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驻地记者如何讲好浙江故事

2023-06-09高嵩

传媒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东欧老区宁波

文_高嵩

现今,多家省级新闻单位在地市、区县均设有记者站和分社等驻地机构。驻地记者长驻一地,在当地开展采访报道具备地理上的天然优势,驻地记者只有冲在一线,迅速准确反映时代进程中省内各地的创新探索,方可紧跟时代脉搏,做新闻的弄潮儿。省级媒体记者做好驻地报道,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按照新闻性要求,选取具有全省意义的选题提炼其典型性,长期跟踪,形成独家观察,才能多出精品。本文结合笔者在驻地采访报道中的相关案例,从新闻性、典型性、生动性三方面浅议驻地记者如何发现新闻,讲好浙江故事。

新闻性——讲好浙江故事的第一要务

首先,抓住关键节点,说透重磅新闻。笔者驻扎港城宁波,多年来与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的宁波舟山港保持良性互动,记录着这座“东方大港”努力迈向世界一流强港的一举一动。2015年9月,宁波舟山港集团成立,共用一个锚地、航道的宁波港和舟山港,打破行政区划,实现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笔者把握这一要义,抓牢新闻现场,采制广播消息《宁波舟山港集团今天在宁波揭牌成立》,获得2015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仅仅过了一年,宁波舟山港“1+1>2”的效应初显,依托改革红利拉长短板,年货物吞吐量首破9 亿吨,领跑全球。笔者早作谋划、采访专家,集纳业界观点:港口经营触及“量变天花板”后,将面临提升高增值航运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新挑战。做足功课后,笔者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广播消息《宁波舟山港2016年货物吞吐量突破9亿吨,成为全球首个“9亿吨”大港》,获得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其次,扎根田间地头,解码样板成长。浙江的明星村不在少数,宁波余姚梁弄镇的横坎头村因其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而具有别样的代表性和特殊性。近年来,笔者每年至少采制一到两篇有关梁弄镇、横坎头村的专稿,这样的报道频次建立在大量实地蹲点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老区建设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才能有足够多的新闻点来支撑。如果你村头巷尾都熟悉了,每次去采访,新闻点自然就来了。曾经的横坎头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提升老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从早年保护修缮抗日根据地旧址发展红色旅游,到客流增长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再到农旅融合激活餐饮、民宿等业态,老区群众的腰包一步步鼓了起来,这些可喜的变化为笔者的采访报道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如今,梁弄镇打破行政村区域边界,开展公司化、规模化运营,成立共富联盟。结合这一新特点,笔者采制广播专稿《余姚努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共富样板》,并围绕这条线索持续跟进报道。

再次,求证热点矛盾,完成独立调查。宁波拥有“港通天下”的区位优势,外贸体量约占全省四分之一,经济外向度接近80%。2021年初,全球疫情蔓延所引发的“订单火爆、空箱难求”的矛盾,在宁波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并没有停留在“一箱难求”的新闻表象,而是以此为切入点,花了约三周时间蹲点宁波舟山港、中小外贸企业,走访货代物流协会、政府职能部门,采制广播新闻专题《空箱之痛——来自宁波的一线调查》,报道了宁波外贸遭遇的缺箱阵痛,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直面挑战的探索尝试。笔者在调查中获悉,宁波出台“空箱十条”、成立工作专班,是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措施应对“一箱难求”的城市之一。事后证明,这一系列决策实践效果显著,助力浙江经济迎来“开门红”。彼时正处于空箱紧缺矛盾激化的关键期,来自主流媒体的相关声音同样稀缺。这篇专题一经播发便引起广泛关注,被浙江日报、中国贸易报、新浪财经、中国交通报等众多平台转载,有效地引导了舆论、提振了信心,并获得2021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典型性——讲好浙江故事的重要抓手

——找准人物。在早年对宁波舟山港的采访报道中,笔者注意到在众多港口工作者中,桥吊司机这一群体极具代表性。坐在高40多米的透明驾驶舱内,把船上的集装箱吊上岸,或者把岸上的集装箱吊上船,就是桥吊司机的日常工作,他们帮助大量“中国制造”登船出海,肩负着港口生产作业中的关键环节,被誉为凌空四十米的汉子。他们特殊的工作岗位、奋斗历程,辨识度鲜明,不失为在报道宁波舟山港时的绝佳采访对象。多年来,笔者采访了“大国工匠”竺士杰、屡破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的王海峰等多位优秀桥吊司机,并与他们建立起日常联系。他们恪尽职守、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人物形象,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东方大港”发奋图强的气质。

——挖掘特点。找准适合的采访对象后,应结合其工作生活环境,挖掘典型人物各自的个性特征,让人物形象贴近受众、深入人心。以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为例,当地的农家乐和民宿经济近年来蓬勃发展,因为生意红火而增收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是老区的代表性人群之一,且经历各不相同。2018年春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90后”村民黄徐洁深受鼓舞,同年在村里创办了一家红色旅游元素的农家乐,每年收入达几十万元。她曾留学德国并拿到硕士学位,“海归”回村开餐馆,正是她最醒目的“标签”。基于此,笔者于2019 年初采制专稿《红村海归的创业路》,刻画了这位年轻老板娘从留学到返乡再到创业的心路历程。同样在横坎头村开农家乐、年过七旬的黄彭勋夫妇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致富路,他们的百丈农家是村里最早开办的农家菜馆,见证了老区红色旅游的逐步兴起。2020 年,在第五次到百丈农家采访后,笔者完成了广播专稿《百丈农家的致富路》和融媒体报道《这位老板娘有个“不能说的秘密”》,讲述老两口成功打造网红农家乐的奋斗故事。

——以小见大。做好典型人物报道要跳出人物看人物,把具象的人物融入宏观叙事,抓取他们身上的时代印记,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讲好明星样板的故事。笔者曾于2017年采制宁波舟山港桥吊司机竺士杰的广播人物专稿《和东方大港共成长》,从竺士杰的工作经历切入,报道了他如何从码头菜鸟成长为一名独创桥吊操作法的高手,紧扣“共成长”这一主线讲述宁波舟山港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2020年至2022年,笔者多次采访宁波舟山港的青年桥吊导师吴起飞,恰逢他所在的梅山港区作为全港试点推广数字化远程操控桥吊,笔者顺势请吴起飞当起了“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桥吊远控操作形容为“打游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数字化浪潮下宁波舟山港在工艺升级和智慧码头建设方面的全新探索。由此可见,典型人物仿佛时代的缩影,是讲好浙江故事的重要抓手。就像笔者在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的多次采访中注意到,不管是农家乐老板还是果园主人,抑或是梁弄大糕非遗传承人,他们常把“吃苦致富”四个字挂在嘴边,而这正是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把这些代表性人物朴实无华的经历记录下来,就能清晰地勾勒出奋进新时代的老区新貌。

生动性——讲好浙江故事的不二法门

1.捕捉细节。记者在报道中不应急于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而需要向受众展现客观而生动的细节。细节不仅引导着人们认识事物的形态,而且往往提示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些细节涉及场景、行为、语言等各方面,记者需要基于事实去捕捉典型的细节素材,真实反映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特征。笔者所驻扎的宁波市是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所在地,多年来笔者持续报道宁波与中东欧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探索实践。2017 年6 月,笔者采制系列报道《我和中东欧》,引用了宁波商人张荣在中东欧开拓商机的案例,其中有这样一段细节陈述:“一年中,张荣有三分之一时间都在中东欧考察,还把手机号码印在了波兰信息和外国投资局的官方网站上。当地不少农场主、供应商,都成了张荣的生意伙伴和微信好友。他进口的中东欧产品,年销售额已超2000 万元。”这些素材是笔者在与张荣的采访交流中获取的,从采访录音整理出来后,经过核实融入报道。笔者在采访时深切感受到张荣是一位深耕中东欧市场的商人,但在报道中并没有加入类似“他非常熟悉中东欧市场”等主观评论式语句,而是基于“三分之一时间都在中东欧考察”“把手机号码印在了波兰信息和外国投资局的官方网站上”等细节,刻画出包括张荣在内的众多宁波商人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的人物群像。

2.场景再现。捕捉到了细节素材后,记者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造就有镜头感的画面,起到场景再现的效果,力求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让受众对新闻事实有更直观的认识。2013年,笔者采访宁波舟山港桥吊司机王海峰时曾这样描述他的工作环境:“下午3 点50 分,王海峰推开电梯门,径直走向桥吊驾驶舱。驾驶舱位于40多米的高空,面积不到5平方米,只有一个座位,四周和脚底下都是玻璃窗。”没有华丽的辞藻,笔者用了“40多米的高空”“面积不到5平方米”“四周和脚底下都是玻璃窗”等白描,把桥吊司机驾驶舱的空间感、方位感给具象化了,在广播报道中尽可能地为受众呈现一幅王海峰高空作业的场景画面。在采访报道宁波舟山港另一位桥吊司机竺士杰时,笔者也屡次运用类似的可视化叙事:“巨型集装箱货轮‘MSC汉堡’靠泊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时,竺士杰正坐在49 米高空的透明玻璃驾驶舱内。他弯腰附身、推拉手柄,把吊具锁头精准插入香烟盒大小的集装箱锁孔,然后卸货上岸。”很多人对桥吊司机这个岗位十分陌生,像“香烟盒大小的集装箱锁孔”这样基于客观事实的表述,令人“如睹其物”,能一下子拉近受众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3.活用同期。声音是广播的灵魂,同期声的采制运用对于广播记者尤为重要。典型而丰富的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宁波拥有“世界十佳自然村”之一的奉化滕头村,村里坚持以生态作为生产力,打造了美丽乡村的全国样板。2016 年,笔者采写广播专稿《奉化滕头村,生态立村的全国样板》时,开门见山地运用了一段滕头景区招牌节目“白鸽迎宾”的现场音——滕头老村民吕文广的呼喊:“来——吧——”紧随其后的,是数百只鸽子扑腾翅膀的环境音响。不到10 秒钟的同期声,瞬间给了受众沉浸式的听觉体验。在对宁波制造业的蹲点报道中,笔者也时常运用个性化的同期声,将高精尖的行业冠军产品“化繁为简”。笔者在2020 年采制的广播专稿《宁波:单项冠军逆境突围渡难关》中,报道了切割丝领域的单项冠军——博德高科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复产的种种努力,采用了公司总裁万林辉的一段同期声:“一天的产量,可以绕地球两圈半。细到手表零件,大到飞机发动机,都要用到我们这根丝。我们现在一般的是0.25 毫米,最细的是0.015 毫米,只有头发丝的1/6。”这段16 秒的同期声,形象而生动地把精密切割丝这一产品的特点告诉了大家,引人入胜,大大提升优化了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中东欧老区宁波
一图读懂宁波
老区在努力奔跑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喜相迎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