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3-06-21唐永红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职语文工匠精神

唐永红

摘要:“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品质,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中职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文章明确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时代诉求,分析“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文化软实力

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要求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中,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可见,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质量追求完美、苛求极致的精神,是学科教学的价值指向。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存在“工匠精神”文化元素挖掘不深、教师对“工匠精神”领会不够、“工匠精神”实践体验不强等问题,没有完全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对此,教师必须深入探索“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追求和信仰,进而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时代诉求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文化理念”,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职学校以培育“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所需,也是适应时代发展所求。

(一)战略需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渴望前所未有,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尤为重要。事实上,在我国古代,鲁班、墨子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进入现代后,“工匠精神”却被一种“差不多精神”所取代,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产品质量、产品档次等造成较大危害。因此,在新的发展战略下,我们必须实现“工匠精神”的复归,引导学生关注产品质量,追求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中国制造”的简单粗糙的标签,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二)精神标尺:彰显教学文化软实力

技能型人才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对技艺、技术有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这种态度从何而来?笔者认为,课程教学的渗透、培育尤為重要。然而,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中,存在重技能轻精神、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的错误偏向,对学生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此,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场景中,中职学校课程教学必须强化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创新、创造等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重塑人才培养的精神标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将教材文本中的“工匠精神”、民间传说中的“工匠精神”、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以教学阐释、深度解读、实践锻炼、习惯养成等方式传递给学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让“工匠精神”成为课程教学的“精神标杆”,激发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执着追求,凸显课程教学的文化软实力。

(三)现实诉求: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保驾护航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中职学校毕业生要想获得职业发展的出彩机会,必须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和严谨的职业精神。学生在“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不关注产品质量,不执着、不坚守,不创新技术技能,不敬业奉献,职业路径必然越走越窄。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将大大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理解、认知等,进而激发学生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信仰。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实现学生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从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诉求来看,要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的目标,“工匠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且迫切。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路径

中职语文是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属性,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也具有突出作用。因此,教师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一)做好教学设计,充分融入“工匠精神”文化

首先,教师要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教师必须熟悉“工匠精神”的内涵、历史传承、当代价值、逻辑生成等一系列问题,明确“工匠精神”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规划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工匠精神”的融入和贯穿,才能把握好课堂的每个环节,让每堂课都成为优质课堂。

其次,教师要设定“工匠精神”融入的情感目标。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工匠精神”是学生的一种价值追求,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定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追求,培养学生专注、敬业、求精的品质。

最后,教师要设计“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环节。无论是教师对“工匠精神”的重视,还是“工匠精神”情感目标的设定,最终都要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

(二)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元素

要想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挖掘和整合,只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文本,从不同视角挖掘和整合其中的工匠文化和精神,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专业出发进行深刻解读,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耦合,进而促进“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如在讲授《庖丁解牛》时,教师可以从庖丁的技艺展示、心路历程、工作态度等方面出发,进行更加细微的“工匠精神”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庖丁的精神境界,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事实上,在中职语文课本中,关于“工匠精神”的文本很多,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的母亲》《都江堰》等,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佳作,教师要充分挖掘、整合这些课文中呈现的敬业、乐业、钻研、担当、求精等精神特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真正从内心生发对“工匠精神”价值和意义的探寻。

当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教材内容,还可以通过引入民间传说故事来讲述“工匠精神”。如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卷》中,收录了多个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教师可以分享这些故事,增加课堂教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此外,在梳理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把“工匠精神”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讲清楚、讲透彻“工匠精神”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关联,并加以提炼、转化、融合,形成一系列的“工匠精神”文化专题。

(三)强化实践养成,体验“工匠精神”的魅力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工匠精神”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牢固,才能永久。

第一,营造教学情境,体验“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入生活,近距离接触“匠人”,让学生感受“能工巧匠”的工作面貌和精神境界,品味“匠人”的生活,體悟“匠人”的执着,进而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感。

第二,分享工匠故事,感悟“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授课之前,教师可以设置课前五分钟的工匠故事分享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工匠精神”主题,用演示文稿展现“工匠”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堂训练项目,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还能让“工匠精神”在心中萌芽。

第三,课堂即时训练,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即时训练,既巩固教学内容,又培育学生认真、专注、严谨、细致等品质。如在讲授《劝学》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诵读、找寻、品味、领悟“工匠精神”的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默读、诵读等方式,领悟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

第四,拓展项目训练,践行“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教学并非单一的知识说教,而是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诉求,强化拓展项目的实践训练。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写作、演讲、表演、角色扮演、师生互动等一系列方式,引导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如在讲授《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笔者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讲台上表演“母亲”擦桌子、洗布袜等场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践行“工匠精神”,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刻、更独到的体验。

总之,在建设“制造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必然之举。教师必须谋势而动、顺势而为、顺势有为,做好教学设计,充分融入“工匠精神”文化;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元素;强化实践养成,体验“工匠精神”魅力,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发扬“工匠精神”,进而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雅雯.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J].职业,2022(3).

[2]何秋玲.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21).

[3]冯胜清.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析——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中职语文工匠精神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