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比喻义的喻体来源及文化内涵探析

2023-06-25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喻体音节比喻

王 珍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引言

人们在描写事物或者说明某个道理时,往往会选用和它有相似点的其他事物来打比方,它是依托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A事物来描写B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比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方法,是汉语中运用的非常广泛的修辞方式,被称作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和花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比喻是汉语言文学中所运用的一种主要修辞方法,从先秦时期至今,汉语言文学的优秀作品中都有比喻的身影,而为了更加清晰的明确这种修辞方式,人们从多个维度对它进行了划分,最为普遍的划分方式就是以比喻词为出发点,通过喻词的有无划分为明喻和暗喻,其中,暗喻又被称为隐喻。隐喻一词最早出自出自泰伦斯·霍克斯的《隐喻》一书,根据《修辞通鉴》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著作对于隐喻的阐释来看,都将隐喻归为比喻的一种,与明喻的修辞手法相对应。由此可见,在我国语言系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隐喻属于比喻手法中的一种,通常作为比喻手法的下位概念来使用,隐喻的比喻词一般为“是”“似”“变成”“成为”等,有些隐喻也不出现比喻词,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即为:“A是B”。例如,“他简直是一个傻狍子。”例子中本体是他,比喻词为是,傻狍子为喻体,本意是指他有些蠢笨,做事不经过大脑。纵观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发展历史,比喻在传统的语言学学习中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方式,其对于词义的发展以及变化都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有很多文章中使用“比喻”这一词汇,而在80年代末,相关的语言学理论流入我国之后,很多相关专业的学者开始研究并使用“隐喻”这一词。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源泉,通过不断地借鉴西方的文化,也能帮助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沿革不一样,很多学者可能忽略了西方式的“隐喻”和我国的“比喻”在概念上并不对等,直接引入西方的“隐喻”一词来使用,往往会无意中混淆了两个概念。文章以现代汉语言的双音节词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一步的探究比喻义喻体的来源以及文化内涵,为了不混淆“比喻”和“隐喻”,文章通篇均使用“比喻”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比喻词汇化与词语比喻义形成

在我国,很多学者对于比喻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文章中的句式以及文段篇章,而对于比喻的词汇化发展以及词语的比喻义产生的部分研究甚少,本体的语言学普遍认为词义发展与比喻息息相关,从古至今的词义变迁离不开修辞学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多的汉语言语境之中,由于比喻的修辞手法经常会被用到,这也就促使了词义的发展与迁移。比喻义并不是指的临时用作比喻的用法,而是比喻的用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锤炼与运用,已经在词义中巩固并形成才称之为比喻义。比喻词汇化的过程是指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最初的简单修辞到后期固化在词义中的过程。比喻词汇化的发展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比喻的词语化。比喻的词语化是词汇化的重要前提,比喻词汇化的形成与比喻词语化息息相关,比喻存在的形态大多都是以句子为主要的语言单位,所以有比喻词语化向词汇化的转化,主要是依托于具有表述形态的比喻转化为依托于词语形态的比喻,这就是比喻词语化的过程,比如,石榴树上挂满了“太阳”。第二阶段,有标记词语化。在借喻和比拟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比喻的词语化,但是这些词语在实际的过程中并不具备比喻关系上的独立性。这两种修辞方法只是恰巧进入了一个比喻,而比喻关系对于他们的存在是临时的和外在的,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那么这些具有比喻意义的词语将会失去原来的比喻效果,因此,比喻的词语化并不能等同于比喻的词汇化。但事实上,有一些词语化了的比喻,却是因为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如果游离出了原有的比喻结构,人们就难以确切的了解该词语是不是包含着一个比喻,或者是否能从一个比喻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它,所以,给这些词语加上一个标记,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股市起伏的“过山车”、击中某人“软肋等”。第三个阶段,标记脱落。随着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频率不断增加,使用者们通常都会在比喻关系中使用相应的比喻词语,这种词语即使没有相应的比喻标记,也不会与词语的本来意义相混淆,随着人们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标记就会被人们忽略而开始脱落,比如“快车道”、“瓶颈”等。具有比喻关系的词语所带的标记脱落,但由于人们的使用习惯已经形成,所以仍然能被按照比喻的关系来理解,这就说明了该词语的比喻关系已深入到词义,进而作为一种具有比喻意义的词汇而逐步的稳定下来。第四阶段,语义泛化。比喻的标记之所以会出现脱落现象,是由于人们对于比喻义的使用频率大幅度的增多,而词语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比喻意义指向某一事物,与直接指向某一个特定事物相比困难相对较大,前者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理解,消耗人们更多的精力和能量。除此之外,由于词语的本义和比喻的意义都存在,所以人们在使用该词语时,就必须在两种含义中进行抉择,随着词语的使用频率变高,词语的理解和使用难度也会变高,本义与比喻意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故而就产生了语义泛化这一策略。通过保留原有的事物与新事物之间共享的特征为原则,最大程度的减少内涵而扩大外延,使得本义自然而然的向泛化的方向发展。这四个阶段囊括了比喻义从临时应用到固定生成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不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标注,而且还采用了提示语和符号两种表达方式,当词语所表现的比喻用法非常成熟而普遍,就在词语旁标注“比喻”作为提示语。

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比喻义的喻体来源

(一)来源于人类自身的双音节喻体

人是从认识自身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人体是人类接触这个世界的第一堂课,也是人类认知的起点,我们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是从认识本体开始的,先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再向外部世界扩张,从人的自身开始了解,再认识外部世界,这符合人共同的认知规律。这个规律应用在语言系统上,就表现为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存在具有比喻含义相同或相似的人体类的喻体。比如在英语中“heart”除了指心、心脏而外,还有中心、重点的比喻义;中文中的“心脏”也具有同样的比喻义。与其他语言不同的是,汉语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包含人体类的喻体双音节词,比如,“心腹”“唇齿”“肝胆”“骨肉”“皮毛”“脾胃”“手足”等等。这些词中的两个喻体,由于其位置相近或者功能相似,而被连用为固定的双音节比喻体,随着使用的频率变高,逐步凝固为双音节的复合词,而这些词,又因为其在人体中的位置或者具备的功能,与外部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产生了相似性或者联系性,从而又获得了比喻义。比如,“心腹”的比喻义是指“亲近而信任的人”,这比喻义与这两个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密不可分;再比如,“肝胆”的比喻义是指“真诚的心”,这与其在人体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应,有时候也用来形容勇气,“肝胆过人”。

(二)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双音节喻体

人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对于接触到的自然现象,容易将其人格化和伦理化,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双音节的词汇的比喻义大量的存在于自然现象之中,并有很多的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喻体。自然环境类的比喻喻体,主要是依托于自然界的天然形成物,包括了气候、天文和地理等自然存在的现象。除此之外,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也是人类经常用作比喻义的双音节喻体。人类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是从农耕文明开始的,在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就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人类的历史上,从农业文明时期就开始了对于自然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同时,人类还会把一些自然现象映射到相类似的社会现实上,这就使得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现象成为了双音节词的比喻义喻体。比如,“风雨”“潮汐”“朝露”“风霜”“风波”等等。人在生活中与动植物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人类会根据动物的特点来展开想象,以它们为比喻体进行比喻。比如一些温顺的家禽,“羊毛”“鸡肋”“鹅毛”“马脚”等等。或者是一些对人类构成威胁的禽兽,比如,“豺狼”“蛇蝎”等等。

(三)来自社会生活的双音节喻体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受到生存的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方式上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现代汉语中源自于各个民族的双音节词比喻义中携带了很多的文化内涵。由于我们的社会生活非常的复杂且庞大,所以由此衍生的比喻义也就非常丰富。从生产方面来讲,比喻义主要是源自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和革新,我国古代的先进农业文明对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就衍生了相关的一些事物构成比喻的喻体。比如,“硕果”“园丁”“瓜田”等。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也为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保障,应运而生的还有与这些技术相关的一些比喻的喻体,比如,“成器”“染缸”“鼎力”等。从生活方面来说,所产生的具有比喻义的喻体主要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也涉及到一些社会行为以及军事行动。比如,“火候”“油水”“活路”“饭桶”“算盘”等等。这些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或者常见的事物,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比喻义的喻体。虽然经过历史的沉淀,很多词可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是,它们却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的真实生活状态。

三、双音节词在比喻义中的文化内涵分析

双音节词在比喻义中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人民群众生活的各方面均有涉及。从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来说,自农业时代以来,人们认为饮食是人的“大欲”,在这种饮食观念下,各地的饮食习惯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受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影响,在汉语中,饮食类的喻体也相对较多。比如,饭碗是最符合我国饮食习惯的一种餐具,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也会把“饭碗”作为喻体,用来比喻人们赖以生存的事物或是职业,但在英语的表达习惯中,就没有针对于“饭碗”的英文词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英语习惯用“面包(Bread)”来表达“饭碗”的含义。而汉语则选用“饭碗”作为喻体,这也充分的反映出了汉英比喻思维的区别,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差异化的比喻思维以及多样化的喻体选择。从我国的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来说,古代的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架构,而在木质建筑中最为突出的结构特点“卯榫”。在人们的表达过程中,常常用“榫头”房屋建筑的架构中两个及两个以上部分的结合处相接的凹凸处,因此,人们在采用比喻义的表达方式时,也会引入相关的内容来作为喻体,比如,在形容文章作品前后的连贯性时,人们常常会用“接榫”来作为喻体,既形象的表达了文章前后衔接的连贯性,也充分的将建筑文化通过比喻的形式反映在文章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比喻义双音节词的喻体来源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了解了双音节词在比喻义中所反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了比喻义的词意背后所包含的社会文化知识。通过对于具有比喻义的双音节词汇背后的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双音节的比喻义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沉淀过程,同时也能了解到语言对于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喻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得其能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真实的社会现状以及文化背景,也让民族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传承下来。

猜你喜欢

喻体音节比喻
比喻
拼拼 读读 写写
比喻最爱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什么是比喻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