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路径探究

2023-05-27赵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师应素养

赵荣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将以更贴近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系统带动学生建立灵活的学习模式,优化其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模块,也需要及时针对整体结构做出系统化调整和优化,以更适合当前教育模式的方式带动学生建立灵活且高质量的语文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应深入分析新高考模式下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需求变动情况,依然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从内部寻求课程的改革路径,以此推动课程实现由内而外的全面优化,真正为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高效的平台。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语文 改革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8.042

新高考改革是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体系中进一步落实的重要节点。新高考模式下,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开展学科学习活动,这为个体的学科素养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教育体系,能够更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生以更高的素质投身于未来的社会建设之中。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在新高考结构中的地位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前灵活性更强的教育系统中,配合新的学习模式,教师也需要推动语文课程的整体改革,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平台。为此,教师需要通过教研与实践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需求,真正以学生为核心寻求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径,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以此切实提高语文课程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实效性。

一、以宏观视野推动课程观改革

1.结合学科素养重新定位课程功能

新高考改革推动了当前高中教育体系的整体结构优化,通过结构调整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了素质教育理念,这决定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目标将出现明显变革。在这一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首先从宏观视野审视语文课程的整体教育格局,推动自身课程观实现改革,以符合教育系统的目标导向为课程开展提供理论前提。基于素質教育理念构建的新高考教育系统,其结构中首要突出的教育目标正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观点——学科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观改革的过程中,应进一步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具体标准,对课程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此明确当前课程的首要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当前高中语文学科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环节中,教师应以这四项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为内涵,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这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环节中能够以全新的视野制定课程计划,以明确的核心素养导向构建当前的课程框架。

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应摆脱固有的课程结构设计方式,不再以学生对诗词的机械化理解为主,而是能够真正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目标的规划。如在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标准的导向作用下,教师在课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形式进行巩固性了解之外,还应带领学生对李白诗作特有的豪放飘逸的写作特点,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入理解,切实带动学生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与美感,实现文化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在新高考背景下建立全新的核心素养导向,能够更深入地推动核心素养的概念渗透到语文课程之中,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迎合学生发展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凸显,这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的设计环节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进行优化,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而在这一要求的导向作用下,教师应从更宏观的教育环境角度出发,对学生当前学习活动中实际的发展需求与学习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切实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课程学习环境和平台。

如在“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真正应对当前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以优化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的多元功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一篇文章以人物通讯的形式带领学生全面了解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精神,通过叙事展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伟愿景。在新高考教学环节中,教师基于“五育并举”的宏观视野,立足当前的教育背景,不仅应当对课程的基础教育内容进行开发,还应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将更多的侧重点放置在本课的德育价值的开发上。这能够在课程中向高中班级学生强调树立宏伟理想这一思想,真正利用文章的叙事结构以及课程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得以通过课程平台建立对袁隆平老先生的感性认知,从而在感悟其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的同时,能够激励学生真正从内心生成远大的理想与信念,驱动学生参与到未来的奋斗与社会建设中,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当前社会所需的全面型人才。

二、以内容为基实现教学观改革

1.深入研究任务群教学设计模式

新高考系统下的教育活动将跟随教育体系的改革而呈现出更加灵活的趋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机械化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教学方法的变革改变学生的学习节奏,使其始终以良好的学习思维与学习能力参与到新高考模式之中。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也应切实以语文教学内容为基础,推动教学观的改革,使其具体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教师应首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了解任务群教学的设计模式,强化教学的系统性,以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提升。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中的内容教学结束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建立更深入的学习体验,从单元内容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灵感,教师则应结合单元主题构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活动。

本单元中的《劝学》《反对党八股(节选)》《拿来主义》等重点文章无不在突出学习这一主题,而根据单元所强调的学习这一永恒的话题,教师则可以设置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不同方面的自主任务活动,引导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关的学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始终以单元中的阅读资源为基础,通过对不同文章中作者就学习这一主题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提炼与归纳,使学生对学习这一活动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并反作用于阅读活动,通过不同文章中的相关观点,对作者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表述内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任务群模式真正为新高考模式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供更综合与自主的学习渠道,使其基于所学内容对单元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不仅能够切实优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将从任务群的思考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个人的思维能力,最终切实实现学习素养的提升。

2.探究群文阅读议题整合方法

新高考改革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这不仅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之中,更是直接表现在高考等一系列水平测试阶段之中,要求学生能够以不限于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完成各项学习目标,真正参与到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这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语文课程教育环节之中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中提供的阅读资源,还应做好群文阅读议题整合方法的研究工作,切实在课程中带动学生延伸知识体系,切实在新高考模式下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例如,在《雷雨(节选)》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基于课程内容构建纵深群文阅读议题,从《雷雨》的整体阅读框架下进行延伸,选出能够进一步凸显剧中周朴园这一主要角色性格特点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拓展阅读。这一资源的引入能够切实对教材内的资源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更立体的了解,不仅能够通过集群式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将有效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带动学生实现认知基础与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3.推动微写作活动融入阅读框架

写作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建立融合教育观念,使学生能够以同样具有较强灵活性的方式获得写作的体验,由此实现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优化。为此,教师应尝试在语文课程中构建微写作教学,使写作活动巧妙融入阅读框架之中。通过合理的引导方式,切实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刻画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教师正可以利用阅读资源中写作方面的优势,在課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描写方法进行微写作活动。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在课程中自主选择想要描写的人物,如任课教师、同班同学或是家庭中的亲戚等,真正以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结合阅读过程中了解的写作要素,完成写作活动。这能够带动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迁移应用,使其在融合框架下形成更灵活的写作与阅读体验,实现写作效率的提升。

三、以协调方式促进学习观改革

1.在多元课程结构下强化学习能力

新高考之所以新,就是学生要面临多种选择。新高考打破了文理分科,学生由“一分为二”的模式转变为了“一分为N”。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之下,高中语文课程要想做好有效的改革,就必须立足于这一新的背景,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也能够在多个学科的知识点融合当中实现跨学科思维和融合意识。但是,知识的复杂性也为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新高考这一大背景下,教师需要用更新教育理念来符合语文课堂教学中多个知识点之间的结合,以及多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跨学科意识,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内容,自主构建更具联系性的知识体系。唯有以多个学科协调以及知识点融合的方式,才能够推动教师自身教育观和学生学习观的改革。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内容,挖掘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点。以教材当中常出现的古诗词为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地形地貌,并根据地理课所学知识,结合四川盆地的地势加深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印象。将地理学习融入语文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联想到地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的意识。

其次,语文教师需要延伸教学范围,从横向的教育引导出发,实现跨学科教学。以《离骚》为例,这首诗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描述了作者自身的身世、遭遇,也反映了作者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情感。但是,仅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是难以让学生品味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寻找与这首诗相关的音乐旋律,并将其作为诵读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添一缕清风,让学生在“乐学”中品味古诗,并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最后,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努力挖掘语文课程与其他科目的融合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丰富自身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跨学科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改革,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

2.在自主选择模式下培养主体意识

新高考模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构建的全新的教育系统,在这一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出现显著变化,需要学生始终根据主观需求进行学科之间的自主选择,真正选择自己感兴趣、喜爱的学科,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打破传统教学中文理分类对学生的限制,使学生有机会实现自身的素养提升。作为新高考模式中相对稳定的基础学科,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思考学科自主选择模式下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带动学生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中。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学习体验,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首先布置自主预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诗词展开自主预习,基于学习经验制定相对合理的预习计划。这能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观念得到提升,真正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以此为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还应切实引导学生做好课堂中所犯错误的积累、整合与利用,由此带动学生建立反思的习惯,更好地参与到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环节之中。教师基于语文课程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体系,应注重选择基础性较强的自主学习实践方向,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所建立的自主学习观,真正适用于不同学科,切实推动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学习素养的提升。

新高考改革对于学生而言既是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是需要面对的挑战,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寻求课程的改革路径,使课程符合新高考模式的教育节奏,也是为了通过教学平台的搭建带动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学习节奏,使其真正融入更为灵活的新高考模式中,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佘昌献、岳蕾《新高考制度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中学语文》2019年第12期。

[2] 高耸《新高考制度引导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文教资料》2015年第8期。

[3] 陆煜萍《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语文天地》2020年第7期。

[4] 闫珂《论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教师博览》2020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师应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