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体系创新研究

2023-06-28赖丹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能力导向实践教学

摘要:新闻传播学科是应用本位学科,传播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游离性、跨学科视野不足等短板仍然掣肘着人才培养。本文以能力本位为导向,探析组建导师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基础上,构建“基础实践—主题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线下空间—线上空间”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跨学科界培养人文素养、跨技术界培养全媒素养、跨平台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现有的传播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反哺理论教学,优化人才培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能力导向;传播能力;实践教学

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本位特色,因此传播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地检验教学成效、发现实际问题、反哺课堂教学、提升传播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的双通道模式。然而在一些应用型实践教学中,仍然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在新闻传播学科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尽管涵盖了一些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环节,但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定位不清、各自为政、特色不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难以达到真正的实践效果,这就让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变了味道。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回归新闻传播的“应用本位”,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探索与重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边界与内涵,为培养全媒人才、塑造传播能力提供空间和动力。

结合新文科背景,且大部分新闻传播专业都开设在综合型高校或者有多个文学学科的高校中,即有实现跨学科进行新文科布局的契机,培养传播能力的新闻传播学科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与计算机科学、管理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外国语言文学等结合,利用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反馈及时的优势,在旅游传播、艺术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等领域做出探索。然而教学参与者的跨学科意识淡薄,教学单位联动不强使得实践教学的跨界融通尚未打开。

新闻学、传播学均为舶來品学科,由以美国为代表的新闻传播业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向我国输入。新闻传播学在学科理论课程设置等方面通过借鉴西方经验,目前已经形成较稳定的体系。而我们培养的传播能力最终需要回归到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其中红色精神传承、文旅项目策划、讲好中国故事等自带特色基因的实践教学需要根据国情、校情、学情等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落实,而这并未充分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系统中。

新闻传播学科学术动态丰富,相关任课教师面临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和压力,无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过多精力,需要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和科研的反哺促进作用。大学生群体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且又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们中一部分人心智不成熟,缺乏职业设计规划,往往被动听从安排分配,部分人参与实践意愿不高。因此,需要从实践教学体系总体进行考虑设计,在纵、深方向进行内涵建设,融入新文科和部校合作的建设要求等,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主体的鼓励机制、评价标准等配套方案。实践指导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新文科建设明确提出“强化价值引领”的要求,在万物皆媒、万事皆媒的互联网时代,通过传播能力实践体系培养挖掘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在大量真假信息中提炼出深度报道;深度思考自身的核心价值,实现自身专业性和思想性的突破。这种前瞻、把关、批判和人文关怀正与“价值引领”不谋而合。

新闻生产或广泛的内容生产领域最为核心的能力,一类是传统的内容采、编、评、述、播等能力,另一类就是在技术发展背景下衍生的技术辅助能力。传媒的前沿设备更新速度快、设备设施新、设备维护成本高等特点,造成了用于传媒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短缺的困境。而目前学生均成长于互联网和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被称为互联网的原生一代或数字原住民。创新传播能力实践体系可以利用“原生”优势,补齐硬件短板,让高校新闻传播实践过程真正成为将新技术应用于行业实践的练兵场,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探索、融合的新模式。

对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而言,专业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仍然普遍存在,创新实践教学,保持理论与实践的实时互动,让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案例及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既能保证及时提升理论,让学科发展能够持续得到实践的滋养,让人才培养获得来自实践最鲜活的素材,又能用最新理论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检验,实现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顶层设计的理论依据

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着力培养卓越医生、工程师、新闻传播人才等,为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谋篇布局。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是“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人才。

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

布尔迪厄的“实践的总体性”认为,社会实践本身并不像研究它的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分成不同学科碎片,这就要求跨越各种界限来考虑实践问题。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实践很强的学科,新文科背景下文理渗透,人文社科和科技交融的特点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当前,培养传播能力的实践体系中的一些短板已经不能满足学科融合的要求,如与行业需求、社会需求脱节,与前沿技术对接少,不能反哺理论课程等。全媒信息环境下,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学生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都需要通过打造多维、动态、创新的实践体系来实现。

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传播能力

媒介进化论视角下,传播能力有三种取向,一是目标取向,与实现传播目标的需要有关,即传播主体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目标。二是功能取向,强调媒体完成某一特定传播活动需要具备的主观能力,侧重对传播主体的素质考量。三是具体能力取向,传播能力是由传播主体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叙事能力、专业能力、媒介选择能力和情景适应能力等构成的。结合应用型本科实践体系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要求,本研究采用第三种能力取向。

逆向设计:传播能力的解构

以传播能力的要求为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起点,参考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反馈,逆向设计,将传播能力分解成具体指标(见图1)。传播能力指标的分解并非意味着能力之间是互斥或互为前提关系,而是密切围绕指标,设置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及监督体系。

构建“基础实践—主题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级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环节着重落实学生的叙事表达能力,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课内边学边练、及时反馈的优势,通过仿真流程或者项目引导进行“课程实践一体化”教学,对写作类和口语表达类专业核心课程配套设置一定学时的综合实践,使课程理论知识能及时得到实践练习。同时改变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定位不清的问题,除了提升实践环节比例外,另外着重改善实践效度和力度,如利用校内广播站、记者站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利用配音项目提升学生实践积极性。

主题实践环节着重积极构建第二课堂,结合创意传播大赛、数据新闻大赛、公关大赛等新闻传播学科各类赛事和“互联网+”等赛事,做到赛事常态化,将赛事项目作为真实项目引入课程实践中,将赛事结果纳入教学考评环节,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技术工具使用能力和落实项目的能力。

综合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用跨学科如“文旅+传播”的视野践行传播能力,学会并善于用校内的各类文旅资源,包括校内博物馆、校史馆等的文旅传播项目,通过直播、Vlog、深度调查访谈、自媒体运营等形式进行内容创新,培养学生甄别传播主题的分析调研能力。

创新实践环节着重丰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内容和形式,调动学校内部、校企各方资源,创办公眾号等各媒体平台,锻炼学生的策划、执行、运营和创新能力及融媒综合能力。探索利用自媒体运营状况作为实习考核的部分标准及除了毕业论文以外其他毕业设计的可能性。(见图2)

打造“线下空间—线上空间”的实践教学平台

深化教学平台内涵,传统教室作为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和中枢地位需要延伸,拓展高校的产业学院、学院自身的实验室、部校合作单位等线下空间,开设传播创意工作坊、新闻事务工作坊等多期、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同时针对互联网原生代学情特点,组建师生团队,在影响力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学院官方或个人的公众号、视频号、Vlog账户等,磨练学生的创意、执行、运营能力的同时,利用线上空间扩大影响,从而践行“立足本土,讲好中国故事”。

建设导师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传统的实践教学在毕业论文的综合实践阶段才开始实行导师与学生的对接,此次改革将导师介入的时间提前到基础实践阶段,同时改变以往导师仅仅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这一单一成果产出,实现导师和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以“作业—作品—产品”的多维形式产出。

完善实践成果的评价机制

鉴于实践教学环节多样化带来的“实践作业—实践作品—实践产品”的成果多样性,对不同形式的成果采用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实践作业采用自我评价和导师评价结合的机制,以过程性思维考核学生的传播能力的启蒙和发展,深化“传播能力具有成长性”的理念。

实践作品采用自我评价、导师评价、网络评价结合的机制,纳入网络平台指标,让作品接受来自受众的检验,深化“传播能力与传播效力结合”的理念。

实践产品采用自我评价、导师评价、企业评价、网络评价结合的机制,纳入实际的流量、销量等媒体运营和营销指标,深化“传播能力应当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理念。

通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强化传统的采、写、编、播的能力,更突出跨媒体技能,以适应“小新闻”向“大传播”的行业发展趋势。同时,推行开放式办学,实施产教融合、校企/校媒合作,鼓励学生利用产业学院和实践项目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传播能力的变现能力和创收能力。新文科强调专业基础上的融合融汇,而相关学科专业能力的融入除了选修课的补充外,最有效率和效果的方式就是通过实践教学。通过鼓励学生用跨学科如“+传播”的视野践行传播能力,结合学校学科情况,逐步扩大跨学科实践教学范围和方式,实现人文素养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达到人本、人格、人文的精神内化。

参考文献:

[1]余红,余梦珑.媒体传播力概念辨析[J].中州学刊,2021(1):165-172.

[2]朱江丽,史玲莉.新时代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改革的使命与路径.青年记者,2021(1):83-85.

[3]林秀梅.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四个维度.西部广播电视,2022(43):51-53.

[4]强月新,孔钰钦.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国编辑,2020(10):58-64.

作者简介:

赖丹(1981—),女,广西桂林,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素养、跨文化传播。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B类“能力导向 四级递进:传播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2JGB401)

猜你喜欢

能力导向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能力导向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