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民视角”下可视化传播探析

2023-06-09陈胜龙

传媒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上虞平民可视化

文_陈胜龙

随着可视化新闻传播的崛起,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可视化表达,更符合大众化的阅读习惯。全媒体时代人们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浏览新闻,受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流和转移。新闻媒体只有放下架子、转变思路,通过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技巧,采用“平民视角”,寻求契合互联网时代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传播路径,来不断满足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资讯需求。上虞融媒体中心顺势而为,从受众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平民视角”下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其一:巧用视觉元素,让“平民视角”一目了然

视觉元素是可视化表达和传播的关键要素,包括图片、漫画、动图、手绘场景等,都可以嫁接到版面、长图、H5、动漫、微视频等可视化产品的展现上。这种具有立体艺术感的体验,往往能够赢得更多受众的关注。

“平民视角”下,受众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更倾向于选择一目了然的解读性信息。这种以“图解新闻”为特征的可视化传播是将新闻与要素信息、数据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一种创意设计。通过对复杂信息进行可视化包装,深度梳理、去冗从简,立体呈现、形象表达。以往需要数千字甚至上万字方能表达清楚的信息,现在只需一张图解、几幅漫画、一个短视频就可以在报纸端、手机端、PC端简洁凝练地展示出来。近年来,立足于“平民视角”下的可视化传播已经成为各级媒体探索实践的热点,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这种贴近平民阅读需求的可视化呈现手段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上虞区融媒体中心自2017 年以来就积极探索“平民视角”下的可视化传播路径和对策,朝着动态化、交互化、社交化的方向发展,开辟以可视化为主打的“图解·速读”栏目,运用图片、图表、漫画、动图、动漫等可视化元素解读区域内发生的重大新政、新闻发布、权威解读、数据新闻、服务指南等,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每年的区级“两会”更是做足功课,把市民关注的焦点作为融媒报道的全新发力点,围绕“突破、融合、多元”几个关键词,突出可视化报道形态,从多个视角开展立体化报道。如2020年特别策划推出的情景式媒体交互产品“一图全解码——会‘动’的政府工作报告”、H5 长图“一个会移动的精美长卷,承载着上虞人无数的光荣与梦想”等等,都运用可视化手段来进行图说、解读,原本1.3万字的工作报告变成了简洁明了会“动”的图解,满足了受众“速读”的体验。尤其是图文解析增加了GIF 元素,并加入视频、H5 等可持续关注的互动环节,让人耳目一新,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运用“平民视角”,使可视化报道一目了然的初衷是内容变得更直观,能带给受众轻量化阅读的体验。因此,决不能单纯追求新奇、美观的形式而忽视内容本身,过度的视觉化内容和没有实际阅读价值的视图堆积反而会让人反感。在实施可视化传播中,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做好文图融合和搭配,让图为内容服务,杜绝制图炫酷;二是坚持“少即是多”的理念,适度留白、化繁为简,提炼核心内容,将更多信息传递给受众。

其二:再造流程,让可视化传播更具有支撑力

通过形式多样的媒介元素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整合,用“平民视角”为受众还原新闻事实真相,或梳理出某一新闻事件所延伸的发展脉络与“前世今生”,呈现更立体、更直观的丰富内容和更多新闻价值。满足受众深层次的信息需求,是探索可视化传播路径中必须把握的主要目标与发展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采编传播团队必须转变观念、再造流程,摆脱文字依赖,自觉运用可视化表达,推动视频化升级,从融媒体初期的文字+视频的“+视频”阶段走向以视频为主打的“视频+”阶段。为了增强全员的“可视化意识”,上虞融媒体中心多措并举,要求一线记者都要掌握在手机端“可策可拍可剪可播”的基本技能,同时出台相应的可视化(视频)考核奖励机制进行必要引导,对于记者自拍自剪的视频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分,具有较好传播影响力则加高分,鼓励记者向着“视频+”的新趋势发展,从中涌现出不少“扛机会拍、拿笔能写、坐下会编、入镜能讲”的新型媒体人。

从“+视频”阶段走向以视频为主打的“视频+”新阶段,是一次理念的更迭,更是一次生产流程再造,转型的重心放到了生产精品视频的轨道上来。短视频以精炼见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拍摄构思、场景选择上,都需具备可视化新闻的影像特征,需在镜头语言和视觉呈现上下一番功夫。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视频作品常常会出现一些同质化倾向。为了规避此类现象发生,上虞融媒体中心注重坚守“平民视角”的个性化审美需求,倡导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拍摄技巧带有鲜明个性,特别是敢于把好的创意融入到优秀视频作品的生产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用户,而且对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和弘扬时代主旋律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制作视频类精品力作,不仅需要精致的画面、角度精巧的策划,更需要呈现打动人心的故事情景。有时候为了营造一种逼真的效果,甚至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这样做,既可以弥补资料画面的不足,重现若干个无法再现的场景和事件,又能强化视频画面的可视性效果。如2022年上虞融媒体中心记者在采访中获知一条新闻线索,上虞一位援疆干部注重调查研究,针对新疆阿瓦提县葡萄品质弱化的现状,及时提出用上虞野藤葡萄作为两地结对援助、共同富裕的援建项目,在受疫情影响的近三年时间里,上虞与新疆两地紧密协作、共同努力,如期结出丰收的“共富果”。为了情景再现这个历史瞬间,作品《上虞野藤葡萄“西”游记》采用动画视频的形式,通过展现张骞出使西域经“丝绸之路”将葡萄传到中原进而辐射到江南,如今经过迭代改良后的葡萄又从江南回到原祖地新疆的情景再现,巧妙讲述两千余年前西域“出嫁”的葡萄今回“娘家”的故事,以千年“邂逅”为主线,串联起东西部协作、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子的生动实践。画面中张骞出使西域带领商队行走在大漠荒原之中,勾起受众与古人对话、与时代相约的无限遐思。

其三:贴近小屏化时代,让重大主题报道灵动起来

上虞区融媒体中心在一份抽样调查中发现,受众普遍反映大多数报道过于严肃,反而是短视频等可视化形态更适合“平民视角”下的关注目光。于是,循着深化媒体融合的思路,报社坚定用短视频的独特视角,让红色报道以及重大主题报道能够贴近时代、变得灵动起来,以更贴合受众的方式传递主流声音,吸引更多群体的关注,凝聚社会共识。但要做好这方面的报道,需要对题材有精准的把握,对素材内容取舍有度。这个策划过程,是提炼解构主题、打通报道脉络的过程,更是探索如何体现“平民视角”、更好地抓取受众注意力的过程。

好的故事往往有直击人心、鼓舞士气的力量。上虞是一块红色基因储藏量很大的“富矿”,在挖掘这些红色素材制作短视频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受时长限制,无法在3 分钟时间内体现故事的趣味性和完整性。当下的媒体生态表明,可视化报道根本无法照搬纸媒上的庞大内容,从贴近数字化小屏时代的需求出发,只有大刀阔斧对素材进行取舍。实践证明,确立平民视角,采用简单平实的叙事方式,然后找准一个指向性明确、能接地气的切入点,作为短视频小中见大、亮点频出的立足点,反而更能受到受众的关注和追捧。

举例来说,在开展“曹娥江红色印记”的系列报道中,开篇之作是讲红色宝典播下革命火种。上虞区档案馆至今保存着一本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红色印记,也是革命思潮很早就在上虞传播的实物例证。故事梗概:1921 年春,在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上海外国语学社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上虞人叶天底因病回家乡休养,带回一批马列主义书籍。其中一本《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赠送给他的浙江“一师”同学夏惮臣。夏家后人对这本书一直默默保管,直到1991 年建党日捐赠给上虞档案馆。1922年,叶天底进入上虞春晖中学工作,传播红色信仰。1923年,《共产党宣言》被列入学生必读书目摆上学校图书馆书架,成为播撒在春晖师生心中的革命火种。于是,这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就成为短视频的切入口,《一百年来,这本书一读再读》的场景画面首先呈现的是今天春晖学生党员在阅读《共产党宣言》,减少了时间跨度的违和感,化解了重大主题报道的生硬感,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内容真实走心,亲切可感,对受众的吸引力大为增强。

近年来,上虞融媒体中心紧跟数字化小屏时代,把“听得懂、记得牢、喜欢看”作为把握平民视角的关键要素,深挖红色基因、拓宽创作载体、覆盖多元人群,用足用好乡土元素,先后制作了《烟消云开》《无畏者》等“共产主义的上虞回答”系列微电影,还推出《“求是”精神》《1950,他和伍千里一同……》等“8090”系列、《点亮一盏灯》《城市黄玫瑰》等“身边的榜样”系列、《光荣在党50年》《烟花很冷上虞很暖》等重大题材系列和“1+4+X”主题党日活动系列微视频,产生了积极的传播影响力,舆论主阵地作用日益显现。

猜你喜欢

上虞平民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