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

2023-06-07曹妍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年级德育渗透小学教学

曹妍

摘  要:德育渗透是培养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点教育工作,小学教学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选择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智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建立正向、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态度。

关键词:小学教学;高年级;德育渗透

加强文化输出、提高文化品位,二者结合方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对未来发展影响巨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理解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本文就此对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展开详细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情感、价值观念启蒙的阶段,是步入青春期之前的过渡,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当下的家庭都有足够的条件使学生接触到手机、电脑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各种文化。这类快餐文化获取便捷、品类繁多,正好满足了学生猎奇的心理且不受约束,因此面对充满吸引力的花花世界,在没有足够辨识力和自制力的情况下,会使学生形成模糊的价值观念,更加刺激学生想要一探究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学校教学的单一性和重复性,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性,更影响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小学教学过程中肩负的责任,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基础,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引导学生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务实守信的品德更为重要。帮助学生理智、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懂得感恩、友善、和谐;尊重文化传承;建立爱国情怀。

二、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落实策略

(一)善于发现,找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素材

1. 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一篇文章、一首诗词除了对事物的叙述、对世界的认识之外,无一不是对作者心境的写照、思想感情的宣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理解能力,合乎教材内容特点,坚持自然合理过渡,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因材施教,合乎学生价值观塑造规律,坚持“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课前做好精细、充分的准备,设计出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践踏之后的景象,表达了无限的爱国热情和对野蛮侵略的无比仇视,从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到化为灰烬的过程,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通过阐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对比,使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虽然圆明园的辉煌已成历史,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场景上,想象、感悟,在脑海中再现昔日景观。在情感上,可以引导学生将圆明园的毁灭想象成一件自己再也找不回的心爱之物,激发学生的感情。

2. 课外读物中的德育素材

学习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也不是枯燥的通篇熟读,教学的实践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适当的课外读物作为辅助性的教学工具,同样可以作为教学中德育渗透素材的来源。

例如徐熙的《劝孝歌》是一篇有关孝道文化的诗歌,“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传递了孝顺、感恩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之一,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诗歌描写了从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到儿女即将出生时的担忧和期待,再到之后对儿女的宠溺和喜爱,表达了母亲对儿女不求回报的付出,从心出发的疼爱,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最纯粹的真、善、美。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段必经的历程,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体会母亲的那份艰辛,尤其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对事物本身认识尚且不健全的小学生需要,将这样的诗歌整理成德育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细节和学生的家庭条件,设身处地的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学会感恩、懂得理解、积极付出,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亲情价值观。

3. 生活中的德育素材

德育渗透教育最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的林林总总,小学生在尚未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之前,对一切来自外界的赞美和表扬都抱有一定的期望,而赞美和表扬皆是由生活中的点滴付出所换取。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做好每一次家访,认真批阅每一次作文,收集好素材,整理成学生独属自己的德育读物,倡导学习、树立榜样。

笔者的一位朋友由于工作原因,一年中回老家探亲的次数非常有限,自己的孩子也一直带在身边,只有过年才会回老家一起看望爷爷奶奶,虽然老人非常疼爱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来自爷爷奶奶的疼爱,但真正交流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刚回家的几天就是大家生活习惯的各种冲突,短短几天孩子就变得很沉默,经常抱怨,还表达了自己想要早点离开,于是朋友引导儿子說:“爷爷奶奶在这个地方生活了60多年,他们已经养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而你想要让他们60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去迎合你短短几年的生活习惯是不现实的。在感情上来说,爷爷奶奶当然愿意去改变,但他们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改变,这并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你缺少对他们的了解,如果这次问题没解决离开了,那么下次你依然不习惯,但你却必须承受这种不习惯,因为这里有你的亲人,大家最终都会回归到自己原有的生活中,但你却会和最疼爱你的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感情越来越淡漠,这是你希望的吗?”,孩子很聪明,后面的几天跟老人的沟通便多了起来,追着爷爷修修补补,拉着奶奶去串门,短短的十多天,从冲突到和谐,孩子懂得了真正的亲情、懂得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是面对而不是逃避,懂得了包容和理解。这样的经历将会伴着他成长一生。

(二)创造条件、落实德育渗透教育

1. 课堂文化输出中的德育渗透

要摆脱生搬硬套的强行灌输和枯燥乏味的空间说教,激发学生的自动学习热情,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工作。脱离了实际的说教式教学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在外部强力作用下获取的知识存在的寿命非常短暂,没有意义,教师不能为了成绩将教学工作流水化,这会形成严重的“重智轻德”形象,学校教育工作不能出现“抓成绩手硬、抓德育手软”的局面,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知识生动起来,才能使小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达到育德的效果。

例如《处处青山埋忠骨》一文讲的是毛岸英抗美援朝牺牲后,毛泽东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和在遗体是否归葬上的抉择,先有一个父亲在痛失爱子后极度悲痛的内心写照,后有一代伟人对爱子牺牲的释怀。课程以“情感”为主线,授课前教师可以对历史背景做一些交代,了解为什么会有抗美援朝的发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再对人物进行介绍,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伟人一生的丰功伟绩,增强学生对伟人的尊崇和缅怀之情。后再逐步展开讲解,虽是一代伟人,但作为父亲,依然有着像普通父亲一样对子女至深的爱,在收到电报后一时无法接受陷入深深的回忆,试图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在遗体是否归葬的问题上也曾有过再见一面的期待,展现了伟人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哪怕在最后签字时依然有一瞬间不愿接受儿子牺牲的事实,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父爱,沉默且伟大,文章最后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可以将这两句的出处和含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一位领袖宽阔的胸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儿女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明白哪些历史人物需要永远铭记。

2. 丰富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在理论教材中有很多仅需了解的知识,对于这样的课程,空泛的讲解不如实际地行动起来,教师可以积极地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事物本身的美好,一方面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例如环保卫生课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环保小妙招”“环保小卫士”等实践活动,将理论课改造成实践课,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并且将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拍照展示,在实践活动结束时倡导大家积极地发言和展示成果,这样能更好地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切实融入实践中,使得理论知识更显饱满。

3. 落实课后生活中的德育渗透

理论需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在校教师的工作,更应该普及到家庭生活中,相比于沉重的家庭作业,丰富课内的知识拓展实践活动更有价值,将学到的知识落到实处、用到实处才能起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谦让的美德,但只是懂得并不够。有一个关于谦让的例子,母亲在教育孩子上没少花心思,孩子也确实学的很认真,把所有理论上的谦让礼仪都熟记于心。母亲经常会问女儿,“孩子,把你的零食给妈妈吃一口吧”,小姑娘总是很大方地回应道“好的妈妈”,妈妈也总是很欣慰的笑笑,和蔼地对女儿说“妈妈怎么会吃你的零食呢?妈妈就是问问,你吃吧,妈妈不吃”,但是有一天妈妈带着女儿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的小孩一直盯着小女孩手里的零食看,于是妈妈便说“丫头,把你的零食分享给小朋友一起吃可以吗?”小女孩还是很干脆地答道:“可以啊”,便把手里的零食伸了过去,结果朋友家的小孩真的拿走了,于是小女孩在愣了两秒之后便哇哇大哭起来,不明所以的母亲着急地问女儿怎么了,结果女儿的话却让妈妈不知所措,女儿说:“我就是让一下,他怎么可以真的拿走呢?”。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德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知道”不等同于“会做”,“懂得”并不等同于“做到”。只有立足理论,深挖德育蕴意,做到有效的结合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

(三)习惯养成,巩固德育渗透实践

1. 学生养成阅读古诗词的习惯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德育渗透的目的是素质教育,现代化的文章大多过于裸露,虽然通俗易懂,但很难把控其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否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与人之间在认知上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无论家庭条件怎么样,孩子都是父母掌心里的宝,也因此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真正的体会过“苦”与“难”,他们眼里看到的从来都是父母刻意营造出来的美好,这并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而小学生阶段又正是建立正确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养成阅读古诗词的习惯是教师和家长需要做的一件相当有意义的工作,古诗词就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或叙事或纪实或抒发心情,但无一例外都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因此养成阅读古诗词的习惯,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与教师或家长之间更多的交流,体会和感悟不同的人物心境和历史背景。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能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價值观取向。

2. 教师养成个别教育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保障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受到正确的教育,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个别性的教育,个别学生因为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等因素会在不同的环境下出现不同的状态,教师要及时分析学生的当前状态和潜在状态,进行单独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既不能脱离集体,更不能放任孤立,只有坚持因材施教,顾及到个体,才能落实德育渗透的集体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教学的日益发展与逐步完善,积极地开展小学生高年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务必明确其方向不变,且意义重大,积极地探寻德育因素,将更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教学形式融入教学中,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三观正确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四耕. 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适度艺术[J]. 教学研究,2002(01)31-33.

[2]宋维维.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李兴芬.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8):44.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高年级德育渗透小学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