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中的革命传统教育

2023-06-20薛祖红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小学语文

摘要:革命传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革命文化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断发展。革命传统在新课标中的渗透,课程目标中凸显内容的进阶性,课程内容中揭示内容的分布特点和组织原则。在教学中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应设定进阶性教学目标,构建真实的任务情境,开展整本书阅读、跨学科阅读等实践活动,强化全程性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了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并明确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内容和载体形式。语文是融入革命传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课程。

一、革命传统的价值内涵

(一)什么是革命传统

关于“革命传统”,学界存在多种看法,分歧主要体现在主体和时间跨度上。《指南》的颁布明确了革命传统的内涵和外延: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包括七个方面,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覆盖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以上界定,一是强调了革命传统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明确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宗旨是促使青少年在思想和行动上认识、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说明了革命传统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标识;三是突出了革命传统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延展性,没有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截然分开。

(二)革命传统与“三大文化”有何关联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发言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这句话告诉我们“三大文化”的根源所在,也清楚地表明,“三大文化”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传统同样源于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同样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参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文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时间跨度5000多年;革命文化始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时间跨度近百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在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孕育并发展的,时间跨度70多年。从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三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不断提炼与发展的。[3]也有学者认为,狭义的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和文化,时间上专指1919年至1949年“建党—革命斗争—建国”的三十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启。[4]这种观点从时间历程上将三大文化的界限划分得更清楚。

基于以上两种观点,对照《指南》中革命传统的时间跨度和主题内容,可以发现,革命传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革命文化为主体,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断发展,是“三大文化”联系的纽带。

在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中,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使学生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后者是基于时代要求和党的理论发展对前者的继承与发扬。

二、革命传统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三处提到革命传统:前言部分肯定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在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中,应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提出教材编写要注重继承与弘扬革命传统。三处表述都强调了在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和学科特点,但没有具体、明确的阐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则对革命传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课程目标:凸显革命传统内容的进阶性

新课标在学段要求中,除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外,还专门就不同学段的革命传统内容进行了描述,凸显了进阶性。

第一学段,强调“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5]。

第二学段,强调“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6]。

第三学段,强调“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7]。

三个学段,从“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到“革命英雄”“模范人物”再到“先贤志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人物的認知范围在不断拓展;从“初步懂得”到“感悟”再到“感受”“感悟”“体会”,对革命文化的体验要求在不断加深;从“崇敬”到“学习意愿和行动”,对革命文化的认同程度在不断提升。学段内容的阶段呈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目标的进阶性。

(二)课程内容:揭示革命传统内容的分布特点和组织原则

新课标突出了课程内容的“三大文化”主题,明确规定体现“三大文化”的作品比例应占60%~70%。

1.分布特点

《指南》指出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一定的进阶性;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设置三个层面六个任务群。革命传统内容或散点或集中地分布于六大任务群中,并根据年段特点和任务群学习目标的不同各有侧重。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三大文化”相结合。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一學段,将革命遗址纳入学习内容;第二学段,学习具体、清楚、生动地讲述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第三学段,学习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尝试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第二学段,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第三学段,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

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四学段做了相关表述:学习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第三学段,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如《可爱的中国》《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第四学段,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如《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在各学段均重视文化主题活动的参与、体验、感知、设计、分享等活动。

2.组织原则

从上述梳理可以发现,革命传统内容的组织在新课标中遵循了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体现文以载道。语文课程中的革命传统内容大多以选文的形式呈现,将革命传统内容融入以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整本书阅读为主的各大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更是提供了革命传统的学习主题,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也明确规定了阅读革命传统作品。这样的内容编排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热爱。

第二,符合儿童发展。从各学段的任务群学习内容看,革命传统内容的安排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例,从英雄的童年故事到真实的革命故事再到革命文学作品;从叙事类到论述类;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从“能讲述故事”到“能表达感受”;从“表达敬仰”到“价值认同”……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建构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体验、规范道德行为,也体现了革命传统内容在语文课程中的系统性与进阶性。

第三,基于任务情境。各年段革命传统内容均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以任务驱动学生在各类语文活动中阅读、欣赏、讲述等,在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第四,综合多元内容。各学习任务群、各学段也将革命遗址、影视作品、社会生活素材等纳入学习资源,形式多元的载体连接学科之间、课程内外,体现革命传统内容载体的立体多样性。

厘清了革命传统在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呈现,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课程实施提供了依据。

三、革命传统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实

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教学的现状,根据《指南》和新课标要求,给出这样几点建议:

(一)设定进阶性教学目标

凸显对于革命传统内容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尊重国家意志,自觉在不同年段弘扬主流价值观。更为重要的,因为宏大的革命教育主题与学生的认知存在差距,所以革命传统内容的教学目标设定应突出进阶性:大处着眼,各年段的进阶应以新课标的年段要求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整体观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细处入手,不同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年段的革命传统内容教学指向各不相同,教师需准确理解,以能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落实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其能力和素养。

(二)构建真实的任务情境

革命传统教学的过程,也是设计并完成多个学习任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顺利推进,应依托教学内容,整体建构教学情境,整合各类教学资源,贯通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于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创设故事宣讲、主题演讲、话剧表演等言语实践情境,组织相关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落实革命传统教育。

(三)开展多元阅读实践活动

首先,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内容,革命文学作品的研读在第二到第四学段均占重要地位,意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文化精神内核,汲取革命传统力量。例如,第二、第三学段中,《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是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的故事;《可爱的中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的作品合集;《雷锋的故事》是新中国成立后英雄模范的事迹。对于革命传统主题的整本书阅读实践设计,需做到让学生“全情投入”:既关注书的语言价值,也关注书的情意价值;既关注阅读时间的规划与阅读进程的推进,也关注阅读过程与效果的评价;既要读透书里的内容,也要内化所学,及时迁移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比如,《小英雄雨来》一书的阅读,笔者设计以下阅读任务:任务一,制订阅读计划,并通过自主阅读、同伴共读按计划完成阅读打卡;任务二,“我给雨来画张像”,图文结合,制作人物卡片,展示分享;任务三,举办“雨来故事会”,选择一个故事或场景,小组合作或独立自主讲述雨来的故事,评选“故事大王”;任务四,观赏电影《小英雄雨来》,与小说做比较,并选择一个场景改编成剧本,小组合作表演。“画人物”“讲故事”“演戏剧”三个任务既是阅读收获的展示与分享,也是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的巩固与提升。

其次,跨学科阅读实践活动。革命传统的内容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及其认知存在时空距离。对此,革命传统教学应加强学科内外的联结,形成教育合力。联结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建构革命传统的“知识地图”;联结语文与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实践活动课程,使革命传统更加可亲可感,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联结语文与信息技术学科,搭建网络资源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丰富革命传统内容,创新学习方式;联结语文与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文化,在生活中體验并践行革命传统的核心精神,全方位感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依循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体验革命传统精神的一脉相承。

(四)强化全程性评价

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描述”和“评价建议”部分,都强调了对革命传统的体认。传统的语文纸笔测试评价往往偏重考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段的阅读与表达,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则难以体现。革命传统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投入全过程的即时观察、记录与分析,关注学生活动中的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交往合作等行为表现;关注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从多主体角度真实、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素养发展水平等。基于不同的革命传统教学活动,教师要多角度制订科学的评价量规,调动多主体参与评价,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感悟、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3-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6.

[3]郭庆松.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寻根——中华文明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6):13-20.

[4]刘松.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J].山东社会科学,2018(2):24-29.

[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9,11,13.

(薛祖红,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南通市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小学语文
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