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地区关公信仰及两岸关公文化交流概述

2023-05-30王承丞

团结 2023年1期
关键词:祖庙信众关公

在中国民间社会,关公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神明。在臺湾地区的众多民间信仰中,关公崇拜同样颇具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地区注册的关帝庙有750余座,未注册的有2300余座,信徒约800万人。正因如此,关公信仰成为了两岸民间往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本文简要介绍台湾地区关公信仰的发展历程,概述当前两岸关公文化交流状况。

一、台湾地区关公信仰发展过程

明清时期,闽粤民众渡过海峡大规模移居台湾。他们落地生根后,采取“分灵”方式将祖国大陆的民间信仰引入台湾,并结合本地风俗逐渐创造出具有台湾特色的民间信仰体系。所谓“分灵”,又称分香,指在某座寺庙(称为祖庙)求取神灵香火,在异地供奉的行为。每逢一段时间,信众需要回到祖庙参加祭典,增添分庙神明的法力,称为进香。

台湾地区流行的妈祖、关公、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民间信仰,基本上都采取“分灵”的形式从大陆传入。具体到关公信仰,台湾关帝庙基本源自福建,其中约2/3的奉漳州东山的铜山关庙为祖庙,约1/3奉泉州的通淮关岳庙为祖庙。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台湾地区关公信仰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明朝后期至明郑统治时期

明朝后期闽粤移民来到台湾,最早关公信仰在台湾南部传播。传说万历年间(1573—1620年)陈姓船主在东山停泊,请求分灵到船中祭祀,从此生意蒸蒸日上。陈船主为感谢关公庇佑,将神像请到澎湖立庙祭祀。其后人在高雄建文衡殿,传播关公信仰。许多乡民从文衡殿分香建庙立坛,共拥文衡殿为香火主庙。在郑成功祖孙三代经营台湾时,关帝信仰备受推崇,每逢战事必先祭祀,在台南修建了祀典武庙。这时期共有9座关庙。

2.清朝统治时期

清朝水师提督施琅统一台湾,为争取民心携关帝庙香火入台。清廷为安抚民心,提倡忠孝节义,鼓励民间尊崇关公,关公信仰逐渐发展至全台湾。嘉庆年间(1796—1820年),漳州林氏从东山关庙分香到宜兰建协天庙,成为台湾北部最早的关庙,成为北台湾主庙,也因此留下了“北协南文”之说。这些关庙及后续分庙,许多都是从福建东山聘请工匠按照东山关庙样式兴建。在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下,关公信仰得到广泛传播。清朝新建关庙33座,台湾共计有关庙42座。

3.日据时期

日据时期台湾民间信仰受到压制。由于台湾人民以宗教力量凝聚在一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因此包括关庙在内的许多寺庙被毁,保留的则改为日式风格。据统计,1930年全台有150座关庙,日据时期被毁共计57座。

4.台湾光复后至今

台湾光复后,庙宇纷纷重建。1959年台湾当局统计,关庙共有192座,在各县市均有分布。1989年发展到431座,解严后宗教活动随民主政治开放迅速蔓延,1997年发展到950座,现今约有3000座。大体而言,北部地区大幅增长,信众集中于工商业者和帮会势力。许多政治人物也借用关公信仰获得选票,很多政客眷属担任关庙“董事”,实际上是大香主。

从整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台湾早期关庙最初由官府和客商创建,信仰内涵集中于军事、航运,随着发展逐步转为士绅和民众合建,信仰内涵拓展为安定民心、宣传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关公信仰完全进入民间,民众祈求启示和保佑,商人祈求发财平安,信仰内涵继续拓展为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民众心理平衡,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成为民主选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动员手段。

二、台湾地区关公信仰的特点

台湾地区的关公信仰源于大陆,但由于台湾的特殊历史境遇,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大陆地区民间信仰的特点。简要归纳如下:

1.多重神职寄托了民众的多重期待

台湾关公信仰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拓展其神职功能。(1)护国佑民:台湾关公因为其战神形象,成为老百姓生命安全的保护神,官方借此宣传忠孝节义的儒家礼教,地方上遇到天灾人祸也会祈求关公显灵庇佑。(2)治病救人:开台初期瘴疫不断,关庙成为信众的心理寄托,一些关庙从事医疗慈善事业拓展影响。(3)科举助学:关羽因熟读春秋的典故,成为与孔子并列的考生守护神,一些关庙开展了奖学助学活动。(4)平安发财:台湾民众经常出海,向关公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经常与风险打交道,需要相互救助,因此对关公的信义颇为推崇,后来发展成商业的保护神。

可以看到,与大陆相比台湾关公信仰并无实质上的不同,但由于海洋文化和移民社会的缘故,台湾关公信仰具备了一些大陆不太常见的特殊元素,在把持文脉和扶助商业方面,其神性内涵超越大陆不少。

2.三教共奉体现了台湾社会多元发展格局

台湾关公信仰中儒、道、释都有参与,一些庙宇在祭关公外同时祭祀其他神灵。台湾许多庙宇里,观音、天后、真武帝、妈祖等常与关公合祀,杂祀和同祀现象普遍。因为信众区域不同,关公拥有不一样的别称,台南泉州移民称文衡帝君,宜兰漳州移民称协天大帝,此外还有客家、外省、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称呼。这些情况既因为台湾移民社会的特质所生,也因为不同族群和阶层的差异,产生了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

必须看到,台湾关公信仰与福建联系密切,闽台神缘联结深厚,形成了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关系网络,闽台之间进香、巡游等宗教活动热络,成为台湾民众广泛参与的民间交流活动,其深入活跃程度远超与山西关公祖庙的联系。

3.具备“大一统”的独特价值

台湾关公信仰既有一般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联结作用,更有特有的“大一统”特质。关公成神后,其爱国统一精神广为流传,被台湾众多关庙奉为祖庙的东山关庙有则对联,上联是“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下联是“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其中“志存一统”体现了民众期待统一的愿望。许多台湾关庙都悬挂着这副对联,潜移默化地对信众造成影响。

和其他民间信仰略有不同,关公信仰在歷代两岸同胞抗击侵略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多次台湾民众起义都发生在关庙,在抗倭、抗荷、抗英、抗日等反侵略斗争中关公显灵的传说广为流传,不断鼓舞两岸民众英勇奋战。这些对于推进当前两岸民间交流有着格外重要的借鉴意义。

4.商业化程度高,与文创产业有效结合

台湾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因此关公信仰呈现出与大陆不一样的商业化特点。比如,台北行天宫虽然庙龄短,但成为台湾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一天香客可达2万人。该庙积极参与社会教化、公益活动,成为都市人的信仰中心,曾获金马奖的影片《艋舺》就以此为主要场景拍摄,其影响已辐射开来,成为大陆游客必到“打卡点”。又如,新竹的古奇峰游乐园将民间信仰和休闲娱乐有机结合,树立了全台最高50米的关公像,引领了台湾多地游乐区引进神像的风气。再如,盐水关庙每年正月十五的“蜂炮”烟花活动,成为享誉全台的民间游艺,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台湾地区文创产业发达,许多关庙也借助此优势开发文创产品,借助影视、游戏、动漫、表情包、短视频等手段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产生了很好的黏着吸附效应,进而带动了关庙的维护和发展。这些创新的行销手法,很值得大陆业者学习。

三、两岸关公文化交流情况概述

自古以来,两岸关庙香火往来不断。近年来,两岸以关公信仰为主体的交流活动高潮迭起,比较典型的形式有进香祭祖、神像出巡、关公文化节等。

1.进香祭祖

台湾关公信众经常到大陆运城、洛阳、荆州、东山等地进香祭祖。两岸恢复交流后的1988年,高雄文衡殿信众10人抵达东山庙朝拜进香。1990年,台湾当局派专家考察,返台后发布声明认定东山关庙是台湾关公信仰的发祥地。至今,台湾已有几十万信众前往东山关庙朝圣祭祖。即便在民进党当局多方压制的情况下,台湾关庙信众也纷纷组团到大陆进香祭祖,祈求两岸早日和平统一,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2.神像出巡

1995年,东山关帝神像应台湾方面邀请出巡台湾,活动历时半年有余,轰动全岛,开启两岸分隔多年后首例宗教直航。1月14日神像抵达基隆,台湾朝野举行空前“接驾”,各地信众争相参拜。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7级大地震,台湾民间盛传是关公出巡台湾,“地牛”惧怕神威逃窜到日本,由此引发了更多民众对于关公的信仰。2007年,山西祖庙关公神像首度赴台,再一次掀起关公信仰热潮。

自漳州东山关帝庙和湄洲妈祖庙首开风气后,福建祖庙金身巡游台湾的活动日益成为一种潮流,并逐渐发展成为两岸神缘的新形式。在蔡英文上台后,两岸交流受到影响的背景下,2016年10月东山关庙金身首次赴台绕境巡安,历时77天,绕境21个县市,210座宫庙参与。此次活动台湾宫庙与信众供奉的香火钱,全部返还台湾宫庙,获得信众普遍赞许。

3.关公文化节

自1991年起,东山关庙连续举办关公文化节,吸引数十万人次的台湾民众参与,成为大陆举办届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陆涉台文化节庆活动,备受海峡两岸关注。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解州关帝庙是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被誉为“武庙之冠”。自1990年首办关公庙会、1997年改为文化节以来,山西运城已连续三十余年举办关公文化活动,台湾信众踊跃参加相关交流活动。如2001年,山西运城举办的关公文化节上,台湾彰化关庙信徒40人到关帝祖庙朝拜,举行了进香仪式,在点燃家乡打来的香炉后和祖庙一起加旺,意味着两地神灵结合在一起,蕴含谒祖之意。

此外,湖北当阳、荆州,河南郑州等地的关公文化交流活动,也得到许多台湾信众的热烈响应。

关公文化的根在大陆。关公信仰在台湾的广泛影响力,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力量。关公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是台湾同胞缅怀祖国、思念故土的文化纽带,也是两岸心灵契合的重要使者。我们相信,随着两岸各界共同努力,关公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产生更积极有效的显著作用。

(王承丞,民革中央联络部干部/责编 张 栋)

猜你喜欢

祖庙信众关公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走进祖庙博物馆 弘扬佛山文化
关公面前耍大刀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关公工艺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
论《三国演义》与关公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