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就像报海里的“骆驼”
——访浙江日报原副总编辑应金泉

2023-06-09蒋卫阳,张琬琪,胡晓峰

传媒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金泉浙江日报夜班

人物名片:应金泉,中共党员,高级编辑。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949年3月,1971年进入浙江日报工作,历任记者、编辑、副主任、主任、编委,1996年5月下派龙游挂职县委副书记,1999 年5 月起任浙江日报副总编辑,2002年12月起兼任浙江在线网络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有多篇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并先后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业余时间重视新闻业务研究和理论探索,先后发表40 多篇新闻业务论文,并有1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新闻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采访组成员:

浙江传媒研究院蒋卫阳

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张琬琪

浙江法制报胡晓峰陈骞

夜班生涯三十载

采访组:应老师您好,很荣幸能有机会采访您。首先请介绍一下您进入浙江日报从事新闻工作的机缘以及工作经历。

应金泉:我在1971年1月进入浙江日报工作。那时候报社处于特殊时期,“文革”时大学都停课,无毕业生可供,报社就从基层选调一些有较好新闻工作基础的年轻人来充实记者队伍。当时我在绍兴专职搞新闻报道,在进入浙江日报前我参加了报社举办的新闻培训班,培训班有60个学员,其中3人被选调进浙报,我是其中之一。工作若干年后,报社又给我机会,脱产进修两年。

进报社后,我先当了5年多的工业记者。1977年编委会把我提为夜编部副主任,从此就开始了我的夜班生活。我先后当过夜编部副主任、主任,总编办主任,记者部主任,1992年任浙江日报社编委。1996年到1997年下派挂职锻炼,担任龙游县委副书记,回来后继续在夜班岗位工作。1997年我被聘为高级编辑,1999年5月起任浙江日报副总编,直至2009年退休。

我在报社工作了38年,这38年中,只做了5年多记者,后来当副总编以后,因为分管科教文卫报道,也接触了一些一线采访业务,不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做夜班编辑,夜班生涯加在一起有近30年时间。

采访组:您从记者转向编辑时,是否有过不适应呢?

应金泉:确实有过不适应。做记者那5年,从刚开始一篇稿子几百字再到可以写半个版,当时写稿子已经比较顺手了,突然要我换一个业务方向,确实一时间有些不适应。

到夜班工作一段时间后,我逐渐感受到了做夜班编辑也有好处。夜班配备了一批专业素养很高的老编辑,这些人都是办报高手,他们身上的长处正是我的短处,有很多地方需要认真向他们学习。并且夜班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领域,以前做记者的时候是不管版面的,而做夜班编辑,如何从众多稿件中选出可以上头条的新闻,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如何做标题、设计版面等,都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再有一点,夜班编辑有条件搞新闻研究,我可以通过最后一道流程了解为什么有些记者可以写得很成功,有些记者有了很好的题材却写不好稿子,可以去做比较研究,从中探索新闻规律。

夜班工作日夜颠倒,虽然很辛苦,但熟悉了夜班业务,也就熟悉了办报的整个流程。夜班编辑责任很重,我决心尽心尽力把夜班工作做好。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几年以后,我掌握了夜班整套业务。

我因为曾经做过记者,心里始终有记者情结。我觉得新闻工作者无论在什么岗位,笔耕都不能停。当时报社的《经济生活报》开了一个个人言论专栏,我也参与了这个栏目的写作。偶尔外出时如果碰到好的题材,我也会记下来,回到报社给自己争取写稿的机会。因为做夜班编辑积累了大量案例和素材,我就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和整理,开始撰写新闻论文和业务研究文章,每年都会写几篇,20多年来共写了40多篇,获得了4 个浙江省新闻论文一等奖、5 个二等奖,还有一篇获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

这么多年的编辑生涯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吸收了很多办报养分,回顾这段时光,我感到很充实。

编辑是衬托星星的一片云

采访组:您做夜班编辑的时间有近30 年,有没有什么事情或者报道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应金泉:我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1988 年8 月8 日的台风之夜。那天是我经历过的杭州最大一次台风,杭城很多大树都被刮断了,有些小树还被连根拔起。晚上我来上夜班,刚到办公室十几分钟,突然停电了,整个编辑部一片漆黑,只有电话是通的,每个办公室都点起了蜡烛。记者在前线也没办法发传真,只好通过电话将稿子念给编辑听,编辑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再进行整理。采访部门的稿子全部整理完发到夜编部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点。那时候排字和拼版都是手工操作,但印刷厂轮机房的流程因为没有电无法进行。天色渐亮,夜班所有人员都在岗位上一直等,快7 点了依然没有通电。当时报社门口的邮车已经排起长队等待运报。在紧急情况下,报社向时任浙江省省长沈祖伦报告了这一情况。沈省长当即表态,指示电力部门一定要优先保证两路用电,一路是医院,另一路就是报社。这样,早上7 点多,经过抢修,电终于通了。到9 点,报纸终于印了出来。可谁又能想到,为让万千读者读到当日消息,编辑部采编人员通宵达旦奋战了十几个小时。

另一件事是1991年举行的全国省报编校质量大赛。当时新闻出版署发了一个文件,从1991年8月1日到31日,全国省报要抽查其中一天的报纸进行编校质量的评比。那时候报社压力很大,因为这实际上是对每个报社编校力量的总体测试,也牵涉到《浙江日报》在全国省报中的地位和声誉。

当时江坪总编交代我说这场仗一定要打好,这一个月你就不要休息了。接着我就给整个夜编部做了动员,一方面是讲清这个大赛对报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请了一级校对给大家传授报纸把关的知识和要领。当时正是盛夏,天很热,一盆水泼到地上几分钟就干了,每个人只能身上搭块毛巾,边擦汗边工作。我每天都是早上4 点多等报纸开印看了样报才离开,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最后抽查的是8 月26 日的报纸,评委都是中国语言文字最高机构的专家。公布结果的那天是星期天,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全国省报编校质量竞赛,《浙江日报》的差错率最低,获得全国省报编校质量冠军!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兴奋。

事后,编委会决定要把那次的成绩巩固下来,于是由我起草了浙江日报社报纸出版的专业流程和把关程序,后经多次修改,沿用至今。

采访组:您既做过记者也做过编辑,您认为这两个工作有什么区别呢?

应金泉:我认为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着力点不同。

记者领到一个采访题目后,考虑的是如何挖掘细节,怎么提炼主题,寻找什么新闻角度,最后的成稿应该是什么样的。而编辑工作实际上是对稿件的二次加工。比如说记者的稿子中主题不够突出,或者标题没有点清主题,编辑会在原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新闻眼,使稿件更加清晰。并且,编辑要负责制定报道计划,和记者一起策划选题,研究主题,寻找角度。记者心里是一篇篇稿子,而编辑心里是一张张报纸。从某种角度看,好的编辑就是记者的指导老师。

另一方面,编辑是报海里的“骆驼”。

骆驼不怕风吹雨淋,日夜兼程,负重前行。骆驼背着许多粮食和水穿越浩瀚沙海,这些粮食和水是给主人补充能量的,这体现了它的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和骆驼有着相似性。记者拥有多彩的生活,在新闻舞台上犹如一颗亮丽的星,而编辑则是衬托星星的一片云。编辑把心血融于别人的作品,自己留下的是一串艰辛的脚印。因此,编辑是一个成人之美的职业,对于记者的稿件,编辑付出了很多心血,长年累月耕耘于别人的作品中,扶掖了一批又一批作者,而自己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藏”在他所编辑的报纸里了。编辑这个职业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一丝不苟的精神。编辑是整个报纸生产流程的最后一关,这一关如果出现差错,会给报社造成负面影响。我在做夜班编辑时,深夜下班后一旦有电话通知我哪里有问题,都会立刻赶回报社重新处理。所以说,编辑就像是报海里的“骆驼”。

做标题的16字口诀

采访组: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做标题的经验吗?

应金泉:我觉得新闻标题是帮助读者领会文章精髓的一把钥匙,做标题和写稿子一样,有一个加工的过程,是对稿子的一种再创造。

好标题的创作路径有很多。根据我的经验,需要重点把握好16个字:精选动词,讲究修辞,虚实结合,古诗妙用。

精选动词——在汉语当中,动词是最活泼的因素,文章想写得富有文采、感染力强,诀窍之一就是多用动词。同样,如果在标题上把动词用好了,标题就鲜活了。

讲究修辞——标题中如果能够运用对偶、比喻、比拟、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标题就会靓起来。

虚实结合——新闻标题一般都有主题、副题或肩题,如果都是虚的,那人家就摸不着边,如果都是实的,又很可能意境不够,所以要虚实结合,这样既有意境又不会不着边际。

古诗妙用——中国的古诗词非常丰富,是一座宝库,制作时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古诗词,标题同样会靓起来。

在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

1992年4月19日,《浙江日报》刊登了一篇稿件,原标题为《(肩题)杭州磁带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主标题)磁带延长一点点 销量增加“木佬佬”》。这个主标题看起来虽然对仗工整,但只是形式上工整,总体感觉却显得呆板、平直,所以我当时反复琢磨,最后把主标题改为《一剪刀“剪”出一个大市场》,这里就巧用了“剪”这个动词,这一“剪”,就把整个标题给激活了,感染力也增强了。这个标题后来获得了省好新闻奖的好标题奖。

还有一个例子。那时我还在龙游挂职当县委副书记。当时中央有一个决定,要全面禁止乱摊派、拉赞助现象。龙游县在检查中发现,有一位种粮大户获评全国劳模后,很多人都向他伸手拉赞助、搞摊派。县纪委发现这个情况后,就决定出手保护这位种粮大户,要给他发一个“保护牌”。当时我在县里分管意识形态工作,他们把这件事告诉我。我说好啊,而且还建议由县委书记亲自出面给种粮大户挂牌。然后我又把这个信息给了浙江日报驻衢州记者站站长严元俭。他是个写稿老手,一听我说这个选题好,也很感兴趣,立即赶到现场。他当天采访,当天写稿,写好以后拿给我看。当时他起的标题是《书记为种粮大户挂“保护牌”》,我一看,这个标题确实把新闻内容点出来了,但是不靓,太实。我就和他一起在现场“磨”这个标题,“磨”来“磨”去,最后“磨”出一个标题,是这样的:《(肩题)集资摊派拉赞助使种粮大户不堪重负,龙游县为减轻农民负担——(主标题)挂一牌守门挡八方伸手》。这个主标题由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就比原标题更有视觉冲击力了。

所以我觉得,做标题这件事,还是大有可为的。记者写的稿子,原标题不靓,可能就没有人注意。编辑把它改靓了,改得很有视觉冲击力,稿子的吸引力也就增强了。

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一线

采访组:能回忆一下采访中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吗?

应金泉:我在报社工作的后期,分管文化新闻部和科教卫新闻部,当时虽然不能像记者一样领个题目自己去采访,但有时也常和记者一起去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偶尔也一起采访。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2001 年快到年底的时候,我们接到省里一个采访任务,采访对象是浙江的一名援藏干部。他到了西藏以后,发现每年冰雪融化后,水都流到山谷里,但是当地青稞都种在几百米高的山上,只能靠村民背水浇灌,村民十分辛苦不说,青稞产量也低。为了能把山谷里的水引到山上,他每天从山上到山谷爬上爬下进行勘探,不但辛苦,还冒着坠崖的风险。最终他帮助当地解决了用水问题,老百姓十分感谢他。他援藏多年,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藏民很感激他。由于常年劳累、熬夜工作,他的身体被拖垮了,后来被诊断出胃癌。回杭后过了几年就去世了。

我与冯颖平、张冬素一起去采访了近20天。我们采访了他的家属、家乡的亲人、他同批的援藏干部和他在浙江的老同事,掌握了很多材料。当时省里非常重视这个典型,我们采访回来后,做了一个系列报道,一共3 篇通讯,我又写了篇评论。采访素材是非常丰富的,记者觉得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掉,都想放进稿子里,所以每篇通讯都写了一万多字,但是按报社要求,每篇通讯得控制在3000 字以内。我们一起“磨”稿,文字上精心删改。最后,3篇通讯连续3天刊登在《浙江日报》头版。省里开表彰大会,这3 篇稿件和评论被省里指定作为全省学习材料,后又获得浙江省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这件事说明,搞新闻的人,必须深入一线才能挖到“金矿”

猜你喜欢

金泉浙江日报夜班
一不小心就……
上夜班 升血压
一场孩子们发起的荣誉之战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浙江日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打造舆论监督“升级版”——从浙江日报《一线调查》说起
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探索——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
Astudyonthetheoryofcopyrightrevision
夜班交心的好闺密
靠着外号卖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