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路径初探

2023-06-05王雪云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

摘 要: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帮助学生积累法治知识的黄金时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价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该课程教学路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路径的选择方面,教师要从优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切入,提升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与系统性,促进该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7-0041-03

引  言

道德与法治就是一门综合性强、生活性强、应用性强、德育性强的课程,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创新的关键点在于将课程蕴含的道理、哲理、文化、规则说通透,并通过实际案例或现实活动来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践行这些思想、规则与哲理。对此,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要从教材、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切入,赋予该课程内容更强的生活性、直白性、实践性和完整性。

一、重新适度编排教材,赋予内容时代特性

(一)增减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更贴近现实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学生由于受地域特点、成长环境、文化习俗等原因的影响,在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时可能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理解难度大、内容陌生等问题。此时,教师如果一成不变地沿用原教材内容和顺序展开教学,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要根據学校所处地区的不同、学生成长经历的差异、班级学生认知能力的区别来适度增减教材内容,确保教材内容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直观现实的[1]。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应对自然灾害”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只是介绍教材内提到的由长江、嫩江、松花江引发的洪水灾害,那么一些区域的学生是很难深入了解洪灾的起源、危害与防控措施的,因为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与其实际生活有所脱节。对此,教师可以舍弃这部分教材内容,改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9年贵州水城山体滑坡、2021年河南洪灾等其他的自然灾害来进行教学。这些自然灾害有很多图片和视频资料,身处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对其较为熟悉,能够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也能深入探究其原因及防御措施,同时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团结一心和众志成城的精神,体会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与支持。这样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防御技能知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调整教学顺序,提高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是自成逻辑的,但具体的教学不能沿用一套逻辑体系和固定思维。为了确保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教师可以在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串联与整合,实现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减少学生因为时间间隔太久而遗忘所学知识的情况。

例如,一年级课本中的内容“我爱我家”与五年级的内容“我们一家人”是可以关联起来的。学生之所以爱家,是因为与家人有血脉关系,家风优秀,父母爱自己。在家庭内部,学生可以自己做家务,自己劳动,问候父母,以此体现对父母的爱和对家庭的爱。所以,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完全可以串联起来的,但这样的教材编排让学生学习面临着时间跨度太长的问题,将系统的知识点分成了条块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感触不深、理解不透的情况,也可能难以深刻地理解家的含义和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将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起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责任意识。

二、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一)引入游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普遍喜欢动态的游戏课堂。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天性,围绕小学生的能力、个性与需求打造趣味游戏课堂,体现寓教于乐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良好、和谐、互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2]。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探访古代文明”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汉字的发展起源、文化魅力和书法艺术,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字谜游戏、成语故事等,以讲故事、玩游戏、猜字谜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内涵。例如,甲骨文最初是由动物的形状逐步演变而来的,教师可以罗列出一些甲骨文字,要求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检索资料等方式猜测文字对应的动物。然后,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点评和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明白汉字可以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为后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字义、思想、内涵和组合意蕴打下基础。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深度

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为一体,能够给小学生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多媒体技术在资源检索、内容拓展、内容解释等方面也大有作用,完全贴合小学生的形象认知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来降低知识呈现的难度,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知识的结构形态与应用深度,帮助小学生构建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3]。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绿色小卫士”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分别围绕“水”“空气”“紙”“环保小搭档”等四大内容来依次进行,其教学目的是让小学生了解我国的水资源污染情况、空气污染情况、森林土壤污染情况及保护环境的行为做法。但受个人阅历和认知经验局限性的影响,很多小学生不清楚水土污染、环境破坏对生态造成的影响,给生活造成的麻烦。例如,他们不了解污水会让鱼虾死亡,导致皮肤溃烂,不知道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湖面萎缩、黄河断流、农田干旱、水生物数量骤减的现状;不清楚焚烧秸秆、驾驶汽车会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的行为多且庞杂,教师难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一一调查和探究这些污染行为,无法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水、土、空气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首先可以出示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如非洲小朋友渴望水的眼神、与水资源有关的公益广告、鱼群大面积死亡的画面、农田龟裂的现状等,以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目的;然后,展示各种保护水资源的行为,罗列现实生活中学生容易实现的环保行为,如拧紧水龙头,用洗脸水冲厕所,生活污水不随意排放,瓶中剩余的水不浪费等,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增强情感体验;最后,将前后的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展示一些画面,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妈妈会用洗菜的水去浇花、冲洗手间,小朋友在吃饭时自带餐具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位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出行而不开汽车,一位女士在超市里提着篮子购物而不用白色塑料袋……这些画面虽然简单,却意蕴深远,可以给学生做良好的示范,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去积极联想,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环境。如此一来,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实现了拓展延伸,可以更好地发挥出立德树人的功能价值。

(三)引入情境教学模式,让知识融入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学生观念、规范学生行为、服务学生生活为宗旨的学科,其最终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道德与法律知识快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情景关联起来,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应用形态与价值意义。对此,教师可以多使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来导入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来完成观点的表述、情感的表达、问题的解答、道理的内化,最终使学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所学的道理、理念、观点体现在现实行动中[4]。

例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教师可以聚焦小学生吃饭浪费的问题,开展主题教学,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教师可提前制订一个调查问卷,向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吃饭时的习惯,围绕学生挑食、喂饭、浪费等情况来进行调研。然后,教师使用这些生活素材来设计对应的教学内容,如结合诗歌《悯农》来告诉学生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查找食物蕴含的营养和人体健康成长所需营养的对应关系认识到挑食的危害……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聚焦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暴露出的吃饭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要求学生制订健康的饮食计划,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让学生对后期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反馈,督促学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这样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对学生的现实行为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落实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四)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感悟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实践性较强、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切入,设计实践性强、体验性强的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均衡、全面发展[5]。

例如,在教学“慧眼看交通”这一课时,教师要设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让学生知道怎样去预防事故,怎样去规避风险。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交通规则,模拟火灾逃生,应对突发事故等,引导学生从风险隐患辨识、安全事故原因、违规事故后果、安全管控措施等多个角度认识到提升安全意识、积累安全经验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险规避法、自救方法和报警方法,切实保护学生的安全,让学生能够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三、使用公平开放的评价机制,提升教学实效

课程评价是调整与优化教学策略的依据,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的关键,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公平、客观、全面的评价,革新以往只重成绩,不重过程和态度的评价方式。教师在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成绩进行定性评价时,不能凭主观意志来决断,而要根据家长的意见、学生的表现、同学的观点来重新认识学生,将以往的单向评价转变成多元评价,同时用客观的事实和记录的数据来确保评价的真实性与公平性,确保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一视同仁,从而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点评[6]。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能行”时,教师事先可以从家长、邻居、教师、同学的角度来采集某位学生的信息,整理出这些主体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及给他人的印象;然后要求学生围绕基础信息、兴趣爱好、特长优势、性格缺陷等内容做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最后结合他人对学生的评价来确定学生的优点和缺陷,教师要表扬学生的优点,然后耐心地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强化内驱动力,让学生能够真诚地接受他人的评价,同时主动、客观地参与对他人的评价。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接受真实的自己,同时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设要注重教材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的丰富与教学评价的创新。在教材内容调整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减,适时调整教学顺序;在教学模式选择方面,教师要注重使用情境教学法、电教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等实用方法;在教学评价方面,

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参考文献]

王东.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17):13.

兰兴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3):108-109.

曹占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J].启迪与智慧(上),2022(02):56-58.

赖宣荣.面向德育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2(02):21-22.

郑友才.新课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难点与对策探析[J].好家长,2021(A1):61-62.

马俊玉.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家长,2021(36):48-49.

作者简介:王雪云(1979.11-),女,福建霞浦人,任教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五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