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

2023-07-21吕琴

求知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愈发离不开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读懂数学情境,理解实验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此,文章就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吕琴(1981—),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部分教师还未能做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不是作为教学工具在数学课堂上独立出现,而是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深度结合。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时,学生会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信息技术的魅力,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一、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数学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很多数学教师常常强调“要深入理解概念”。部分初中生难以理解数学概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主要采用形象思维来理解事物,而数学概念则是以抽象的语言进行表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换,使他们全面理解概念。在学习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因为它可以直观地演示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过程,以及从一般生活现象到数学概念的转变过程[1]。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图形的相似”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概念解题。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白板上呈现大小不同的五角星和人物照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与大小关系。借助信息技术,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图形变化的过程,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即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可称为相似图形。接着,教师出示一根竹竿和一支铅笔,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比,并计算出两者的长度比。教师进一步展示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评估自己的猜测能力。然后,教师将竹竿和铅笔抽象成等长的线段AB和CD,问学生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引导学生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在学生给出回答后,教师适时引入本课要学的概念——线段的比。学生有了直观的体验后,教师进一步深化概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即ad=bc),我们就把这四条线段a、b、c、d叫作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最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成比例线段的概念,深化学生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概念,还能够逐步养成数学素养。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使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概念的核心要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情境

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学生要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往往需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有些生活情境的创设比较简单,教师只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展示就能完成。而有些生活情境却无法通过实物展示来呈现,但如果不展示出来,学生又无法很好地理解对应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出一道例题:海面上有一艘轮船以40海里/时的速度航行,当轮船航行到A处时,在它的北偏东30°方向有一灯塔B,当轮船向北继续航行2小时到达C处时,灯塔B在轮船的北偏东60°方向。假如轮船继续向北航行,那么何时轮船离灯塔最近?这一题是常见的生活应用类数学题,它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对其涉及的情境比较陌生,他们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也没有坐过船,几乎没有航海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播放轮船在海里航行的视频,并随着视频的推进将相应的问题呈现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呈现相关实物之间的关系,将具体情境中的实物以相应的数字代替,并引导学生画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学生在作图时脑海中会形成具体的画面,他们能很快地感知图形中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以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图1,学生可以看出这是一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需要解决方向角问题。学生可以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进行操作。首先,过B作AC的垂线,设垂足为D,进而推导出∠DAB=30°,∠DCB=60°,并进一步得出∠CBD=∠CBA=30°和AC=BC。然后再回到原问题,学生可以得知轮船以40海里/时的速度在海面上航行,即AC=BC=2×40=80(海里)。换言之,CD=BC=40(海里),这意味着该船需要航行1小时才能离灯塔最近。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化斜为直”的解三角形的思路,即需作垂线(高),并在原则上不破坏特殊角。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当遇到生活类问题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生活情境,以便学生更好地找到生活与数学的交汇点,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在创设这类生活情境时,教师应该注意避免创设过于复杂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分心。

三、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实验过程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双减”政策控制了学生作业的数量,学生有更多时间来体验数学实验。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学生通常是通过大量做题来掌握数学知识,现在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获得能力。也就是說,单一的培养方式被多元的发展方式所取代。数学实验一般需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来得出一般性结论,学生有时候会因为各种问题,在实验操作之后难以推导出一般性结论,此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借助信息技术来演示实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能更好地理清整个实验过程[2]。

有例题如下:某位同学将一张等边三角形纸片沿中位线剪成4个小三角形,这称为第一次操作。接着他又开始第二次操作,将其中一个小三角形按同样方式再剪成4个小三角形。然后他又开始第三次操作,将第二次操作所得的小三角形中的其中一个按同样方式再剪成4个小三角形(如图2所示)。根据以上操作,若要使原本的三角形被分割成100个小三角形,则需要进行多少次操作?

探究这类题目不仅是为了得出最终的结论,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興趣、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题目中所呈现的三次操作再演示一遍。每一次的演示,教师都让学生将所获得的三角形的个数写下来。例如,第一次操作得到4个小三角形,学生写下数字4;第二次操作得到7个小三角形,学生写下数字7;第三次操作得到10个小三角形,学生写下数字10。再往下剪,学生发现三角形变得越来越小,操作也就愈发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演示第四次、第五次,以至更多次数的操作。同样的,屏幕上每呈现一次操作,教师就让学生记录所获得的三角形的数目。当三角形的数量到达19时,教师停下了多媒体演示,并问学生能否从记录下的数列中推算出往后的数字。有学生猜测19后面是22,22后面是25。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假如操作了n次,那么能获得多少个三角形呢?学生比较数列,得出这样的结论:第n次操作能得到3n+1个小三角形。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抽象且难以实现的数学实验操作变得直观、生动,学生能更好地从数学实验中获得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四、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个别化辅导

在数学教学中,会出现一些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他们被称为学困生。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并逐步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水平,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传统的个别化辅导方式通常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再将上课的内容复述一遍,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再让他们解决相应的问题。但这种方式很难做到精准施教,无法准确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同时,当面对多个学困生时,教师还需要多次讲解,工作量在无形中也就增加了。然而,如果教师在个别化辅导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就能够减轻自己的负担,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上讲解具体题目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储存功能,将讲解过程保存下来。当学困生需要个别化辅导时,教师只需将他们叫到白板前,让他们结合板书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提出自己存在困惑的地方。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疑问,还让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辅导。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某中学要从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中选派两位同学作为代表参加汉字听写大赛,分别作为1号选手和2号选手。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树形图或列表法列举出所有可能的选派结果,并求出恰好选派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参赛的概率。在第一问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画出树状图,以便理清所有可能的结果。然而,一些学生对树状图的理解不够清晰,于是教师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如图3所示的树状图(男生记作甲、乙,女生记作丙、丁),使得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题目。

在第二问中,学生通过应用“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的知识点,结合具体题目,计算出了恰好选派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参赛的概率,即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选派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参赛的情况有6种,因此恰好选派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参赛的概率是=。可以看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能精准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结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提供支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充分解放学生,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使其洞察数学的本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探索数学世界。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深度融合是学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王斐蓉,朱文成.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让初中数学课堂“活”起来[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70.

李逸城.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难点:以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2(6):1-2,53.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