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式传播视角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23-07-20陈文静王嘉钰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3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课程思政

陈文静 王嘉钰

[摘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对培养社会主义高水平舆论人才,推动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理念较单一、思政元素挖掘相对不足、较缺乏传播实践设计等。基于此,文章引入参与式传播理论,探索通过多元主体的能动参与传播,推动思政教育同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深入融合的现实方法和可行路径,以期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参与式传播;深度融合

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自“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总体方针确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见成果。当前,虽然我国不少高校正在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在教学方式方面,未形成平等对话的教学机制;在内容供给方面,缺乏深刻系统的活性素材;在实践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领与指导。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思政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垂直、单向的教育模式造成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参与式发展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关于发展的新思维,其把发展看作一个整体、多维、辩证的过程,强调发展项目中涉及的对象对项目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参与式传播则把传播看作一个参与者之间共享信息的过程,具有横向性、参与性、民主性特征。这与香农—韦佛模式截然不同,后者关注的是精英主义式的单向传播模式。

目前,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思政教育采用的是垂直、囤积式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不平等,区隔明显,互动较少。根据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观点,囤积式教育(The Banking Education)将知识当作礼物,由自认知识丰富之人送给被判为知识欠缺之人[3]。这一单向教育模式忽视了通过平等的方式在课堂中展现思政活力的情形,因此难以培养出价值立场坚定的高水平新闻人才,并且新时代新闻传播学学生伴随互联网长大,具有独特性,并不适用单向教育模式。

(二)缺乏系统的内容供给,未充分挖掘新闻传播学思政教育资源

在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现有的思政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实践明显不匹配。新闻传播学学科本身具有雄厚的思政教育资源,但并未形成系统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各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普遍缺乏对新闻思政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整理。

以中国新闻传播史这门课程为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如五四运动前后,不少中国青年创办报刊,其中有毛泽东等创办的《湘江评论》,陈独秀等创办的《新青年》。但这门课程并未生动地运用相关案例开展教学,不能有效地以古鉴今。同时,教师也没有从学生角度创新性地挖掘案例要点,导致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不够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典案例与红色素材应有的魅力。

(三)思政教育“学”“做”分离,未能精准聚焦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实践特性

在全球化浪潮下,新闻传播学专业面临国际传媒竞争激烈化、各方意识形态隐性化等重大问题。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明确了新时代下文科建设的共识,提出要培养创新型实践型文科人才。作为人文社科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培养高水平、复合型新闻人才后备军。

实践性强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鲜明特点,其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育应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实践中进行。教师应带领学生投入实践,加强对新闻传播传统技能与新媒体技能的学习。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局限于专业课程,未充分借助学科竞赛、主题活动、专业实习等实践类育人平台开展教学,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渠道。实践的难以进行,将降低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也无法激发其创新能力。

二、参与式传播:新闻传播学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参与式传播是发展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注重弱势群体的对话,区别于精英式的大众传播模式,是横向互通、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如果说大众传播教育培养的是精英新闻从业者的话,那么参与式传播培养的则是具有社会情怀和问题意识的信息生产者[4],而后者更加符合如今的媒介环境。通过参与式传播,高校可以改变单向教学模式,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构建自由的言语情景,在交流对话中释放思政教育的能量

作为参与式传播的理论基础,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观”把对话视为重要实践途径,这与哈贝马斯的观点具有相似性。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未掌握权力的群体“解放”的途径,其前提是他们能够表达真实看法,积极参与对话[5]。而要达到这一前提,我们必须建构哈贝马斯所说的“自由的言语情景”,允许成员有质疑的自由、建议的自由、表达的愿望和需要的自由。这样的构建方式可以把新闻传播学课堂中传统的单线性知识传授模式变为平行性的双向知识交流模式。

教师在自由的言语情景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首先,教师必须改变自上而下的传授态度,要认为学生群体所掌握的知识是值得尊重的。其次,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对话,允许学生大胆表达。最后,教师必须回应学生的发声,使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理解知识。如果教师在对话这一阶段无法促进学生的双向知識交流,那么学生很容易对知识产生隔阂,从而弱化思政教育效果。

近年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逐步建立了“南门学习荟”立体化思政大课堂。在品牌活动“南门读书会”中,本硕博学生和教师在立体课堂上整体联动、良性互动,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同学互动、师生交流与深入精读等环节在横向、纵向建立平等深刻的对话空间,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

(二)话语赋权,推动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

新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学学生在整个社会文化心理作用下呈现复杂的特征:他们一方面关注个体,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思想多元活跃、热衷对话。教师单调的讲课手段与思政教授方式容易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当他们不具有主体性时,往往难以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

在参与式传播下,赋权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参与式传播教学的赋权常体现在个人、人际和社区三个方面。在个人层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看法、展现技能;在人际层面,让学生积极合作,在良好的课堂与小组互动中获得专业新知识;在社区方面,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现实问题。教师通过课堂展示、“翻转课堂”等方式赋权学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思政元素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参与式传播下课程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

(三)激发实践,结合新闻传播学学科特色,发挥青年新闻人的时代力量

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育目的不是打造“熟练技工”,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敏锐洞察力的新闻实践者。当参与式传播从三个维度赋权学生,学生将自发参与媒介实践。因此,学校必须注重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坚持课程思政与实践相结合,建设媒体融合等系列课程。其中,数字文本编辑课程以融媒体作品创作为实践基础,将思想观念等思政元素融入作品选题、制作等各个环节。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则以视听语言等专业课程为发力点,在讲解影像构成、声画编辑等知识点时,引入《悬崖之上》等主流影视剧中的经典片段作为典型案例细致解读,引领学生在掌握视听语言语法的同时,回顾建党百年、红色历史、功勋人物事迹等,实现了立足专业课程需求,巧妙进行主流价值引导和教育的预设目标。

2021年,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涌现大批有深度和温度的作品。其中,《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迅速刷屏破圈,《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推动当地整改工作的落实[6]。由此可见,青年记者的作品的力量是强大的。今后,将有越来越多历经参与式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从新时代青年视角参与实践,不断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至社会。

三、“三位一体”,合力打造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对课程思政,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将其巧妙融入课程,引领学生成为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体。因此,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总体目标,在体系建设、教师创新与学生实践三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并贯彻参与式传播的核心思想,让师生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实践走向多元化。

(一)促进体系建设

在教学体系方面,高校应推动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提升与考核方式的改进,以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

第一,教材是课程开展的基础,教师应在参与式传播理念的指导下,参与编辑出版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专业教材,要求思政素材立体饱满,注重师生对话。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概论等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优势。

第二,高校应组织一批业务能力强、掌握参与式传播理念精髓的教师,打造系列参与式示范课程,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互动性和思政性,将课程思政和参与式传播的理念、方法贯穿其中,供其他教师学习与借鉴。同时,高校应在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方面革新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高校应拓展多元标准,如检验教师是否关注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以及道德责任感等。对学生的教学成果检验,高校也不应局限于试卷考核,应采用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考核方式。

(二)鼓励教师创新

教师除了遵循参与式传播中与学生对话等基本要求,还应关注教学内容的创新。在新闻传播学理论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素材案例的挖掘,使其与思政素材自然地结合。在新闻传播学实践课堂上,教师要从实践指导和实践贯彻两个方面把握思政理念的引入。

比如,在南京传媒学院的微视频制作课程中,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章程中渗透课程思政,坚持“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紧跟时代步伐设计讲解微视频的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7]。在实践贯彻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作品的选题与内容拍摄,鼓励学生拍摄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作品。

(三)引导学生实践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实践渠道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促进校企合作教学,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参与地方文化产业建设[8]。比如,湖北历史红色资源丰富,涌现了许多与新闻传播事业相关的人物。在专业课程上,湖北地区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可以把当地红色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组织游学;在专业实践上,其可以找寻新的校企合作方式,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3-02-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 25/content_5687105.htm.

[2]韩鸿.参与式传播: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及其中国价值:一种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1):40-49,110.

[3]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M].顾建新,张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黄钦.参与式传播:新闻传播教育的范式转换及其实践价值[J].传媒,2018(16):77-79.

[5]王欣,张泽祺.2021年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J].中国记者,2021(05):124-128.

[6]陈卓.课程思政在《微视频制作》课中的实践探索[J].传媒观察,2021(08):80-84.

[7]郑振锋,徐健,张雨楠.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现实难点與实践路径[J].传媒,2022(05):22-2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体参与式传播实践教学模式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2GB016)。

[作者简介]陈文静(1986—),女,河南信阳人,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嘉钰(200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