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觅远去的习俗,传承文化的烙印

2023-05-30周进新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牵牛星寒食节寒食

周进新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有民族特性,它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力量源泉。现在的世界日新月异,很多新事物不断涌现,文明交流互鉴也日益频繁,比如很多同学对“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甚为熟悉,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冬至”等慢慢淡忘。今天,我们就借着课本中的三首诗歌,一起回顾这些传统习俗,传承文化的烙印。

一、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

(一)品读《寒食》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第一联中的“春城”指春天的京城,而“飞花”指的是漫天飞舞的杨花,“无处不”表示强调,也就是说春天的京城到处都是纷纷扬扬的杨花,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既点明了时间,又交代了地点。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御”指的是“皇城”,说的是寒食节的当天,吹来的一阵东风把皇城里面的柳树都吹斜了,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无穷力量。第二联“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是夜幕降临了,皇帝开恩,皇帝的近臣们得到了皇帝的恩准,从皇宫里分发蜡烛点燃烛火,并且允许将火苗从皇宫带到权贵豪门的家里。对于这句,很多同学难以理解,因为这涉及寒食节风俗的由来,在下文会谈及这方面的文化常识。总的来讲,这是一首艺术水平较高的诗歌。从内容来看,从咏花到咏风俗;从空间来看,从皇城到皇宫再到权贵家庭;从时间来看,从白天到傍晚。真可谓几经转折,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当时唐德宗十分欣赏这首诗,为此赐予韩翃“驾部郎中知制诰”(文书)的官职,《唐音癸签》里也称这首诗“一篇一咏,朝士珍之”。

(二)谈谈寒食节

“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时间是冬至后的第105日,清明节前一两天。寒食节要禁烟火,吃冷食,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是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为什么要禁火呢?因为万物都有生命轮回,包括火种,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熄灭,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就意味著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开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诗歌中为什么只有皇帝和权贵重臣才有权利点火。在“君权神授”的封建社会,皇帝是主宰,当然有生火的权力,也只有皇帝才能赐予臣下火种。

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个历史小故事。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重耳打算重用他,还许诺高官厚禄,面对重耳的赏赐,介子推居然选择和母亲到介休绵山隐居避世。于是,重耳一方面觉得作为臣子居然敢拒绝君王的封赏,另一方面觉得他有才能必须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宁愿赴死也拒绝出山,最终母子两人“焚身成仁”。后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后来改为清明节前两天)定为禁火寒食,逐渐成为寒食节。后来,清代历法改革,寒食逐渐融合并入清明节当中,这个节日就慢慢变成了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寒食节这个节日有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意味,也有学习介子推忠君爱国、淡泊明志的奉献精神的含义,在当今时代这种精神是值得继续传承下去的。

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夕节

(一)品读《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是东汉末年的一首诗歌,写的是牛郎织女夫妇在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由于本诗带有神话色彩,我们不妨从神话的角度来分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诗歌发出了千古的追问——相距甚远的牛郎和织女何日能相聚呢?这也是现代人对于美好爱情终成眷属的热切希望。“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四句诗是专门写织女的,说她虽然伸出双手来拨弄织布机,看似整天都在忙碌,却一直织不成完整的布匹,为什么呢?因为她整天哭泣,泪水如雨水一样滴下来,心里悲伤不已,没有织布的心情了。“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是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虽只一水之隔,两人却只能默默相视而不能靠近说说话,多么悲苦啊!这首诗着重描写织女这个神话人物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不觉内心也在默默替她悲伤。

(二)谈谈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研究天象,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理念。很久以前,研究天象的人们发现,在银河的两侧有两颗非常明亮的星星,结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现状和家庭分工,将银河一边的星星命名为“牛宿星”,它与银河另一边的“织女星”遥相对望,由此可见,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相传,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就会在鹊桥上相会,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文化演进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七夕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也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为了和西方的情人节区分,当代的七夕节也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那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和“女儿节”呢?传说中,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姐的诞辰,而七姐又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的女子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能织出漂亮的布匹,缝制舒适的衣服,寄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在现在看来,这是多么淳朴而又美好的愿望啊!

三、今夜月明人尽望——中秋节

(一)品读《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本身的题目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来的诗题下面还有原注:“时会琴客”,可见应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而并非独吟。诗歌的内容通俗易懂,也很有意境:“中庭地白树栖鸦”说的是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使人联想到李白《静夜思》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至于“乌鸦”,我们想一下,在夜晚人的眼睛是看不见乌鸦的,而夜晚又是那么宁静,所以应该只能从听觉角度来辨别乌鸦的存在,乌鸦的鸣叫声又反过来衬托八月十五这个夜晚的宁静。“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就是指“月中的桂树”,由于是夜晚,秋露打湿了桂花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本身的望月已经让人浮想联翩,但我们的诗人不但想到了自己,还想到了天涯之人的相思之情,再一次升华了诗意。这首诗歌带着美好的祝愿,随着清风飘香各地,也把祝愿带给远方的亲人,诚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说说中秋节

相比于寒食节和七夕节,中秋节更为人所熟知,它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本是人人团圆的日子,但时下不过是大家回家吃顿团圆饭,人们对于中秋节的很多活动日渐淡漠,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快消失不见了。关于中秋的传说最为著名的当数“嫦娥奔月”的故事,神话中的嫦娥因服用帝俊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中。为了表达对嫦娥的思念,后世人们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物,遥遥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为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难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大树就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的根就扎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土壤之中,它始终对我们不离不弃,滋养着我们,才能使我们成长为参天大树。愿同学们心中有一股文化的热情,用这份热情重燃传统文化的希望,让这些民族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文化烙印。

猜你喜欢

牵牛星寒食节寒食
如何一眼辨认出“牵牛星”无人机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寒食节吃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