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策略

2023-05-29张姝华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陌生化

张姝华

新课标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此,笔者着力从“思辨性阅读”层面探究如何通过问题设计来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一、在矛盾处设计引发思辨的问题

在教材文本中,作者在表达上以对立面呈现时,读者看上去就出现了矛盾。教师抓住这样的矛盾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借助阅读梳理、比较推断、质疑分析,找出矛盾产生的原因或者揭开矛盾中隐藏的秘密,对矛盾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行思辨,促进思维发展,将教学引向深入。

如教学《猫》,老舍先生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猫的特点时,写出了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叙述中总有那样“是似”与“而非”的感觉,典型的句式“说……吧,的确……;可是……可是……”呈现出一种反复性的矛盾样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语言表达上的矛盾之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例,教师设计问题:“用‘老实、贪玩、尽职来评价一个人肯定是矛盾的,但对于作者笔下的大猫来说,是不是矛盾的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后,发现大猫确实有让人捉摸不透、意想不到的古怪性格,老舍先生为了准确表达这种古怪性格,采用了拉家常的方式,通过两个“可是”加上多个语气词“吧”“啊”“呢”,表达了对大猫的关切与喜爱之情。由此可见,教师在矛盾处设计问题,能够有效引发“思辨性阅读”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二、寻陌生处设计诱发思辨的问题

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能够突破一般的表现手法,打破思维惯性,使表达对象变得新鲜、奇异和陌生,激起学生阅读与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在阅读中抓住陌生化表达,通过质疑诱发学生思辨,推进学生深入理解陌生化的内容,促进思辨性阅读的开展。

如教学《乡下人家》,课文中在描写乡下人家吃晚饭的表达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其中的“天高地阔”一词通常是说空间、场所比较大的情形,在句子中是直接形容“吃饭”,显然具有陌生化表达的意味。教师抓住这一陌生化表达设计问题:“你们形容吃饭一般用什么样的词语?‘天高地阔用来形容吃饭,合不合适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细读课文中的相关描写,再重点采用换词比较、分析想象等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得出结论:一般形容吃饭的词语如“津津有味”“狼吞虎咽”等指向的是吃饭这一行为的动作本身;用“天高地阔”来形容吃饭,指向的是吃饭的环境与氛围:夏天的傍晚,以天地为餐厅空间和视野都是十分开阔的,面向的是大自然,天边的晚霞与微风,都是吃饭的好佐料,再平常的饭菜也能让人吃出不一样的感觉,加上一家人与左邻右舍边吃边闲聊,天南地北,自由自在又轻松愉悦……一个“天高地阔”让乡下人家的夏日里的晚餐变得诗意盎然又情趣十足,学生读这样的表达,有置身其中、思绪飞扬的感觉。

三、抓反常处设计触发思辨的问题

与一般正常情况不同的可视为反常,也就是违反常理有悖于常情的事。但事出反常必然是有原因的,这就为享受在阅读中探究反常留下了一条思维路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反常之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是李星华以女儿的身份回忆1927年父亲李大钊被害的过程。在年幼的李星华眼里看来,李大钊被捕前的活动,有不少反常之处。教师抓住这些反常的表达设计问题:“李大钊被捕前在做哪些事?‘我为什么觉得父亲的行为很反常?从这些反常行为中,你能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属于革命文化类主题,学生受阅历水平所限,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需要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内容:李大钊是中共北方区委的主要领导人,他在北京领导组织工人运动遭到通缉,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可见那个时候的李大钊随时有被反动派抓捕的危险。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李大钊在做什么呢?年幼的李星华看到的情形是:他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又出去了;他在家里时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烧掉;对“我”的不解不再像过去那样耐心地讲解而是“含糊地回答”。这些反常的背后说明李大钊已经充分认识到敌人迟早要对他下毒手,所以他一方面争分夺秒地为党工作,把敌人的大屠杀带给革命的损失力求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他时刻防备着敌人的突袭,抓紧把涉及党的机密的东西都烧掉;同时尽力保护未成年的子女,不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原因,避免他们经受不住敌人的酷刑而泄露消息。通过对李大钊反常行为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坚定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作为父亲,李大钊对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关爱、多么体贴、多么慈祥。教师抓反常处设计触发思辨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

四、选批判点设计激发思辨的问题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体现的就是不迷信权威而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发现。具体到阅读教学来说,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针对一些问题用一种反思与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书戴嵩画牛》,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写的一篇短小的文言文故事,苏轼在文中借牧童指出书画名家戴嵩在《斗牛图》中画错尾巴一事,提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艺术创作主张。看上去这是一篇有理有据的好文章,很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但苏轼用来支撑自己艺术创作主张的材料本身有疏漏,这样就导致材料不能有效证明观点的情形,也就是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批判点设计系列问题:“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错误是什么?根据是什么?他的这一根据是怎么得来的?试着搜集资料看看有没有另外的可能呢?”學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明确:牧童指出牛斗角时应是“尾搐入两股间”而不是“掉尾而斗”,其根据自然是他在放牛时经常看到牛斗角的情形,也就是他平时积累的经验;但牧童只是就自己看到的牛斗角的情形认定的,这样的经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也值得怀疑。教师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发现不同的牛斗角时,牛的尾巴有“搐入”的,也有“掉尾”的。学生可以据此提出自己主张。

总之,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诸多探究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开展思辨阅读,切实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陌生化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