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功能类别意识的商讨类口语交际教学再研究

2023-06-15李秀蕾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口语交际

李秀蕾

[摘 要]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功能类别意识能够帮助教师厘清口语交际的交际功能及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重组交际话题、创设交际情境、选择交际策略,避免出现交际功能模糊、交际形式混乱、内容解读零散等现象。商讨类口语交际承载着“以言成事”的交际功能,能起到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作用。教学商讨类口语交际时,教师要准确解读这类口语内容的功能,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在课堂上营造适当的氛围、采取正确的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口语交际活动,达成“以言成事”的目标。

[关键词]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功能类别;商讨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0-0017-04

口语交际是以情感为基础、以思维为内涵、以语言为手段进行的交互性活动,它的发生与进行既需要任务的认知,也需要情感的协同。因此,每一次口语交际的产生,除了传递情感,其背后还有特定的交际功能、交际目的需要达成。英国学者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就认为言语行为背后有“以言指事”“以言促情”“以言成事”这三种功能。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我们发现口语交际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功能类别:“以言指事”的宣传类口语交际、“以言促情”的交往类口语交际和“以言成事”的商讨类口语交际。本文以“以言成事”的商讨类口语交际为例,探究基于功能类别意识的交际情境创设和交际策略实施。

一、以言成事:商讨类口语交际的功能解读

商讨,指商量、讨论。商,“从外知内也”(《说文解字》),许慎认为“商”的本义是揣测、估量。它又由“商务”引申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的意思。讨,“治也”(《说文解字》),本义是查究、处治,引申为研究、推求。显然,商侧重于活动形态与路径,讨侧重于活动的目的。因此,商讨类口语交际,重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与他人产生观念或利益的矛盾时,当学生需要与他人共同面对或解决某一难题时,他们就会进行具有商讨目的的口语交际,以达成共识、化解矛盾、消弭冲突。

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商讨类口语交际,从所开展的“言”和所达成的“事”角度来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言有礼度,达成尊重共识

言有礼度,意味着语言表达有礼貌、有尺度,既能表达自我也能尊重他人,既能坚持观点也能尊重差异。只有达成尊重这一共识,商讨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47次口语交际中,关于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其中,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时,注意倾听、用商量的语气、尊重不同的想法、控制发言的时间……都是商讨类口语交际贯穿始终的学习内容。

(二)言有规则,清晰传导想法

言有规则,是指基于合作原则的各种口语交际规则,即在参与交谈时,应符合本次交谈的目的或方向,包括量的准则(提供所需的且不多余的信息)、质的准则(说的话力求真实)、相关准则(说的话是相关的)、方式准则(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等。

商讨类口语交际本质上就是通过交际促成合作,因此非常注重合作原则。“把想法说清楚”“先表明观点,后说清理由”“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这些都是基于合作的口语交际规则。只有充分遵守這些规则,商讨时才能清晰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促成问题的解决。

(三)言有进退,达成结论共识

言有进退,是商讨类口语交际注重兼容并包的一种体现。在商讨中,不仅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这就意味着交际过程中要有进和退。进能更加清晰、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将他人类似的想法吸纳进来;退能兼容与自己差异的想法,能适度调整、完善自己的观点。

“想法接近,先认同再补充”“分类整理意见”“尊重大家的决定,形成决议”……这些都在提示学生在商讨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进与退,这样才能达成共识。

二、梯度进阶:商讨类口语交际的教材编排

商讨类口语交际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一年级没有编排,其他五个年级共编排了10次。无论是商讨形式、商讨话题还是商讨能力或要求,这10次商讨类口语交际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梯度进阶的态势,具体看表1。

综合上表来看,商讨类口语交际编排的进阶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商讨对象由少到多

教材中的商讨类口语交际,分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交际参与面。初级,学生一对一进行商讨,如二年级上册的《商量》。此时,学生的能力较弱,关注的内容较少,因此安排一对一的商讨较为适宜。中级,学生一对多进行商讨。这一层级,又分为组内商讨和班内商讨两种。如二年级下册的《图书借阅公约》、三年级下册的《春游去哪儿》等,是组内商讨的口语交际;三年级下册的《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是一次班内商讨的口语交际。这两种商讨,常常同时存在,一般都是先进行组内商讨,在形成一定意见后再进行班内商讨。高级,学生进行多角色、多角度商讨,如六年级上册的《意见不同怎么办》。这是教材中唯一一次引入社会身份参与的商讨,要求学生站在不同角色、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展开交际,更接近成年人的协商。

(二)商讨话题由浅入深

教材中商讨的话题大多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的、当下的生活逐渐趋向公共的、社会的、长远的问题,从小集体(朋友、班级)到大集体(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扩大,有较明显的纵深发展的趋势。

比如,二年级上册的《商量》,学生要与同学、与家长商量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细节的安排;到了二年级下册《图书借阅公约》,学生需要与组员商讨,与全班同学集体商讨,形成属于班级的公共约定;到了四年级上册《我们与环境》、六年级上册《意见不同怎么办》,学生不仅需要与组员商讨,还要与全校同学、与社区居民,甚至与其他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交流,达成对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共识。公民意识在商讨类交际话题中越来越凸显。

(三)商讨能力由低到高

商讨除了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还是各学科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被频繁使用。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桥》一课,课后练习题四是 “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一次借助口语交际展开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商讨出这一类“欧·亨利式结尾”的好处。为了让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开展讨论,教材在商讨类口语交际中,设置了由低到高的能力层级。

一方面,商讨时的组织能力由低到高。从二年级下册《图书借阅公约》中的“主动发表意见”到五年级上册《制定班级公约》中的“讨论后作小结”,再到五年级下册《怎么表演课本剧》中的“主持讨论”,学生从主动参与商讨到尝试主持、组织商讨,能力梯度明显。另一方面,商讨时的交际能力由低到高。在表达方面,从二年级上册《商量》中的“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到三年级下册《春游去哪儿玩》中的“说清楚想法和理由”,《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中的“先表明观点,后说清理由”,再到四年级上册《我们与环境》中的“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不跑题”,《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中的“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对清楚表达的能力要求非常具体,且呈上升态势。同样,在倾听方面,从三年级下册《春游去哪儿玩》中的“耐心听别人讲完”到《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中的“边听边思考”,再到四年级上册《我们与环境》中的“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对有效倾听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

正因为教材在编排时有着非常明显的梯度进阶态势,所以教师在解读并设计口语交际教学时要注意精准定位、锚定目标。

三、商讨类口语交际的情境创设和教学策略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前,可以先思考这是哪一类的交际功能、哪一层级的交际要求、交际话题,然后再选用具体交际情境和交际策略,进而有针对、有方向、有选择地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根据商讨类口语交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一)圆桌化的情境策略,营造商讨氛围

圆桌化的情境,意味着参与商讨的人员都是围绕一个圆点(话题),保持相等的距离(地位),平等地进行沟通。

商讨类口语交际的话题,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本身就受到学生的关注,如保护视力、制定班级公约等。虽然这类话题在教材中编排的次数较少,但能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协同意识,是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意识公民的有益尝试。商讨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想法可以不同,但不能有主次轻重之分。因此,在组织口语交际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圆桌化的情境,取消主次之分,引导学生聚焦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协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形成兼顾大多数人利益的方案。

1.圆心围坐,认同身份

商讨类口语交际教学中,在展开商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圆环、圆弧、四边、三角等形状的座位,让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拥有同一个“圆心”,明确平等的身份,共同讨论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明确的个体身份,让学生明白自己代表某一个人(包括自己)或是某一类人发声。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意见不同怎么办》时,教师可以让参与协商的学生围坐在一起,给他们各自佩带一个身份胸章,或是放置一个身份桌牌,这样学生立刻就能进入角色,替角色发声。

2.中立主持,认同想法

商讨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个中立的主持人,少肯定、少反对,多串联、多比对,让每一种想法都能成为引起大家共同关注的想法。到第三学段,尤其在《怎么表演课本剧》这一次口语交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轮流主持,学习如何引导每个人发表意见,以保障参与商讨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意识。

交际话题与交际情境彼此互相关联、互为因果、互相推进。因此,教师应注意创设相对真实的交际情境,提供恰当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话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各种场合的交际行为,从中学会得体地与人交往的方法。商讨类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圆桌化的情境,让学生认同身份、认同想法,以实现形式上的公正和意识上的平等,这是商讨时应有的真实的交际情境。

(二)融通式的交际策略,促成商讨共识

融通,就是融合通达、融会贯通的意思。袁振国教授在《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有五大维度15项子能力:任务能力(自控力、责任感和毅力)、情绪调节能力(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协作能力(共情、合作与信任)、开放能力(好奇心、创造性和包容度)、交往能力(活力、果敢和乐群)。显然,口语交际与其中的协作能力、交往能力息息相关。商讨类口语交际更是培养协作能力的关键,商讨时既要达到情谊的融通,又要实现观点的沟通。因此,基于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融通式交际策略,能有效推进商讨目标的达成。

1.互相尊重,友好商讨

互相尊重、友好商讨,这是商讨能否达成一致的基础,也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策略之一。商讨时,语气要平和,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要耐心倾听,尊重彼此想法的差异;要控制自己表达想法的时间,让对方也有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

2.有理有据,理性商讨

理性商讨,需要“理直”。商量过程中表达想法,交际双方都要有理有据,要选用适当的材料(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为了让理由更充分、更全面,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分点说明。这样从合理和清晰两个维度,实现以理服人的目标。

3.求同存异,柔性商讨

柔性商讨,意味着要充分包容大家的想法、观点和态度,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求同存异。因此,商讨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想法“后退”一步,将集体的想法“前推”一步。在整理大家的看法时,既要通过罗列、归并、排序等方法,将不同的想法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也需要通过集体表决,用集体的、多数人的意见来推动最终结论的形成。

总之,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先思考这是哪一类功能的口语交际,再有针对性、有方向、有选择地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徐默凡.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口语能力的分化[J].语文建设,2017(4):7-10.

[2] 熊宁宁. 夯实基础 螺旋式发展:部编义务教育语 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J]. 小学语文,2017(Z1):16-22,34.

[3] 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2005(26):4-7.

[5] 张艳玲,李佳芮.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为例[J].语文建设,2021(18):35-39.

[6] 袁振国,黄忠敬,李婧娟,张静.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9):1-32.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口语交际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