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兰迪绘画艺术的生命意蕴及启示

2023-05-31鲁三妹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
关键词:莫兰迪绘画艺术

【摘要】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感受生命运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探寻生命本源的过程。莫兰迪的绘画大都以日常生活中的瓶瓶罐罐等物象为题材,看似简单无奇,但却从造型、色彩、光影、空间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隐喻,折射出莫兰迪从平凡生活中探寻生命真谛的找寻和努力。只有学会与生活对话、与生命对话,在生活的平淡中去寻求生命的意蕴,以平淡的心去追求艺术的生命意蕴,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绘画艺术;生命意蕴;莫兰迪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7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公共艺术赋能安徽乡村振兴的机理、模式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20A0166)。

作为意大利的杰出画家,莫兰迪一生都专注于静物画创作,并最终成为在油画、版画、素描、水彩等方面都取得伟大艺术成就的佼佼者。不仅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对他推崇有加,就连普通大众都能对“莫兰迪色系”侃侃而谈。通过孜孜不倦地对一幅幅以“瓶瓶罐罐”为题材的静物绘画的关注和探索,莫兰迪通过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官形式,深入到静物的原本,表达了对生命本源的探寻,走出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尤其是莫兰迪特殊的生命境遇造就了其独特的创作心境,也让其绘画艺术充满了生命感,表现出对生命意蕴的隐喻。也许,这就是莫兰迪绘画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

一、生命意蕴:绘画艺术的内在追求

艺术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命的运动和变化。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感受生命运动的过程,赋予无生命的物质载体以生命和意义的过程,也是不断探寻生命本源的过程。特别是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世界认知经验的艺术家,更加注重在作品中对生命的讴歌与赞美。从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各个时期的艺术活动,无不以领略、展现和创造生命之美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换言之,艺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并非因为艺术本身带给人们的感官冲击,而是由于艺术能够透彻生命真理。如果艺术创作与生命和生存问题毫无关联,那么这些艺术作品也是没有意义的。

以静物画为例。西方的静物画经历了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诸流派的洗礼与锤炼,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静物画作为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深受艺术家们的推崇,并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独立的艺术形式。19世纪末,以塞尚、梵高、高更等人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不断强调,要在静物画的创作中融入画家自身情感和思想,而不是单纯地对客观物象的进行再现或描绘。这种注重画家主观情感,并有意识地将这种感受充分表现在作品中的诠释方式,不仅推动静物油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对现代美术流派产生了极大影响。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在1597年创作的《水果篮》是流传下来的非常经典的静物作品。该作品首次以绘画的形式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葡萄和苹果,将之逼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画面中一串串晶莹的葡萄和一片片曲卷的葉子在柔和的暖色调中散发出生命的活力。17世纪,荷兰小画派专注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器皿、珍肴果品等物象所蕴含的内在美感和静态生命的力度,进而展现这些静止的物象之间隐现的艺术魅力。自此以后,静物画慢慢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静物画对应的英文术语是“Still Life”,原意是指在绘画里描绘没有生命的类和物体。然而,该英文术语还有着另外一层含义——静止的生命,这样的内涵,无形中成了静物画的内在标准:“画出静物的生命感。”

对于“生命”,生物学、医学和哲学层面的含义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为精神,因为“活”,世界即联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断流;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清代书画家金农(1687-1763)曾在一则题画跋中发出“茫茫宇宙,何处投人”的感慨。这种感慨,就是画家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绘画艺术里所谓的“静止的生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对自然生命的诠释,而是艺术家通过对静物的细致刻画,挖掘其内在美感和静态生命的力度,并将个人的情感、情绪等生命意志表达在画面中。所以,如果没有生命意蕴,静物画真的只是一个“静物”,绝对不会是“静止的生命”。

法国画家卡特林指出,“情”是任何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动力,一幅画没有“情”,就没有灵魂,就是死物。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与表现技法深度融合,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是说,艺术的本质是为情感寻找载体,对情感予以赋形,就是让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变得可触可见。艺术创作中的“情”,就是创作者对精神与生命的表达;艺术作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了创作者对生命体验的深浅。因此,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就像高级生命体一样,具有生命所特有的情感——来自画家自身,又被画家表现在画面中。因此,静物绘画的精神与着重点在于诠释静物的生命感,而不耽溺于静物个体形象的刻画,其精髓在于表现静物所具有的内在的生命力。

由此观之,“静止的生命”,就是静物绘画最好的注脚,揭示的是其生命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之所以对静物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还能通过画面感悟到透彻生命的真理,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

二、莫兰迪绘画艺术的生命意蕴探析

莫兰迪1890年出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郊区的一个中产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大。莫兰迪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不过唯一的弟弟早年夭折。莫兰迪从未结过婚,而且很少离开波洛尼亚这座城市,一生与自己的母亲和三位同样一生未婚的妹妹居住在一起。1909年莫兰迪的父亲去世,随后其母亲将家搬到了城市中心。在那里,莫兰迪度过了自己的一生。1964年2月,莫兰迪完成了最后一幅作品。四个月之后的6月18日,莫兰迪病逝。

莫兰迪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瓶瓶罐罐。然而,他笔下的瓶瓶罐罐却有着鲜活的生命,似乎在诉说着作者的心情。内敛、含蓄、沉稳的画面是莫兰迪绘画作品的典型特征。这样的画面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莫兰迪的绘画经常让人忘记这个世界的喧嚣,慢慢走进心中的平静,静静探寻生命的真谛。

从莫兰迪的绘画风格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20年之前,莫兰迪处于学习借鉴的阶段。受到塞尚等画家的影响,莫兰迪发展了自己对于静物的观察方式——透过静物表面,观察其本质的结构形体,力争表现静物的真实本质。比如,莫兰迪1914-1916年的油画静物作品就有着深刻的立体主义绘画的烙印。1918-1919 年间,莫兰迪与“形而上画派”有了交集。因此,莫兰迪1920年左右的作品均有着典型的形而上绘画的影子。1920年代是莫兰迪绘画风格逐渐形成的时期,到1940年代初期,其个人化风格逐渐形成。观察莫兰迪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油画静物作品中的个人风格逐渐显现——从注重传统造型的价值和写实的风格,逐渐转向探寻静物的真实本质——油画作品中的静物变得成熟而沉稳。1943年,莫兰迪创作数量达到峰值——该年创作了70幅作品,为一生中最多的一年。高产的数量标志着莫兰迪的绘画风格已经成熟。1944年以后,莫兰迪的油画静物作品以二维空间为主,强烈的色彩对比逐渐减少,画面的温和感增加,光色的比例关系凸显,器形之美与光影之美交相呼应。在艺术生涯的最后十年,莫兰迪作品的画面更加写意,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跃然画布之上,与中国古代人文画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品格极其相似。

真正的静物画一定会体现静物的生命意蕴,而绘画语言则承载了所绘静物的生命意蕴。观看莫兰迪的作品,那些娓娓道来的画面朴素宁静且有生命意蕴。在看似重复单调的瓶瓶罐罐的题材背后,却有着独特的组合秩序造型,使许多看似相同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韵味。灰色调不仅透露出宁静、淡逸的气质,又揭示了事物的无穷复杂性,反映出莫兰迪对生命本源的追求与探索。对于光影的运用,充分显示出莫兰迪对于纯粹形体世界的回归,展现了一种“由心而发”的艺术特质,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莫兰迪静物作品中造型简约、朴实无华的瓶瓶罐罐和看似无心涂抹的画面,背后隐藏的却是严谨的构图布局和简练写意的笔触。

总而言之,莫兰迪的静物画无论是选题、造型,还是色彩、光影、空间,无不透露出对生命意蕴之追求,对生命崇高之赞美,对理想精神家园之向往,呈现了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精神境界。造型简单看似毫无神气的灰色却营造出宁静而悠远的精神意境。究其原因,这与莫兰迪自身具有的宁静、淡泊的品格高度契合。这样的意境背后,折射出的恰恰是莫兰迪从平凡生活中探寻生命真谛的找寻和努力。

在笔者看来,就“生命意蕴”而言,莫兰迪或许有着自己不同的认知与理解。从莫兰迪的个人经历来看,生命对于他而言,或许是一种痛苦的回忆,是一种敬畏。莫兰迪年幼时经历了弟弟的夭折,少年时父母也不幸离他而去,这对一个少年而言是极其痛苦的,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在他看来,是亲情的不再延续,是平凡生活的支离破碎。他多么渴望生命,多么想要抓住它,这种年少时对生命的认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他日后的作品中。作為家里的长子,亲人的离去让他不得不去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责任与使命令他的外显行为异常坚强,而内隐在心中的痛楚只能在绘画中得以彰显。只有静物不会死去,不会存在悲伤的离别,这种绘画能令莫兰迪的心中稍作安慰。

换言之,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莫兰迪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中格外重视对于生命情感的隐喻与表达。莫兰迪的绘画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个性价值,又有着对于艺术和生命本质探寻的普世价值。他主观地赋予静物情感,竭尽全力的注入生命感于静物,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致敬和关爱,其他的则无关宏旨。

三、莫兰迪绘画艺术的启示与体会

作为艺术家的情感体现,绘画语言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贯穿于艺术探索过程的直接方式,而情感的生成无不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绘画语言是绘画者对生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视觉形式。莫兰迪的静物画之所以有生命感,是因为他不厌其烦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小天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那些看似不值得一提的生活片段,从而将关注的静物定格在具有生命气息的画面中。毫不夸张地说,莫兰迪的绘画艺术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作品背后却隐藏着一股巨大的穿透生命的力量。画出静物的生命感,是静物绘画最好的注脚,也是莫兰迪绘画艺术的终极美学。当下,解读莫兰迪绘画艺术的文字很多,然而,这些文字在其作品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也许,只有用心感受,才能真正体会莫兰迪绘画艺术的生命真谛。通过学习莫兰迪的绘画艺术,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真正的绘画语言“既与生活对话,又与生命对话”。

(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旅法画家司徒立教授是国内较早介绍莫兰迪作品画家。20世纪90年代初,司徒立将莫兰迪的作品介绍给国内的观众。后来,司徒立先后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于2011年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首家民营美术馆——光达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司徒立应邀担任美术馆终身馆长。该馆收藏了莫兰迪好几幅静物油画原作。2018年4月至10月,该馆举办了以“物之华——宋瓷与静物画”为主题的展览,列展出西方静物画和中国古代宋瓷为主的器物。其中静物画部分就展出了该馆收藏的莫兰迪的静物油画原作。2018年5月,笔者前往光达美术馆参观,并有幸见到了这些原作。

在近距离观看欣赏莫兰迪画作的过程中,笔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看似平凡的题材所表现出的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艺术魅力。这也再一次印证了那句人尽皆知却又经常会被人们忽视的真理:艺术不能远离生活,必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很多时候,也许我们过于追求选题的新颖而忽视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值得记忆的事情。学习莫兰迪让笔者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许热爱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灵感最好的源泉,才能从中发现值得记录的点点滴滴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二)学会享受平淡的生活

莫兰迪的静物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享受平静生活的真实画面。生活不会是处处惊喜,也不可能时时疯狂,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主旋律。相比而言,也许莫兰迪的生活更加平淡无奇。可是,画家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在一幅又一幅的画作中不断抒发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情感的抒发,无不体现出画家享受生活美好的平静心理。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会享受生活的平淡,是何其的困难。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过程,是生活的一部分。脱离生活的艺术创作注定是失败的。因此,学会享受平淡的生活是艺术创作与实践的必修课。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的生活过往与点滴,有时候喜悦,有时候苦涩。但这样的感受,恰恰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也许在不知不觉间,这种喜悦和苦涩就被自己的画笔所吸收,最终反映在画作中。

(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如何让画面变得有趣以及如何让静止的没有生命的静物通过个人绘画语言变得鲜活起来?如何在画面里传递笔者对生活的情感?如何在画作中充分展现真实的生命感?这些都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带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笔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相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真的是极其短暂。面对画面中从未改变的静物,笔者也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实的生命,什么才是真实的永恒。因为绘画作品最值得人们记忆的不是绘画本身,而是绘画带给人们的生命启发。

从购买莫兰迪的书籍画册,到观看他的展览,从学习临摹他的画作,到自己亲身实践创作与思考,笔者真切地体验到: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绘画者只有和生活产生交流与共鸣,才能创作出有生命意蕴的作品。正所谓“静物无言,生命万千”,唯有真实的生命感才是绘画艺术的终极价值追求。因此,与生活对话,与生命对话,在生活的平淡中去寻求生命的意蕴,以平淡的心去追求艺术的生命意蕴,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晓捷.生命的“绵延”——浅谈伯格森的艺术观[J].美术大观,2020,(9).

[2]李建華.平淡中追寻生命的意味——我的绘画艺术观[J].美术,2018,(4).

[3]李德辉.静物油画“意象表现”形式初探[J].大舞台,2012,(6).

[4]高翔.莫兰迪绘画的四个时期[J].世界美术,2011,

(4).

[5]陈勇.微观生命的静观——莫兰迪晚期绘画作品研究及自我艺术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18,(5).

[6]李永春.在生活中探索绘画语言[J].美术观察,

2014,(3).

[7]黄笃.生命与生活的对话——罗敏绘画解析[J].美术,2011,(10).

作者简介:

鲁三妹,女,汉族,安徽当涂人,硕士,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理论与创作。

猜你喜欢

莫兰迪绘画艺术
不可思议的单纯
——莫兰迪的艺术
莫兰迪笔下的高级灰
莫兰迪 静物
莫兰迪的夏天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