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教育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23-06-25白秉旭

专用汽车 2023年6期
关键词:企业需求工程实践人才培养

摘要:高职毕业生在校内学习时理论强于实践,在走出校园可以进入不同领域发展,但进入企业的毕业生依然需要企业耗费大量人力与物力为其提供岗前培训后,方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为此,以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工程实践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剖析本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搭建学校教育培训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培训更多适合于岗位需求的人才,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收稿日期:2023-03-15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3.06.035

1 前言

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但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五年制高职教育层面的工程实践课程改革研究则较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不协同,产生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基于增强工程性课程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索五年制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工程化改革模式的理论体系,构建具有工程实践特色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理论框架,为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其他相关院校工科类专业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促进五年制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企业培养大量可胜任本职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内对于职业院校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改革研究主要聚焦于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及以后发展方向,并提出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思路,强化课程改革新模式,结合学情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修订现有教材,突出项目教学模式,极大可能回归工程实践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1-2]。二战后,基于国家快速重建的需要,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得以快速发展,形成适合于本国国情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模式,把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相匹配落实到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妥发展。

3 五年制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脱离企业岗位需求

近些年,由于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倒闭或者转行,对技术人才需求量相对减少;学校的职业教育模式暂停于往年状态,个别学校部分专业虽有改革,但效果不明显,导致五年制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已就业学生的就业数据,得知学生的就业结构性问题存在问题,主要涉及部分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跨专业就业等。与此同时,个别区域的部分企业却出现招工难的现象,招聘不到适合于本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疫情过后,经济逐渐复苏,企业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就业与需求的矛盾更加明显。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企业发展,培养过程缺少企业参与[3]。

3.2 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过程缺乏工程性特征

按照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工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高等工程类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且研发能力强的现代化工程师。五年制职业教育是贯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新思路,培养的人才既能干实际的基层工作,又能具有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性和工程性类的问题,是不可多得的岗位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多数是停留在基础技术层面,属于技术范畴,实践内容缺乏创新和突破,缺少工程性实践[4]。这种零散的培养模式,缺乏系统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知识与综合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

3.3 课程设计未能体现出工程性的特征。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某一特定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在教育教学方面采用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本位教育,实施工学结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培养的学生具有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及相应的职业资格。但在课程设计实际操作中,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与工程实际需要脱节,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差距较大,课程之间相对独立与分散,不能自成体系,忽视了工程实践课程对课程体系结构性的要求,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相分离,知识与能力不匹配。

4 五年制高职工程实践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4.1 课程体系规划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环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只需经单位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即可胜任岗位工作[5]。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综合于单元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工程实践操作对课程理论知识强化理解与应用;设计以工作过程为主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培养学生整体概念,强化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为期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单位实际参与生产,让学生感受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及规划人生的发展方向,可以待学生毕业后有针对性地给企业输送可直接上岗的高技能人才,利于促进产业发展。

4.2 专业课程与项目教学相融合

五年制高等職业教育是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其招收学生则是初级毕业生,教育环节实施的是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全面融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培养高级技术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并向普通高等工程类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做贡献。此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倾向于工作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主要课程是“机械常识及金工实训”“电工电子技术”“传感与电测技术”“整机制造技术”“软件技术”“嵌入式技术”及“质量管理与营销服务”等专业课程。在教学环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时,也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工程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完成这一目标,项目教学出现在课程规划中。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设计项目教学,项目可大可小,可局部可整体。通过设计典型的单一项目工作任务单,可以让学生强化本节课程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具有若干任务单的综合性项目,完整展现企业在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校内融入企业生产环境中,通过此项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单个或者某个区域的问题,也可以系统性解决工程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综合性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开发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根据学情、学校条件以及企业需求而开发与设计。整合现有资源,选取适当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组织,并确定项目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课程和教学过程。通过此项整合设计,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间相互融合,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知识与技能同步提升,促使课程教学设计与工程实际问题无缝链接,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项目课程的开发,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对实践课程建设方面的弱化,学生通过模拟仿真实验训练深度理解课程内涵,逐渐培养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逐步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课程的融合,推行单一模块化教学与系统性模块教学彼此交叉融合,再结合岗位分析评价表,把课程体系项目化,把理论知识分解与转化,重新组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中融合工程实践环节,实践实现项目渗透理论知识,搭建新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逐步提高项目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从本质上为企业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4.4 引進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与课程实施,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校内实验实训主要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检验,学生是被动获取知识,教师是理论教学的主体,优势是学科知识的讲授,实践操作相对薄弱。引入企业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教师与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不断优化设计性实验,加强综合性与创新型工程实践的训练项目,通过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逐渐引入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模式,逐步改变校内任课教师的理念,和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教学课程,逐步完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各专业课之间相互融合,将原本松散、碎片化的单一项目教学,逐步形成模拟化、体系化的项目课程体系。即使学生丢掉课本依然能够把理论知识学扎实,通过此项改革,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技术项目的考察、设计、参与实施操作、参与工程运行管理与工程维护等具体工作,学生从中真正学到了知识,具有满满的成就感。

4.5 开展新型校企合作

从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从根本上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提高工程技术教育质量。通过改革打破当前职业院校的意识形态,做到工程教育必须服务社会需求,面向产业,不能只是站在学校角度,臆想社会需求,单方面替工业界制定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突破以往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校内外资源共享通道,使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工程实践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加强工程教育各利益相关方之间良性互动,使企业优质资源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推动校企合作班实现升级,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组织工科教师融入企业接受工程实践的体制机制,增加教师对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培训,提高其认知水平,增强现代工程实践教育理念。引进企业人员深入课堂,推动学校工程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工程实践需要融合,强化工程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能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总之,通过企业进课堂,教师进企业,双向沟通与学习,搭建具有丰富理论与社会实践经验的教育团队,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深度融合,开展新型校企合作班,突破当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

4.6 开发校企合作班的教材体系

学校现有教材对理论知识讲授较多,实践环节较少,且很多实践环节内容陈旧,不适用于当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发新教材体系是工程类校企合作班良性发展的需要。通过引进企业人员带入市场实践经验,与校内老师外出培训学习,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清思路,明确教材编制框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教育基于项目教学,能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案例不断更新,为满足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需要,开发活页教材,将企业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践案例,通过理论分析,融合转化与提炼案例内涵,制作活页教材,结合课程需要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及时接触到实际案例。在通过学习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提炼的理论内涵,充分将理论与实践转化融为一体,并在学习中不断琢磨,最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搭建出适于学生本人的知识体系与框架,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与提升。为满足学生反复学习的需要,在活页教材中添加微信二维码,将活页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深度分析,录成的小短片插入教材中。学生在自学或者复习课程中,对于遗忘或者不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扫码重新听课,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

5 结语

通过对五年制工程实践类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五年制高职教育层面的工程实践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时理论强于实践,步入企业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改革之后的人才培养综合模式,简化了繁琐的理论学习,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企业岗前培训周期,利于促进企业发展。在改革过程中通过对工程实践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制定校企人才培养方案,搭建教育培训与企业实践,开发校本活页教材,添加并实施更新工程实际案例,为企业培训更多适合于岗位需求的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卢爱党,杨秋生,等面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5):40-44

[2]曾威,孙文,孙艳萍,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面向工程实践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22,20(23):136-139

[3]姚雷博,郭超,任亚飞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J]办公自动化,2021,26(6):46-47

[4]耿俊浩,田锡天,马炳和工业界视角下面向专业认证的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36-141

[5]周秋忠面向工程实践的《三维建模技术》课程改革[J]内燃机与配件,2021(8):243-244

作者简介:

白秉旭,男,1966年生,教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职教基地建设。

猜你喜欢

企业需求工程实践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迈向企业造型需求的机械外观设计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