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雪》静谧画面背后的诗情

2023-05-30高凤香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江雪沧浪柳宗元

高凤香

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游览山水、纵情山水之作。要说源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和陶渊明,他们的作品以山水田园作为审美的对象,把笔锋投向静谧的山林和悠闲的田野之中,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的优美风光,别具情调的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显得格外别致。用诗歌描摹这种生活的背后,其实是诗人借这些景物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在诗境上隽永深远,风格较为恬静淡雅;在语言上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到了唐代,孟浩然、李白还有柳宗元都是山水诗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柳宗元的《江雪》,感悟其静谧画面背后的诗情。

一、知人论世,谈谈诗人的故事

柳宗元的一生可谓成功与失败同在,坎坷与顺利齐飞。前期非常成功、顺利,俨然是人生的赢家;后期非常坎坷、落魄,终成历史的过客。

少年时代的柳宗元,虽然家道中落,但是在父母亲的严格教育下,年幼的柳宗元获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年仅4岁,他就能背诵母亲教的诗词歌赋;到了12岁,居然就能与当地文人谈诗论道,大家惊呼他为“神童”。可谓年纪轻轻,出道便是巅峰。21岁进士及第,三年后,娶京兆尹(可以看作当时的长安市市长)的女儿为妻,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柳宗元俨然人生赢家。但是,我们都知道上天绝对不会一直眷顾某人,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中年以后的柳宗元开始遭遇一系列的灾祸。首先是父亲和妻子相继去世,丧父和丧妻本身是中年人最大的痛苦,可是更悲凉的还在后面。后来,他因为参与唐顺宗的政治改革,遭遇了事业的“滑铁卢”,被一贬再贬,居然被贬到永州(荒凉之地)。

十年前,柳宗元以弱冠之龄,独占鳌头,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高歌人生;十年后,柳宗元以惨淡收场,光芒暗淡,失魂落魄,踌躇满面,落日余晖。到了永州他一直居无定所,只能寄人篱下,伤心到极点的母亲也离世了,真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人到中年,事业崩塌,理想破灭,家人离世,就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柳宗元的《江雪》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横空出世,按照明代大才子顾璘的话说,那就是:“绝唱,雪景如在目前。”宋代詩人范晞文评之为“唐人五言四句”之中的登顶佳作。评价如此之高,想必它定有特别之处。

二、品读《江雪》,品味诗情

《江雪》所用的字都是常用字,本身并没有什么难度,初读都能感知文本的内容,可谓明白晓畅、朴实无华。然而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具内涵的,在诗歌当中,正是这些常字常句,描绘出一幅意境开阔的寒江独钓图,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孤独、不屈、高傲的文人风骨,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首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写出一个孤寂的意境:雪天群山的鸟儿全都没有了踪影,道路上没有了行走之人的痕迹。这个跟《湖心亭看雪》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诗人的笔下所有的一切也都归于“空”和“无”,似乎也带有王维的“佛”的影子。那么,问题来了。“千山”代表群山万片,就算天气再冷,也应该有鸟啊,看不见鸟的踪迹,总有鸟的叫声,怎会“鸟飞绝”?“万径”代表着阡陌纵横,就算天气凛冽,人们总要出门办事情,不管怎样也要出门找吃的,更何况在物质生产水平很低的封建社会,总有人的踪迹,怎会“人踪灭”?按照这样的推断,应该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表达了诗人已经超然物外的清高和孤傲的品格,用夸张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只属于柳宗元自己欣赏、独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山是雪,路是雪,真可谓“上下一白”。我们知道,纯白色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纯净无瑕的,这不就是作者纯净心灵的象征吗?我们还知道,柳宗元的品性是洁净的,因为他怀有儒家匡扶社稷的伟大抱负,所以他才参与“永贞新政”。当失败的时候,他本来还有抽身的机会,毕竟他的名气大,只要向那些权贵献媚一下、多跑几回饭局肯定能够避免被贬谪的命运,但是他偏不,他仍然选择顺应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正直的人。而这就是他心灵的追求——纯净。因为纯净,诗人营造的这个世界里没有人鸟声的痕迹,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二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的是江边的小舟上有个穿蓑衣戴斗笠的老者,不惧严寒地、孤独地在船上静静地垂钓。如果非要还原诗歌里面的故事,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在一个凛冽的、皑皑白雪的世界里,一位老者不顾寒冷的天气,选择在江边钓鱼,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更何况如此寒冷的天气还能钓上鱼儿吗?这个时候湖面已经结冰。那么问题又来了,前文谈及,在这个明明空无一人、人鸟声俱绝的世界,为什么又出现了一位垂钓的老者呢?其实,这个老者独立面对这千山万径,独自面对凛冽寒风、皑皑冰雪,正是诗人独自面对别人的白眼、不理解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这位孤寂的、不屈的渔翁正是作者个人思想和品格的真实反映,这份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笔者补充一些历史知识,柳宗元虽然被贬到永州这个荒蛮之地,他也尽自己的能力帮这里的百姓,与他们一起共克时艰、共渡难关。那些权贵对柳宗元这种“与百姓走在一起”的行为表示万般的不理解:明明可以做统治阶级,为什么选择当平民呢?渔翁在寒冷的冬天正是比喻世人的不理解。其实,渔翁在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别有深意的意象。张志和的《渔歌子》塑造了一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平淡自然的渔者;南唐后主李煜的《渔父》也塑造了一个“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自由的渔者,历代文人都把渔翁塑造成清高孤傲的形象,柳宗元自然也不例外。所以,结合作者的经历,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垂钓老翁正是诗人自己。

最后一句的“独钓寒江雪”,是全诗最精彩的一句。但问题是,他真的在钓鱼吗?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第一,这个老翁也就是诗人自己,他真的在钓鱼。只是诗人不在乎、不追求是否能够钓上鱼罢了。因为,钓鱼纯粹是一种平静生活的追求,就好像我们现在很多喜欢钓鱼的人一样,他们并不是真的要求能够钓上鱼,满足口腹之欲,钓鱼不过是排解内心的郁闷之情,或者纯粹就为了消磨时光,至于能否钓上鱼就权且当作“碰运气”,既不强求,也不苛求。诗人不过是借钓鱼来表达对洒脱逍遥的追求,更是想远离勾心斗角的尘俗,图个自得其乐。第二,他是在“钓人”。所谓的“钓人”就是吸引人,尤其是那些重才之人。孟浩然曾经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感叹,两人都是运用商周时期的历史典故。传说,姜尚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周文王觉得姜尚是奇人就起用了他,而姜尚也确实帮助周文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这就是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而诗人此时此刻也有这样的心意,希望历史可以重来,也有这样一位识才、重才、肯于用才的统治者起用自己,再燃匡扶济国之志。

综上,《江雪》背后真的有了不起的意蕴、了不得的志向,就隐藏在这孤寂的雪景中。

三、文人的高傲,不屈的人生

战国时代的屈原在其作品《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说的是,有一个的渔夫在沧浪水边唱歌,歌词的内容是“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言下之意就是随遇而安,何必苦心为这个腐朽的世界伤感呢?渔夫这种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的态度,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傲视世间的一切,正如柳宗元一样,或者说柳宗元像他一样,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仍然会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权势,不屈服于所谓的“命运”,活出自我的风格和色彩。

柳宗元的这首诗建造了中国文化前后衔接的桥梁,将从屈原传承而来的文人的高傲和不屈延续下去,婉转又不拘一格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而他这种心意的表达,却只通过这短短的20个字,真是神来之笔。

猜你喜欢

江雪沧浪柳宗元
江雪
江雪
江雪
江雪
沧浪
均州:沧浪之上,沧浪之下
只见沧浪不闻君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