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课堂的多元化知识结构渗透

2023-06-05王海娟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中音乐

摘 要:音乐教学改革倡导学科融合。渗透多元化知识结构,是实现学科融合的具体方式。音乐学科与艺术姊妹学科、自然学科等有着密切联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科融合为指引,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生成多样活动,引导学生迁移认知,积极探究,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建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文章重在论述初中音乐课堂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渗透方法,旨在促进学科间的融合。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元化知识结构;渗透做法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9-0088-03

引  言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科融合理念,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融合德智体美劳,融合与美育相关的其他内容[1]。音乐学科承载着美育重任,是重要的美育课程。在美育工作改进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多元化知识结构渗透,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助力下,走进音乐课堂,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发展审美素养。本文的“多元化知识结构渗透”是指以音乐课堂为依托,以多学科内容为重点,联系教学需要,应用多样方式渗透其他学科内容,生成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积极探究,建构多元知识结构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音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与艺术姊妹学科、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等有密切联系[2]。对此,教师应在学科融合理念指导下,进行多元化知识结构渗透,助推学生发展,实现美育目标。

一、音乐学科与艺术姊妹学科

艺术学科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多元化知识结构渗透,并不是音乐与艺术姊妹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以音乐学科为基础,以音乐教学内容为依据,从音乐角度出发,搜寻与之相关的其他艺术学科内容,并利用其他艺术学科形式进行教学。

(一)渗透舞蹈

舞蹈与音乐都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尤其在欣赏舞蹈与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美。通过欣赏舞蹈,学生还会增强音乐认知,产生强烈的创造美的欲望。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渗透舞蹈。

在《天堂》教学前,教师可登录网站,搜索相关视频。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视频。动人的音乐、唯美的舞蹈,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走进美丽的场景中。尤其,一些学生在体验场景时发挥想象力,将“清清的湖水”与舞者柔美的肢体动作建立联系,由此感受到湖水的轻柔。在播放视频后,教师向学生发问:“通过听、看,大家觉得天堂是什么样子的?”

在思索问题时,学生不由地联想到舞蹈动作,在脑海中描绘大草原场景,组建语言,认真表述。在表述时,有学生提到“静谧”“悠远”“空旷”等,表达了自己对大草原的赞美。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歌唱、舞蹈,演绎美丽的场景。学生在舞蹈动作的支撑下,进入了美丽的场景中,多方面地感受到了歌曲之美,建构了积极情感,便于利用音乐、舞蹈创造美,发展审美素养。

(二)渗透美术

美术与音乐学科均承载着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任,如艺术实践。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想象美丽的画面,建立积极的情感。绘画是学生描绘画面、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3]。同时,绘画的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展想象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

在《龙的传人》这节课上,教师组织聆听、歌唱活动。通过体验系列活动,学生逐步掌握了《龙的传人》的歌唱方法,尤其从心底产生了爱国之情。立足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再提出绘画任务:“《龙的传人》歌颂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的祖国不但有壮丽的山河,还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我们中华儿女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大家热爱祖国母亲吗?想要歌颂祖国母亲吗?请再次聆听《龙的传人》,拿起画笔,画出你心中的祖国母亲的样子。”受到此任务的驱动,学生的艺术创作欲望愈加浓厚。大部分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迁移课堂认知,自觉地在脑海中想象美丽的画面,继而动手绘画,用美丽的形象展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认知,还使学生不断地受到音乐美、情感美的熏陶,增强了审美认知。同时,不少学生因亲身实践,增强了艺术实践意识,发展了艺术实践能力。

二、音乐与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有语文、历史、地理等。渗透人文学科于音乐课堂,可以在凸显音乐主线的同时,使学生利用人文学科掌握音乐内容,利用艺术方式学习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发展人文素养。因此,在渗透多元化知识结构时,教师可以渗透人文学科。

(一)渗透历史

历史是音乐创作的依据之一。渗透历史内容于音乐课堂,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便于学生深刻感受音乐要传递的情感[4]。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立足音乐内容,挖掘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并利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渗透。

《翻身农奴把歌唱》以西藏人民的解放为背景,描述了西藏的新气象,表达了西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感激之情。在不了解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难以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于是,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上网搜索与之有关的历史内容,并发挥信息素养作用,结合文字、图片,精心制作微课。在课堂上,教師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在学生聆听后,教师发问:“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吗?”在历史认知的支撑下,部分学生提到了西藏解放。此时,教师可鼓励这些学生描述事件。在学生描述后,教师播放微课。直观的微课将学生带入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与西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到了他们生存的艰难,感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由此建立积极情感。教师把握时机,组织聆听、歌唱等活动,能使学生抒发情感。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丰富了历史文化认知,还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歌曲情感,便于深入体会,提高情感体验水平和审美体验水平。

(二)渗透地理

地理是影响音乐创作的因素之一[5]。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音乐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不同的音乐展现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渗透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地域与音乐的关系,尤其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便于学生加深文化理解,发展音乐审美素养。

在《茉莉花》这节课上,教师先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实际上,我国不同地区流传着极具地域特色的

《茉莉花》。于是,教师集中播放不同地区的歌曲——江

苏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此时,教师提出任务:“老师会先后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请大家认真倾听,试着总结这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受到任务的驱动,大部分学生边聆听边思考。在思考时,他们很容易联想已有的音乐认知,即音乐风格特点,借此建立认知。在音乐播放结束后,学生踊跃作答。如有学生提到“东北民歌《茉莉花》幽默、风趣,而江苏民歌《茉莉花》清新脱俗。”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做出解释:“东北民歌《茉莉花》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受到了东北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比如,东北人很豪爽,所以,在创作歌曲时,他们在结尾的地方加入了‘二人转,借此凸出豪放这一特点。而江苏民歌《茉莉花》受到江南水乡特点的影响,婉约清新。”之后,教师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聆听,并从地理角度分析其风格特点的成因。如此渗透地理,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歌曲风格特点的认知,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使学生体会到了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感受文化之美。

三、音乐与自然学科

自然学科包括数学、生物、物理等。自然学科看似与音乐学科没有关系,事实上,二者息息相关。如音乐中涉及“音色”,而“音色”是重要的物理内容。通过迁移物理认知,学生可以建立良好的音乐认知。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渗透自然学科。

例如,在“竖笛练习”这节课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拿出竖笛,自主吹奏。大部分学生因不了解竖笛的发声原理,难以将其吹响。面对此情况,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吹不响竖笛?”立足于此,教师可站在物理角度提出问题:“请大家回忆物理所学,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已有物理认知的助力下,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追问:“竖笛发出声音也是因为振动。那么,竖笛是如何振动发声的呢?”面对此问题,大部分学生陷入疑惑状态。于是,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竖笛的平剖图,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吹竖笛的时候,空气会从吹空的边缘进入竖笛中,在进入的那一刻,会在竖笛的小孔处做漩涡运动。这时,竖笛内的气体压强会减小,竖笛尾部的空气朝着小孔运动。内外部的空气在小孔处挤压,导致此处的压强增大,同时有源源不断的空气进入小孔,将竖笛内部的空气推向尾部。小孔处的压强减小,气体朝着小孔处运动,如此循环往复,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学生通过认真倾听,丰富了物理认知,同时积累了吹竖笛的经验。同时,一些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要怎样控制竖笛,才能控制音高呢?”面对此问题,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综合已有认知作答。有部分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踊跃作答:“在吹奏竖笛时,内部会有一个空氣柱子。当空气柱较短时,我们会听到高音。”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做出示范,吹奏竖笛。学生在掌握原理后,耐心学习,自觉迁移认知。同时,一些学生因此实现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建立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四、音乐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各学科的承载,是建构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支柱”[6]。音乐教学改革提倡生活教育,即将社会生活融入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社会中聆听、创作,发展审美素养。此外,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渗透多元化知识结构时,教师融入社会生活,可以将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中。在进入真实场景时,学生会迁移生活认知,自主发现音乐之美。

例如,《天路》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首音乐歌曲。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倾听,了解了其创作背景、描绘的景象等,建构了一定的生活认知。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图片——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场景中,同时播放这首歌曲。在学生听、看时,教师鼓励他们调动生活记忆,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描绘的景象。在生活认知的作用下,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道:“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10万大军利用5年的时间,克服重重艰险,修建了青藏铁路,横亘世界屋脊。西藏人民看到铁路修到自己的家乡,无一不惊讶、感激。”如此生活认知,便于学生建构积极情感,有情感地进行吟唱,借此感受美,创造美。

结  语

总而言之,渗透多元化结构知识,可以使学生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效探究音乐内容,发展审美能力。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树立学科融合理念,以音乐学科为基础,紧扣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联系教学需要,进行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渗透,助力学生学习、理解音乐,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发展审美素养,切实增强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于璐.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科综合的实践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张艺凡.跨学科融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罗淑婷.初中音乐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1.

姜晓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学科融合的探究[J].华夏教师,2020(12):55-56.

温昕.文化交融背景下初中音乐跨学科的教学对策[J].艺术教育,2019(12):40-41.

王宝文.文化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初中音乐跨学科教育研究[J].黄河之声,2018(17):123.

作者简介:王海娟(1984.10-),女,江苏泰兴人,任教于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初中音乐
关于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