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2023-05-25夏凤丹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深度学习教学内容

夏凤丹

摘要: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呢?关注单元语文要素,选择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关注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设计有“深”度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心向的激发,构建有“深”度的课堂评价机制。

关键词:深度学习 语文要素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对一篇文章,“浅层学习”的学生把文章看作零散的信息单元,猜测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努力记住相关信息;“深度学习”的学生把文章视为包含意义结构的东西,因此会搜寻文章主要关注的问题,思考文章的含义以及对自己的意义。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呢?

一、关注单元语文要素,选择有“深”度的教学内容

有“深”度的教学内容是体现语文学科核心价值的内容,是能促進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容,是能帮助学生形成包括语文思维、习惯、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语文素养的学习内容。作为一线老师,面对一篇课文,该如何取舍、展开教学呢?

首先,紧扣语文要素取舍教学内容。单元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将学生该形成的语文能力、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该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系统化,并合理地安排在不同年段、不同年级的单元教学中,逐层递进,螺旋式上升。一线老师只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就能把握住核心教学内容。

比如,四上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麻雀》,是俄国短篇小说家屠格涅夫笔下的一篇经典。以前的教法都是注重此篇的人文价值,教学重点放在体会老麻雀的母爱上。但统编教材四上把它放在习作单元,那么它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就要发生改变了,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写法指导上,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指向写作。这样,作者如何写清楚“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就成了主要教学内容。

再如,五上《太阳》这篇科普说明文,放在五上的习作单元,就承载了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任务。有的老师教学时,花很多时间带学生学习“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内容,共实是不恰当的。这部分内容不难读懂,只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提取信息的方法,很快就能找到太阳与我们有哪些密切的关系,根本不需要花很多时间逐段学习。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运用说明方法说明太阳又大又远又热,才是我们重点要抓住的教学内容: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太阳又大又远又热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样读懂内容也是很容易的,关键是读出方法,然后运用方法。这里需要教师设计大量的语用训练,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方法,为后面的习作——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而服务。

其次,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内容。知道了该选取哪些教学内容,接下来就是展开教学内容落实语文要素了。这个时候需要跳出单篇课文,站在整个单元,甚至整个学段的高度思考教学内容如何展开。

还是以《麻雀》为例。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剪裁,将篇章页的提示、交流平台的点拨、初试身手的小练笔与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让它们形成“组合拳”,为学生习得习作方法——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服务。通过教学,学生知道了作者就是借助把老麻雀与猎狗相遇时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写出“老麻雀的无畏”和“猎狗的攻击与退缩”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步,复习导入,明确学习任务。先复习写清楚一件事要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再抛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如何写清楚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步,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清楚“老麻雀的无畏”。通过品读和交流句子,再结合交流平台,和学习小伙伴一起归纳写法:作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就写清楚了“老麻雀的无畏”这一重要内容。通过阅读“猎狗的攻击与退缩”的相关内容,验证方法,巩固方法。

第三步,学习运用,初试身手。小组合作,运用学到的方法,讲清楚初试身手中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作业就是把讲的内容写下来——《跑步比赛》。

这样的教学过程,紧扣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经历了从精读课文中学方法,在初试身手中运用方法的学习过程。同时《跑步比赛》的课后作业,也让老师获得反馈,知道学生在把重要内容写清楚这一块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在本单元后面的教学中有的放矢。从交上来的作业看,我班学生把跑步比赛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写得都很好,但跑步的动作描写很少或没有,这是他们把重要内容写清楚方面存在的弱项。所以之后在《爬天都峰》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突出了怎么爬的动作描写的教学,还针对初试身手中的第二道练习“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动作的词语”,进行了两次小练笔的强化训练,专项指导学生怎么描写人物动作。

二、关注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设计有“深”度的学习方式

真正的深度学习,学习主体必须发生有意义的建构。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明确的联系,并将新知识整合进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进行精心设计。

首先,加强自读感悟。学生能读出来的,教师一定不要讲,要在课堂上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读书、感悟、思考。对语文学科来说,读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积累语言、形成语文学科思维、发展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

以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教学为例。这一段是描写春天的小兴安岭是如何美丽又富有生机的,可以设计这样几步自读感悟:

一读,默读课文,提取信息,知道作者抓住春天小兴安岭上的树木、溪水、小鹿等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反映春天冰雪消融、万物自由生长的勃勃生机。这一读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段、迅速提取信息的阅读能力。

二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画面,读出体会,感受春天的小兴安岭冰雪消融、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其间,渗透关键字词的品味赏读,如“抽”字写出树木的生机,“淙淙”写出小溪的欢快,“有的……有的……”句式写出小鹿的悠闲快活。此处的品味赏读,很多老师会认为学生读不出来,然后就以讲代读了,以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自读感悟的过程。当学生读不出理解和体会时,教师怎么办?一是相信学生,给足时间让他们读,相信只要认真读,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的。二是思考学生读不出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缺乏生活经验还是不敢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若是前者,就要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补足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比如播放春天树木抽枝条发芽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树木快速生长的勃勃生机非“抽”字不可表达;若是后者,那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体会想法,不能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读书体验。这一读培养的是学生理解感悟的阅读能力。

三读,读出情感。学生对文字作了一番体会玩味之后,要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出来。这一读既是表达理解感悟,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通过三种形式、三个层次的自读感悟,学生就有了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好在哪、怎么寫的阅读认知,同时也培养了读懂、感悟、积累等阅读能力,为课后练习2“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的读说训练打下了基础。

其次,适时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适时有成效的合作能调动组员全体参与,集小组智慧解决富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就是明确什么时候该小组合作、怎样有成效,要求每次合作的任务必须清晰具体,这些都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

需要交流分享时:一般在自读感悟之后,全班交流汇报之前,笔者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任务就是交流倾听。此处的合作,一是分享读书收获,满足每个学生参与读书分享交流的需要;二是检查自读效果,保证自读不流于形式,同时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自读。交流倾听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求小组综合组员的智慧,形成更好的答案,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功能。

解决复杂问题时:在课堂上遇到复杂问题、需要集小组力量智慧才能解决时,需安排小组合作。比如梳理信息填写表格。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有人负责读书,其他组员倾听,然后大家商议提取什么信息,善于书写的负责记录。也有特别差的学生暂时什么也做不了,这也没关系,只要在这个学习场里,学习的能力慢慢就会提升。

最后,有序地推进学习步骤。无论是自读感悟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抑或是倾听教师讲授,这些学习方式都需要和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教学步骤的推进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学生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的内在规律。下面以二上《雾在哪里》的三、四自然段教学步骤的推进为例进行分析。

步骤1,提问: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学习方式:自读思考)

步骤2,交流汇报,教师梳理出示:

雾说要把什么藏起来。

于是,他把什么藏了起来。

藏起之后景色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基于二年级学生整体把握和概括的能力都很有限,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本段的构段方式,为第4自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3,请三位同学朗读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朗读积累语言,同时通过三人合作朗读的方式进一步感知本段的构段方式。这些都为后面的迁移运用做好铺垫)

步骤4,出示图片:没雾的大海和有雾的大海。

(设计意图:这是把文字变成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没雾到起雾的前后变化,既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段,又为下面的填空积累句式服务)

相机出示句子,填空读:无论是_____、_____,还是_____,都_____。

步骤5,再请三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和上一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经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第四自然段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了,他们很快就能找到两段相同的构段方式。掌握了这种构段方式,后面的迁移运用“说说雾还来到哪里,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的推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机地整合,各环节之间有内在的逻辑,每一个步骤的学习都为后面的意义建构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心向的激发,构建有“深”度的课堂评价机制

深度学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机械学习,而是主动建构的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自身必须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把学习当作一件富有吸引力的、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呢?这需要构建有“深”度的课堂评价机制。

首先,评价要有激励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评价的激励性很容易显现出来,一朵小红花、一句夸奖就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们会发现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难被调动起来。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评价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需求。那种不真实的、作秀的、充满虚情假意的评价,一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任何物质的激励都有局限性,只有真正触及孩子个人价值的评价才具有永恒的激励性。

其次,评价要呈现立体性。一是评价内容要关注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成效等;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交互使用;三是评价方式多样性,口头点评、实物奖励、量化评分、评选优秀等方式灵活使用。

最后,评价要有持续性。课堂评价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方案,不能随意和零散,前后的评价要有持续性。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学习目标的落实,直至学习目标的达成,要一以贯之。在这个过程里,评价起到了激发、督促、指导、反馈、调控等激励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着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热情,体会分享、创造、收获的喜悦。

总之,深度学习一定是学生的深度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发展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田慧生,刘月霞.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深度学习教学内容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