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大地 回归传统
——郭文斌散文的文化选择与思想内涵

2023-06-22赵刘昆

新疆艺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敬畏乡愁

□ 赵刘昆

作家郭文斌

郭文斌的抒情散文中充满了大地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乡土特征。而以《寻找安详》为代表的散文显示了郭文斌的另一种追求:回归传统、追寻安详,它浓缩了郭文斌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体现了郭文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复归。

一、郭文斌散文的文化选择

(一)倡导“安详”

“安详”是郭文斌散文的核心命题,《寻找安详》直接以“安详”命名,可以说是郭文斌“安详”理念的宣言书。郭文斌在其中详尽地阐述了如何获得“安详”,如何让“安详”走进生活以及如何通过“安详”服务我们的现实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作为一位具有问题意识的作家,其倡导的“安详”理念不失为一种解决当代现实精神问题与乱象的途径。郭文斌也正是基于严酷的现实问题,竭尽所能地提倡“安详”的生活理念,并提供了许多科学的证据和个人逻辑推理,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郭文斌“安详”命题的核心是“和谐”“节制”“宽容”“适度”等具有普适性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思想并没有超出传统文化的范围,但他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传统文化的新的思维方式: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古代的思想文化,合理有效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将其现实化、可触化,对其进行现代性阐释,赋予传统文化以现实合理性。郭文斌试图通过“安详”为我们的心灵寻找一个“安详”的栖息地,尤其是“在商风日盛,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今天,人们更是希望有一棵棵参天大树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为人们的心灵遮风挡雨”①。“安详”就是郭文斌理想中能够为中华民族精神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郭文斌将其视为解决中国当下精神危机的良方加以提倡,而他本人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其中,践行“安详”的文化理想。

(二)强烈的生命意识

郭文斌是从西海固农村走出来的作家,西海固的生存环境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西海固人形成了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强烈的生命意识。郭文斌的散文便体现了这种浓厚的生命意识,它浓缩了敬天厚生、珍视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生命观,形成了郭文斌对生命“常”与“变”的独特体悟。

敬畏与呵护生命是郭文斌散文中生命意识的中心话题。在《一片荞地》中,郭文斌感受了生离死别之痛,理解了生命的不可逆性。“人们之所以挥霍时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时间之于生命,是一个量,是一个限量”②。生命在于体验,每时每刻都十分珍贵,“生命中每一分钟都有无数的花朵在盛开,但是我们却视而不见,我们只有在累了的时候,在供氧不足的时候,在大口大口出气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呼吸”③。因而我们必须用心去倾听生命的节奏,感受生命的呼吸,体悟生命存在的美好,“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生命是一次刺绣,才有珍惜可言,才有敬业可言,才有爱可言”④。生命的本质是脆弱的,它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一粒种子进入土壤,这粒种子就是因,土壤就是缘。只有在因和缘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一棵庄稼才会长出来”⑤。也正是经历了无数的因缘遭际,生命的美好才向我们扑面而来。

郭文斌散文集《祝福》《还乡》《瑜伽》《寻找安详》

最美好的生命体验是情感体验。郭文斌的散文囊括了其前半生的生命体验,爱情、亲情、友情都是其中最丰硕的果实。《空信封》中传达出来的微妙爱情,《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中抒写出的生命的美好与无常,《有一种感情无法面对》中蕴涵的复杂情感,《时间简史》中“儿子”与四霞的独特情感……这些情感都是生命体验的最佳证明,以及《永远的堡子》《一片荞地》中所承载的亲情都是作者记载生命的一种方式。时间就像《生命之河》中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留住时间全都是枉然。因而要使生命更有意义就必须增加生命的密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就像《点灯时分》中的“我”与“父母亲”,不必执着于外物,但求内心的安宁,让内心填满宁静,空虚便无处可占。换言之,享受时间就是对时间最大的珍重,也是对生命本身最大的尊重,因而郭文斌的散文中追求一种类似于禅宗的明心见性,即一切向自己内心求索,不依傍外物,生命的最大价值便是安静地同时间一同逝去。

精神还乡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共同面对的精神话题,作为生命家园的故乡一直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地方。郭文斌为我们提供的生命家园就是回归生命本身,“回归”是郭文斌生命理念的另一个核心。“回归生命的过程就是反污染的过程”⑥。生命就是“绝假纯真,绝圣弃智”“一念之本心”,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回归人类本性的过程。而生命的内核又是时间,这是生命的指向,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时间是我们的唯一故乡”⑦。故乡是人类诞生与成长的地方,因而人类总会在潜意识里有一种故乡情结和童年情结,就像《我与地坛》里的地坛一样。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来讲,故乡是指一切心灵的栖居之所,而这些都是人类个体所独有的。“从非通常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独特的风景,那就是他们生命中感动发生的地方”⑧。在郭文斌的散文中,郭文斌除了把故乡理解为生命本体与时间外,还会将它阐释为“农历”。“古人正是把过大年作为一个恢复我们生命力非常重要的平台和缘分来用的。在长达一个月的怀念、感恩当中,跟生命的根部能量源头能量进行连接”⑨。生命是故乡的本源,是故乡得以存在的基础,因而人类的精神还乡,终究要回归生命。所谓农历,所谓文化,都只是一种载体,而非本身,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时间,时间才是生命意义的终极指向,时间会证明生命的轨迹、回家的方向与过程,最终我们只需要给时间找一个方向和一条回归的道路,时间会带着我们回到生命最初的故乡。

(三)呼唤传统美德

郭文斌将文学作为自己道德理想的实现途径,用文学宣扬传统美德,以一种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呼唤传统美德,以具体的事物去感知传统美德的力量。“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去体味,就可以从一粒米中看到造化的恩情。一粒米作为一颗种子进入土地到来年变成一株庄稼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其中包含着多少阳光、地力、风之调、雨之顺,包括时间,包括耕耘着的汗水和期待。所以,年的意义就是要让我们在大丰收之后,回到一餐一饮,回到一粒米,去发出我们发自内心的那一份感激,对阳光的,对大地的,对雨水的,对风的,包括对时间和岁月的”⑩。郭文斌总是以一种感恩的姿态去面对世界,处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他坚信传统美德才是人类摆脱烦恼的不二法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的成长,包含着多少造化的慈悲,包含着父母的心血”⑪。字里行间都闪耀着郭文斌的苦口婆心,他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积极地理解传统美德的含义。他认为“大年是感恩的演义……大年是孝的演义……大年是敬的演义……”⑫他借大年发挥,向读者宣扬自己的道德观念,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一颗感恩和向善之心。

但在笔者看来,郭文斌的文学作品也有其弊病,有学者认为:“把文学当作宣传政治或道德观念的工具来写作文学的人,他不是一个想要恢复旧日习俗的保守分子,就是一个想要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激进分子”⑬。郭文斌显然属于前者。他以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的身份自居,他的散文中总有一些挥之不去的说教痕迹。“保守分子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说明按照‘先进’观念生活的人是多么不安定和不幸福,而遵守传统的人是多么心满意足”⑭。但是“它们总是包含着一种不正确的社会学论点:救治当前弊端的办法就是恢复过去的风俗。”因而其立论的基础是无效的,因为“每一时代都必须建立它自己的秩序,来适应它的日新月异的需要。它即令愿意,也无法恢复旧秩序。”“中国文学中的乡村书写,后退和守旧很容易做成滥调和甜腻的田园乡愁”⑮。这是中国文学“乡土书写”的一个陷阱,无论如何,文学都是提供指引的,而不是试图阐释过去或现实。

二、郭文斌散文的思想内涵

(一)真诚

散文写作需要真诚的信念来支撑。“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纵笔,故文见而实露也。”⑯真诚既是散文最本真的品格,也是作者个人人格的真实体现,只有表里如一的散文,才不违本心,不失散文的本性。“盖文心之所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⑰散文之道贵乎真,评价一篇散文优劣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真诚。郭文斌的一些抒情性散文,如《雷抒雁老师和他的第二故乡》《用怀念为先生守灵》《一片荞地》等都是情感真挚、扣人心扉的佳作,其中蕴涵的深情和不尽的意味令人久久品味而不能忘怀。有学者认为,在当今“散文已经成为糟蹋、挥霍汉字最多的一种文类。”⑱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去书写散文成了一个大问题。郭文斌的散文无疑是写得成功的,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真诚”这个大原则。他在表达对母亲的沉痛情感时,可以看出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真情,在表达对雷抒雁和张贤亮的真挚怀念时,郭文斌也毫不吝啬,将自己的一腔深情蘸满笔墨,缓缓释放。

散文贵乎自然,自然也是散文真实的一个外现。自然是情感真实流露的一种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内容上的要求,同样也是一种语言和修辞上的要求,“修辞立其诚”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意思。当读者进入郭文斌的散文时,就能够体会到《一片荞地》中泪水涟涟的哀痛,“我的泪水从未有过的多,以致最终掉到娘身上。”⑲“人们拉我起来,但泪水已长了根。”⑳真诚的泪水是有生命气息的,它自然地生长于大地之上,最终和对亲人的眷念一样,永存于天地之间。我们也能从《用怀念为先生守灵》中感受到郭文斌对张贤亮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沉的怀念,郭文斌用柔和的叙述笔调缓缓地向我们诉说着他与张贤亮先生的种种感动,给人一种自然而温和的体验。

郭文斌散文集《守岁》封面

(二)敬畏

敬畏是郭文斌生命观、幸福观、伦理观的基点之一。只有以敬畏为基点,才会体会到天地之大,宇宙之广,个人之渺小与脆弱,也才能尊重万事万物的规律,遵守世间固有的规则。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真正地尊重他人,才不会做出越界的事情,也不会去主动伤害他人。同样,只有心生敬畏,才会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视当下的存在。透过敬畏,我们才能勇敢而有节度地去追寻个人的幸福。从本质上讲,敬畏是一种利他的行为,但应深刻地理解敬畏什么,如何敬畏,不基于理解的敬畏,是虚伪和无效的。

郭文斌在《寻找安详》中,围绕“安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他强调固守本心、回归喜悦、敬畏自然,倡导素食,尊重每一个生命。同时,他对天人关系也有自己的理解,推崇古代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强调躬行以求安宁。而所谓“孝”,所谓“感恩”,在郭文斌这里都成了一种尊敬,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强调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他注重这种关系的继承性,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差异,包容世间的不同,尊重存在的合理性,以一种随缘的状态对待外物,宠辱不惊,向内寻求精神的安宁,为自己与世界找到一种和谐的沟通方式。

(三)和合

“和合”是郭文斌散文思想建构的重要支撑。“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它囊括了和谐、包容、团圆等核心要义,是中国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完形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郭文斌的这种追求是有心理依据的,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为地区分为元素。自然而然地经验到的现象都自成一个完形,物理现象、心理现象、生理现象都具有完形的特征,因而他们是同型的。“和合”就是人类追求完形的一种心理体现,人类追求和谐避免混乱,追求完整而避免残缺,追求团圆而避免离散,包括中国文学中的大团圆追求,都是完形心理作用下的产物。郭文斌认为“大年是‘和合’的演义。和是和谐,合是团圆。一年的奋斗和汗水,只有回到团圆,落实到和谐上才有意义。”㉑这与郭文斌的出身有关,郭文斌生长在农村,与大地紧密相连,其父母均是农民,有着传统农民的观念,渴求安稳团圆,再加之后来受到诸多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其对“和合”的追求既有心理基础,同时也具备了现实诉求。与农民紧密相关的是农历,是二十四节气,尤其在一个落后的小村庄,所有的农事活动乃至生活都与农历有关,因而郭文斌常将这种对“和合”的追求浓缩于农历中,以表达自己的理想。“天作之合,那是一个多么浩大的恩情。想想看,两个人能够同时代生到同一个星球,该是多大的稀奇多大的恩典……相遇又相识,又是一种多大的稀奇多大的恩典……因此不能轻言分手,因为它是天作之合,它是秦晋之好,它是连理之枝。”㉒郭文斌从感恩的角度阐述了夫妻之间的“和合”,它既有缘分的偶然因素,同时也是两个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因而必须珍视这种恩情。

郭文斌谈文学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和合”是中国几千年伦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具有深厚基础的民族文化心理。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很早就提出了“大同社会”,其中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和”,这个“和”包含了包容、和谐,这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特点。而“合”则强调了合作,强调了统一,这也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郭文斌在他的散文中将“和合”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支撑点,很明显是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精神力量进行塑造的,是为其“安详”的文化理想服务的。郭文斌试图以此为支撑,构建自己的文化理想,为全民寻找一种可以合理有效消除焦虑的方式,劝善惩恶、引人行善,同时也树立一种人生价值标准,引导人们向这个目标靠近。

选择健康无疾病的辽育白牛40头体重相近[(300~350)kg]组建试验牛群。将试验牛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经方差检验,各组间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前所有试验牛用伊维菌素进行驱虫,大黄苏打粉健胃。

三、小结

郭文斌的散文始终围绕着“故乡”“安详”生命“三个维度展开,他的散文形成了一个以“安详”和“祝福”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结合,并对其进行现代性阐释,赋予了传统思想文化新的内涵,这使他的散文在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本质的提升。

注释:

①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68 页。

②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184 页。

③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188 页。

④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195 页。

⑤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267 页。

⑦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190 页。

⑧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181 页。

⑨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74 页。

⑩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42 页。

⑪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43 页。

⑫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41-63 页。

⑬何平:《重建散文的尊严》,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年,第19 页。

⑭帕克:《美学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203 页。

⑮何平:《重建散文的尊严》,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年,第104 页。

⑯王充:《论衡·超奇》,长沙:岳麓书社,2006 年,第177 页。

⑰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286 页。

⑱何平:《重建散文的尊严》,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年,第23 页。

⑲郭文斌:《空信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5 页。

⑳郭文斌:《空信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7 页。

㉑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48 页。

㉒郭文斌:《永远的乡愁》,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第45 页。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敬畏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九月的乡愁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回头一望是乡愁
敬畏先烈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