陈俞境

地理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

胡稳辉 陶雅萌 余抒晗 陈俞境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必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是中学地理教学应有之意。立足于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将地理知识服务对象和应用领域作为知识链条,梳理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家国情怀培养的契合点,并从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价值视角出发,提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家国情怀素养;高中地理;学科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6-0003-05

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1]家国情怀的培养逐渐成为各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如何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复兴梦的责任担当,乃是当下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2020修订版)》(以下简称《地理课标》)强调,要用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去审视地理问题[2]。地理课堂是学生认识家乡、国家,乃至世界的天然窗口,高中地理学科诸多知识内容皆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教育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责任感。

本文立足于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将地理知识的服务对象与应用领域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知识链条,梳理出地理学科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知识逻辑,探索提升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家国情怀的有效落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学科语境下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澄清

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乃是发挥中学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尽管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明确的核心素养,政治、语文等学科也对家国情怀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依托地理学科进行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有其独特作用并具有天然优势。

1.时空尺度的综合性

尺度思想是地理学的重要思想,家国情怀含有地理学的“区域性”寓意,在空间上可分为大尺度、中尺度与小尺度。小尺度对应家庭、家乡;中尺度对应民族与国家;大尺度则对应全球性问题。因此,教师可在不同尺度层级下,带领学生认识家乡、祖国以及世界,使学生从小处着手、根植乡土到放眼世界,从而引导学生承担起服务“美丽家乡”的重任,肩负起作为社会成员,建设强大祖国的责任,履行作为世界公民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义务。以时空综合的视角培养家国情怀也是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从时间尺度来看,地理视角下的家国情怀涉及历史上的文化与传统、当今的乡情与国情、未来的家国命运与人类共同体责任,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勿忘昨日、无愧今日、不负未来。

2.国家边界性与地方性

地理空間中存在“边界”的概念,地理学中的领土(领陆、领海、领空)边界是有形的物理边界,它勾勒出区域之间明显且清晰的地理轮廓,构建起边界性对现代国家的意义。生活在不同边界内部的群体,会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衍生出更多“我有他无”的地方特质,这些特质将会催生地方依恋和地方归属,进而加深地方认同、民族认同,最终进阶为国家认同。这一属性贯穿于地理教学全过程,如“海洋权益与战略”“南海诸岛和钓鱼岛主权”等内容,能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版图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作用,从而帮助其树立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

3.地缘关系分析与全球视野观

地缘政治学源于政治地理学,其本质是重视地理对政治的影响、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以此为指导,在全球战略大格局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乃至各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亦能进一步养成其关心关注全球热点、国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的新时代青年。

4.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与联系性

地理学中的区域关联主要表现在生产活动中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以实现区域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个区域之间的普遍关联性,可使其认识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生态、经济、人口、社会文化、国防等领域所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衍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方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培养其世界眼光与兼容并包的心态。

二、学科社会价值视角下家国情怀知识内容挖掘

1.分析依据

地理学经世致用,除了科学价值、教育价值之外,它还具备强大的社会价值,即社会服务功能。地理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生相伴,学科前沿研究始终以解决社会重大需求、服务社会为导向,对于解决人类的资源、人口、环境、生态等重大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位论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学科思想之一,区位论视域下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城市以及乡村,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部门或经济活动承载体,同时也是地理学知识的重要服务对象。

基于地理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逻辑,已有的研究普遍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思想出发,将家国情怀的内涵体系界定为微观——家乡、中观——国家、宏观——全球这三个层次,本文立足区位论,基于地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即社会服务功能,依托教材,寻找其中蕴含家国情怀元素的内容并加以挖掘、提取、归类,对“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城乡”这五大主题视角下的高中地理家国情怀培养内容进行分析。这五类主题对应的地理知识涵盖了大量关于乡情、国情、国策的内容,教师可选用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课程载体。因上述内容基本隶属于高中地理必修2,因此,本文选取人教版高中地理2教材2019版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2.高中地理知识内容与家国情怀的契合点

采用内容分析法,将选用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对家国情怀的“基因”进行“解码”,将其拆分和解构成区域认知、国情认知、区域认同、国家认同、乡土情怀、空间决策、国家发展成就、国际理解、人地协调、家国建设担当。将上述五大主题章节下的相关内容及其与“家国情怀”的契合点进行归纳整理,详见表1。

家国情怀从个体心理角度可分为家国认知、家国情感与家国行为三个要素[3]。通过梳理可知,在认知层面的理性知识方面,教材通过正文举例、图片、活动探究等形式,有机融入家乡、区域、国家的相关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起乡情与国情认知。在情感层面,教材展示了较多国家所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与世界影响力、政府所做的空间决策、历史和文化元素等,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国家认同、乡土情怀、文化自信等情感。在行为层面,教材主要通过设置活动系统,尤其是学生所在地的乡土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探析并解决身边地理问题的机会,培养其服务并建设国家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

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伴随着理性认知而发生的,不能做到“知之深”,就很难做到“爱之切”,只有对家国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理性认识,才可能产生坚定的热爱之情。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学指出“教育目标之结果的价值观”包括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持有信念或态度,也是证实‘价值接受的依据”[4],因此,评判一个人是否具备家国情怀,需要以其外化行为进行判断。因此,本文将“知而感”“感化情”“情转行”作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引导学生按照“知国”“爱国”“报国”的层级使家国情怀素养得以进阶和升华,如图1所示。

[ 图1 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

1.知识层面:情境切入,溶“盐”于“汤”

对家国的知识基础和理性认识,是家国情感和家国行为的前提条件。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真实性等特征,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5]。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属于主观精神层面,而学生接收到的地理知识属于客观理论层面,因此,通过地理知识传授,进行家国情怀培养应当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溶盐于汤式的,必须采用适当的地理表达方式,而非教师“一厢情愿”地灌输与说教。以情境切入,学生与情境发生交互并达到“共情”“共鸣”,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和体会、触发内心情感、增强情感体验。因此,地理教师可借助日常生活观察、新闻资讯、影视、文献、地图集、地图网站等资源并挖掘、创设合适的地理情境,进而开展关于乡情国情的知识教学。

如在讲解地理2工业区位因素时,可选取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人员、工厂负责人、工人、工厂附近的居民,探讨在某处建设工厂时各自考虑的因素;或者通过开展辩论赛的方式,探讨是否适合在某地建设工厂,并通过文字、图表、视频等资料包创设情境,向学生渗透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开放至今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意义,使学生能够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完整时间尺度上始终坚定地走“中国道路”。这样的真实情境之下的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对地理事物可见可评,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深刻体会社会中不同角色所关注的不同社会问题,有助于培养其关注区域发展的主人翁意识。

2.情感层面:时空综合,尺度切换

依托地理学的尺度思想,地理教师可将家乡、国家、世界的空间尺度和历史、当下、未来的时间尺度进行结合、切换、对比,当学生感知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过去与当前的巨大差异时,内心则会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冲击,继而迸发出依恋感、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等情感,最终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空间视域和时间背景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如在讲授地理2“交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提供“我国青藏铁路的修建所攻克的三大世界难题”这一小尺度案例,接着再展示全国尺度下我国铁路的客运、货运的运营里程的相关数据,继续展示“我国高铁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世界领先”以及我国“高铁外交”的相关新闻报道;除此之外,教师可联系“唐宋京杭大运河的鼎盛”“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条铁路由列强修建”的历史知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这一历史人物、当前中国“高铁飞驰、公路成网、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等内容。如此,学生能强烈地感知到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巨大成就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作为。

3.行动层面:回归乡土,外化于行

培養家国情怀素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出学生“报家国”乃至“报世界”之行为。为了将家国情怀外化于行,除了依靠课堂这一主阵地,也不可忽视实践这一实训场,依据杜威“在做中学”这一理论基础[6],需要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经历、体验、感悟,提升学生的涉身性,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立足乡土,因为乡土是学生“生根发芽”的地方,是学生最熟悉的空间尺度,也是家国情怀素养的萌生起点。因此,可发挥地理学科明显的实践性优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外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服务于家乡、实践于社会、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发挥实践育人的效果。

如在学习地理2“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主题为“调查当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的实践活动,选取当地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并组织学生分组调查该文化景观在此地分布的渊源历史并设计问卷,调查游客及周边居民对待该景观开发与保护的看法、走访当地城乡规划等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深入访谈和调研。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该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现状,最后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建议性报告并提交至相关部门,并在班级内做展示汇报、分享收获感受。以乡土案例启发思考、引导探究,使学生在自己最熟悉的空间尺度的地理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建家乡之志”的热情与积极性被激发,“报家国”之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3-0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 赵志毅.家国情怀的结构及其教育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96-1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D. 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M].施良方,张云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4):56-59,33.

[6] 刘广利,汤慧丽.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5):84-86.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
家乡山河亦教材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人文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