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协同·规范:教师培训发展的未来路径
——2023 年四川省教师培训工作会议综述

2023-06-06周小慧彭建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5期
关键词:名师精准培训

■周小慧,彭建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战略部署,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举办2023 年教师培训工作会议。 各市州教育部门、 教师培训机构迭代职后教师培养新理念,寻求教师培训改革途径,形成了一套集精准化培训、共同体打造、规范化管理为一体的教师培训特色做法与优秀经验,开拓了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会议从四川省教师培训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四川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推进精准化,应对教师培训新诉求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深化精准培训改革,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和教育教学方法变革,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校长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辐射带动作用。 在落实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四川省教师培训工作者探索了以精准化培训为改革方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双减”理念落实、名师名校长培养和研训一体为切入口的教师培训优秀经验。 首先,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师培训使命;其次,进行实地调研,理清教师培训需求;再次,科学规划,细化项目实施路径;最后,落实到实施环节,以师为本,注重在培训中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将精准化培训做实,有效激发教师潜力。

坚持目标导向,靶向设计总路线。近年来,四川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倾情倾力抓好民族文字授课教师转型提升培训工作,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系列决策部署工作中,以“讲好普通话、掌握新教材、学会新教法” 为目标, 科学制定五年规划。 明确在2021 至2025 年间,通过线下短期集中培训、线上师徒结对工作坊长期研修和脱产培训等方式, 对3900 名教师进行全员滚动培训,并设计出强化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普通话教育、强化教材教法培训、强化教学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强化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训练五大培训内容,力争参训教师普通话水平整体达到二级乙等以上,目前已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

除了以目标作为导向之外,还要将实际需求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达到精准出击的效果。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积极探索培训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双减”理念的推动下形成了指向问题解决的主题式培训。 第一,系统调研在“双减”“双新”落实过程中,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形成关于育人方式、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综合评价、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系列内容主题。 并针对培训对象的需求,选择重点主题,形成“主题菜单”,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实现教师培训的主题突破和问题解决。 第二,从专业阅读、专业实践、专业思辨及表达等方面着手,关注教师主体意识唤醒、角色认知,特别是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实施力和教学设计力、实践力、反思力等行为支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关注教师未来发展素养需求的满足。 第三,推进基于实证研究的案例式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力, 特别关注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基于事实和数据,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基于教育教学案例解剖、分析的展示、交流和研讨,在案例式培训中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思考、总结、创新,在参与、分享过程中实现观念更新和技能提升。

找准目标与起点之后, 对培训过程进行科学、精准的规划,突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在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的培养目标上,成都市教育局将其重点放在塑造出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确立名师名校长培养的核心内容是思想力、变革力与辐射力,旨在培养具有崇高教育使命感、系统教育思想、卓越办学成就和广泛社会影响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根据此目标,成都市教育局以“培养高素质名师,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愿景,形成“选、培、管、用”四位一体的名师名校长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该模式聚焦名师名校长成长的内部驱动力,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实践探究等方式, 调动每个培养对象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持续推动培养对象坚定行走在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道路上。如领航校园长培养项目,通过针对性调研摸清培养对象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再以专题报告、专家讲座、跟岗学习、考察名校、入校指导课题研究等方式,实现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科研方法、国际教育前沿、社科人文素养、 公共事务与管理等培养内容的深度融合,成功激发培养对象个体内生驱动力,调动培养对象自主、自觉、自发投入理论学习及实践中。

提高教师在培训中的参与度,让培训真正唤醒教师的主体性。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从教师需求出发,以“教育科研”引路,采用“订单服务”跟进模式,助力教师主体性发挥。 把需求调研作为研训基础,以关注研训需求为根本任务驱动,构建“课题研究本土化”“校本研训项目化”“常规教研主题化”的“闭环式”工作体系。 为充分彰显教师主体作用,教师研训项目将“对话式”贯穿始终,综合运用“混合式”“项目式”等研训方式交互进行。 另根据学校和教师需求,将研训重心下移,常态化开展订单式、嵌入式、诊断式教学视导和送培送教。 除此之外,还为教师提供“展评体验”,注重集赛、展、评于一体的“体验式”研训,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课堂大比武”、名师工作室以及片区研修、项目研修等工作展评,助推教师主体性的全面提升。

二、提高协同性,深化创新式培训改革

共同体建设是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各主体发挥优势的重要措施。 以促进业务能力为根本旨归,通过各单位之间共享资源、共商问题的方式,取长补短、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四川省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达到优质均衡。在共同体建设中,可以采用帮扶的形式,将优质资源向落后地区倾斜,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也可以求同存异的形式合作,在充分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各方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还可以打造名师共同体,汇聚各方引导力,改革共进,引领教师主动实现专业发展。

(一)强化帮扶,促进均衡发展

帮扶不是简单的资源给予,而是内在能力的增强。 为增强帮扶校的“造血机能”,四川师范大学的“一对一”精准帮扶项目通过专家的形成性干预,使帮扶校校长和教师获得充足的动机、积极的信念和足够的学习力与行动力。在深入总结以往帮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精准诊断,分析学校校情、教师教情和学生学情,确定了2 年周期性、沉浸式、个性化高质量的专业发展项目。

基于教师学习发生于教师工作场域的学习逻辑,四川师范大学在“一对一精准帮扶项目”中开发了 “基于问题驱动的循环学习圈” 的学习模式,让“一对一精准帮扶” 成为一个教师在真实的教与学矛盾驱动下,教学认知和教学实践不断重构循环的过程。将个体的发展放置在一个以社会文化为中介的活动系统中来理解,帮扶项目的设计就应从单一的个体活动走向多活动系统的网络关联。 因此,在项目设计中,既关注教师个体的学习,也关注教研组的成长,还关注学校层面学校领导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建构起“教师个体—教研团队—学校组织和领导” 的结构性的帮扶项目,系统性地推进项目实施。

(二)多方协同,加强沟通合作

探讨共性问题促进区域联合培训。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交流中指出,四川各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培训工作求同存异的特点,应重点关注发展水平相近区域的教育教学共性问题,建立和用好区域联合研训机制,探讨和解决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依标”前提下的差异化教学、课程资源支持作用发挥、作业评价变革的区域适应性等共性问题,通过培训,推进省内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搭建共享平台促进跨区域联动。成都市教育局主动与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友好互动与交流,并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促成研学一体。一方面广泛吸纳各地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联合多地搭建展示与输出的平台。 整合“互联网+”资源,突破培养项目时空局限,不断优化完善“互联网+”培养系统,多渠道收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依托“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与“师培通”,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

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组建校企双师创新型教学共同体,通过“搭建创新平台聚双师、推行双元项目融双师、构建长效机制强双师”等措施,创新“双师融合、双向流动、互聘共管、协同发展”新机制。 学校在校企之间联合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派出骨干教师与二重万航、中铁二局等组建科研团队协同攻关;组建校企双元教研团队,企业工程师担任班级导师以及科研、技能大赛和双创项目导师等,联合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库、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三)名师带动,聚集改革之势

成都市教育局打造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共同体,以共同体为载体集结名师名校(园)长资源,实现共研、共建、共享、共长。通过文化互鉴、活动共构、改革共进等方式,深度整合资源与平台,实现运行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影响系统化,助推工作室建设从自驱到共驱、资源从孤立到整合、成果从散点到系统。

成都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通过学术成果分享、学术论坛研讨、送教帮扶引领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为名师名校长搭建对外输出、 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名师名校长牢记使命担当,不断修炼外在形象,最终成为引领成都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方面聚教育教学改革之势,以名师名校长论坛等形式,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围绕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评价、学生评价,以及现代学校治理等领域及环节,聚焦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幼儿园)管理水平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另一方面聚教师主动发展之势,以名师名校长示范、领导和激励其他教师积极主动地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带领学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提升规范化,确保培训有序实施

教师培训管理是教师培训顺利开展的支持与保障,但当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培训主体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培训组织形式上缺乏协同与交流,忽视教师培训的资源生成等。 为实现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首先需要搭建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制度,其次需要设定机构遴选、加强评估考核,最后需要及时训后指导、强化成果运用。

广元市教育局重点分享了其创新管理体系。第一,搭建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三级管理制度。成立市级、区县级领导小组和以承训机构负责人为首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打通从部署到实施的三级管理路径,建立市、县、承训机构三级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体系。第二,精心组织规划,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市教育局围绕项目实施,制定具体实施要求和工作方案,细化项目分工。针对项目规划、机构遴选、组织实施、考核评估、训后跟踪,分别制定方案,印发文件,确保项目有序实施。 第三,合规优选承训机构,加强评估考核。 按照“发布遴选通知、机构自主申报、 组织评委评审、 公布评审结果”程序,市教育局组织了承训机构遴选工作,要求各承训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培训目标精准化、培训课程标准化、培训团队专业化、经费使用规范化(以下简称“四化”)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还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县区、机构开展过程视导,重点对“四化”执行情况进行督导。第四,及时训后指导,推进培训效果延伸。广元市教育局组织承训机构及时制定训后跟踪指导实施方案,组建以首席专家为领队的训后指导专家团队,采用多种方式实施训后指导,调研学员返岗学用情况、专业发展现状,对症调整发展计划。 在结果应用方面,组织开展市级国培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获奖成果在市级媒体平台推广,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技术赋能教育资源开发,强化结果应用。 成都市教育局以技术赋能,在成都市中小学继续教育网平台开通专栏,为名师名校长开发教育资源创设平台。目前已开发蓉城名师云领读、蓉城名师云讲堂、蓉城名师小妙招、蓉城名师好故事、蓉城名师好课堂(微课)等资源栏目,不仅倒逼名师名校长将自身经验与智慧进行反思总结,由经验型向教育专家型转变,也形成更多优质资源以惠及更多教师。 通过名师好课送教活动,将教育教学经验和理念传递给乡村或薄弱学校教师,助力乡村教师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会议汲过往之智、探时下之机、创未来新篇, 不仅提炼出具有四川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也对四川省教师培训工作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未来的教师培训,将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回归教师主体,体现个性、便捷、精准学习,总体上呈现出教师培训需求、内容、模式、方式等多种变化。

猜你喜欢

名师精准培训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名师简介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