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写景,作文才能令人身临其境

2023-05-30王萍花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多角度写景草坪

王萍花

初中作文凡涉及写景,就一定要注意从多角度去描绘景物,包括方位上的多层次变化。比如,从点到面或从面到点、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正面到侧面或从侧面到正面等,当然还包括声音与颜色的结合、虚实结合以及动静结合。只有这样,文章的主体形象才会更突出,中心才会更明确。

对于抒情文来讲,写景是必备内容;对于记叙文或其他文体来讲,虽然不是以写景为目的,但景色也必须写好,因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也直接决定作文的成败。关于如何多角度写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方位变化写景

(一)从点到面或从面到点

点,是指针对某一细节的描写;面,是指对某一画面的整体描绘。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从点到面”和“从面到点”如何描写景物。

例1:从点到面

一时兴起,我向水面连投石子,顿时,水面上荡起圈圈波纹,渐去渐远。整体再去看水面,就像镜面上被刮花了脸庞,又像是水面上被点缀了大大小小的涟漪。

诚然,这段文字中的“波纹”是点,给人以具体的形象,而“镜面上的波纹、涟漪”是面,给人以广阔绽放的视野。这段文字就是从点到面的点面结合方式。

例2:从面到点

刚踏入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呈椭圆形,因为正值夏日,上面的草坪绿茵茵的,十分漂亮。令人注目的是,体育场的东北角竟然有两棵大树,一棵松树,一棵柏树,足可以见证这座学校的悠久历史了。挺拔的松树上,长满了泛着白霜的小“星星”,眼睛还一眨一眨的;高大的柏树上,几只调皮的喜鹊不时地探出脑袋来。

这段文字中,“体育场”“草坪”是面,而松树上的“星星”、柏树上的“喜鹊”是点,这就是从面到点的点面结合方式。

(二)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

这个很容易理解,也就是写景时先写远处的某一景象,再把镜头拉向近处进行描写;或者先写近处的某一景象,然后再写远处的情景。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仔细体会。

例1:从远到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中的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很显然,这是远景。

接下来有段文字:“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很显然这写的是近景。这段文字就是由远及近的写法。

例2:从近到远

雨水“滴答滴答”地下,草地里的小野花迎风摇曳,俯下身,我轻轻抚摸它,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时间差不多了,我恋恋不舍地上了车,透过车窗,转头看去,这片绿色的景致渐行渐远,小花不见了,草坪也很快缩成了一个小绿点。

在这段文字中,就是先写近处的草坪、小野花,再写远距离视野中的草坪等形象。

(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

这是从空间上来说的,也就是按照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

例1:从上到下

秋天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蓝天,总是蓝蓝的,很清澈,偶尔有几朵白云飘过。秋天的太阳比较体贴,不冷也不热,可大地上就热闹了,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沉甸甸的谷穗炫耀着自己的果实,还有鼓鼓的向日葵早就撑破了肚皮……

这段文字就是先写上方的“天空”“太阳”,再写地上的“谷穗”“向日葵”,从上到下做到了很好的结合。

例2:从下到上

站在山脚下,望着如此高大的山,我真有点望而却步。

好不容易来到了半山腰,这里竟然溪水潺潺,水很清,也很凉,有的人竟然还把它们当成了山泉水,用来解渴。

终于走到了最后一段石阶,说实话有些陡,我试着从这儿望下去,还真有点眩晕。

最后,我们来到了山顶,此时再看山下以及整座城市,真的是大饱眼福。山顶的景色很美,而终于爬上山顶的这种快乐无法用文字来形容。

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就采取了从下到上的顺序来写景,简单道出了爬山的基本过程以及爬上山顶的喜悦心情。

(四)从正面到侧面或从侧面到正面

顾名思义,就是先写正面再写侧面,或者先写侧面后写正面。正面描写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直接认识景物特点;而侧面描写比较含蓄,能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

例1:从正面到侧面

她,抖落了身上的雪,走进屋来,看上去五官棱角分明,一双眸子很奇特,眼睛很大,就像一汪清水。在她侧身换鞋时,只见她鼻梁挺直,眉目迷离。如此漂亮的女子,竟然还是一个那么仗义的人,此时此刻,我更感觉她的神秘了。

在这段文字中,描写了“她进屋后的场景”,主要对她的肖像进行了描写,正面写了她的“五官”、“眸子”和“眼睛”,侧面写了她的“鼻梁”和“眉目”。

例2:从侧面到正面

阳光明媚,鸟儿叽叽喳喳唱起了歌谣,凉风吹过,各种花香袭来。高大的梧桐树,笔直且高傲,只可惜,它的落叶早已飘落,将不舍之情全部寄托给了整条小路。我轻抚梧桐,满怀深情地注视着它,给它最好的安慰。

这段文字是将侧面、正面相结合,给读者带来遐思,同时也让景物更逼真、更生动,令读者印象深刻。

二、声色结合写景

声色结合写景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写景时将声音和颜色相结合,其实就是利用感官多角度地写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冬天就是这个样子,冰冷而傲骨,厚重的白雪在阳光里一点点消融,红色的梅花偷偷地探出了枝头,似乎一点儿都没感觉到寒意。雪地里不时响起‘突突的声响,据说那是野兔在潜藏的脚步,但愿它们已经躲过了猎手的追踪”。诚然,这段文字中有声音、有颜色,俨然织成了一幅绚丽的冬日雪景图。

三、虚实结合写景

“虚”与“實”这两个概念说的是抽象与具体,无形与有形,想象回忆与现实。比如,“山谷回音,传来鸟的鸣叫,鼻尖早已萦绕起甜甜的芳香,嘴里感觉也像吃到了蜜一样,我就这样闭着眼睛,沉醉在这迷人的风景里”,就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来凸显山谷的美景令人沉醉。

还比如写《万里长城》,其中有这样一个段落:“登上这古老的万里长城,它可是祖国的骄傲,更是祖国的主要标注。脚踏着一块块千万斤重的青砖,呼吸着长城上的空气,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很多画面:多少年里,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又有多少劳动人民肩扛手抬那千万斤的条石,其中又有多少人倒下去,然后又站起来……而这不正是中国精神吗?!”很显然,这段文字有虚有实,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发出慨叹的同时,也将万里长城所被寄予的中国精神体现出来。

四、动静结合写景

在写初中作文时,同时结合动与静,往往能塑造出一种文学意境,不仅使景物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让读者印象深刻。比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中的一段文字:“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其中,动是“走着的人”,静是“草屋”,通过这种动静结合体现出春的美好。

还比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其中,“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色”等是静,而“泛”和“迸溅”属动,恰当的动静结合让紫藤萝花瓣的形象立马生动起来,既美丽又可爱,非常吸引读者。

写景时,要想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首先离不开我们平时的细心观察和体会,也需要我们养成善于区分景物在不同地域、时段里的形态变化等习惯。当然,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如何更好地展现出景物的美丽,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变换不同的角度描写,重在凸出景物的动态,使其鲜活起来,才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猜你喜欢

多角度写景草坪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写景的妙招
草坪理发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大草坪
我们都爱大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