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23-06-15覃珍琴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就业导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覃珍琴

【摘要】本文论述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创新合作办学模式,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提升职业和就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胜任为目标实施模块化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专业 就业导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10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为适应面向21世纪的挑战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要加快培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为高职院校未来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从规模扩张转向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由原来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转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跟上经济发展步伐,逐步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好综合职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笔者根据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际,阐述四种主要培养策略。

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必须与就业市场对接。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很高,因此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完善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争取得到企业更大的支持,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服务,是一道难题。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不断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劳动的育人功能。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只有不断与企业交流,不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要走进企业,把实训教学放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让企业看到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技术水平,利用企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带队教师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帮助企业提升生产能力,使企业在深度合作中得到实惠。学校也可以把企业引进校园,基于专业群和岗位群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使教学与生产进行融合,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掌握岗位职业技能,提升职场适应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学校与企业双指导方式,根据企业的要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校企直通,使学生毕业就能直接进企业上岗,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当然,要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地方政府三方面协同。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牵线搭橋,推动学校与企业更好地合作;学校要与行业企业交流并共同制订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因此学校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为此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19级开始采用“2+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全日制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跟岗、顶岗实习。最后一年学生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拜一线岗位熟练工人为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顶岗实习,更好地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增强职业技能,提升职业适应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在学生实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学校到岗位无缝衔接和“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提升职业和就业能力

这几年来,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并对获奖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以激发师生的参赛热情,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无论是哪一级比赛都以生产实际为参考,选择生产中的重要工艺、技术节点,或者生产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及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命制比赛试题的素材,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生产实际对接。因此竞赛的规则、命题、评分标准和细则,以及场地设置、赛前培训都需要行业企业的指导和支持,都要紧密对接产业。教师通过参赛,能够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和职业要求,了解新设备、新装配、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新市场及其发展趋势,知道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从而促进教学改革,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参赛,跳出书本看产业,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更好地了解职业动态,了解职业能力要求,从而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有方向性地学习知识和技术、培养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学校通过参加竞赛,能够了解企业与行业标准,并有效发现教师、教材、教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三教”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因此能根据大赛中出现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学生毕业就能胜任企业生产岗位,快速地为企业生产服务。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展示技能,锻炼自己,而且能更好地了解其他院校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开阔眼界,接触新的理论,了解当下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学校通过竞赛不仅可以检验本校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了解到本专业各校人才培养的情况,从而看清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产业需求的契合度,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教师通过竞赛不仅能更好地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好的教学经验,而且能较好地把握行业领域各种技能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情况,从而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使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胜任为目标实施模块化教学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学校充分调查市场并认真分析社会对计算机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之后,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如计算机硬件组装与营销、办公设备维修、图形图像处理、网站建设与维护、媒体与广告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等,把计算机专业课程与不同的应用领域结合,划分为几个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突出并强化一个“职”字。学校不再理想化希望每一个学生对整个专业所有课程内容都能掌握好运用好,不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能面面俱到。同时,学校调研还发现,与其让学生拥有很多把“刀”,不如让学生只有一把好“刀”。因此,教师调整思路,因人因材施教,让学生量身定制,专心磨砺一把“刀”,拥有一技之长,做到“术”有专攻。比如,一个能娴熟运用图形图像软件的人可以不擅长计算机维护,一个擅长程序设计的人可以不一定熟悉电子商务。各模块之间,如网络组建与布线、Photoshop与VC语言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但也不是搞一刀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模块划分的同时,除了技术技能的课程,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有需要的学生重点补充其他的知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滿足社会的需要。例如,学习图形图像处理的,要增加美学、摄影学方面的课程;学习电子商务的,要增加财会方面的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并把其中关联密切的内容划归为一个教学模块。这样既能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学有所长,并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模块化教学契合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胜任为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和组合,以满足岗位的实际需要。具体来说,模块化教学中的每个模块对应着不同岗位需要的知识点与能力,让学生更加明晰地学习对应的知识和技术。比如一个模块练习对应一个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训练某种能力,或者围绕某个能力要素进行强化训练。学生通过模块训练方式,掌握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的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模块化教学还能够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以对应不同的职业方向,并能根据岗位需要设置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模块,并深入钻研,发展特长,从而扩大知识和能力范围,增强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实施模块教学那就得有模块化讲义支撑。一般来说,模块化讲义是根据不同的工作方向、不同的岗位需要,将知识进行规划和重组,以满足工作方向和岗位的需要。它不太讲究学科内知识上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的系统性,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因此在编写模块化讲义时,编者需要在掌握了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之后,才能从现实工作需要出发,打破现有的学科教材内容体系,将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训练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合理解决学科体系编排与生产实践的统一性问题,编写出实用的模块化讲义。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现有的教材大多数千篇一律,有的用很大的篇幅来重述基础课的知识,如其中的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等。内容比较分散,各知识点之间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内容与岗位结合度较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也无法明了哪些是基础性知识,哪些是应用性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和技术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相对应。因此教师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以及就业导向原则,精选实际的工作案例,然后针对工作案例对学科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模块化讲义。教师可以按照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分成“认识计算机”“计算机选购”“制作启动U盘”“安装操作系统”“虚拟机的使用”“个性化系统”“日常杀毒与维护维修”“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的拆装与除尘”等九个模块,让学生通过这些模块学习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的技能。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就能够掌握真实场景中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形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特长,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总之,模块化教学注重学用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打造利于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从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的人才。

四、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既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又是技术技能训练的工程师、技师,即“双师型”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职业院校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当前,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多是近两年新招聘入职的年轻教师,他们从学校到学校,职业教育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有待提高,导致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技能的强化训练,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年轻的理论型教师成为技能型教师,既懂理论,又掌握技能,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进行实践指导。

如今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生,知识的获得已经变得容易,但是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的能力则更需要我们去培养和训练。学校对人才的评价重点也应从以前的知识掌握转到知识的运用上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职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师自身要先成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安排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向工程师、技师、有专长和丰富经验的工人学习,了解生产流程、工序、工艺,学会操作生产设备,了解新的应用技术,参与技术革新,掌握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从而拥有比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和完善培训与交流制度,支持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邀请兄弟学校的名师到校讲学与交流,邀请企业里的工程师、技师、有专长的技术工人到学校进行技术交流和操作示范。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或带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在竞赛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了解各学校的教学动态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鼓励教师参加技术等级考试,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并创造条件让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使本校教师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在目前情况下,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与其他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聘请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到校兼职上课,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为准则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十X证书模式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GXGZJG2020A004)、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ⅩB01)的研究成果。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就业导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