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采血不良反应研究

2023-05-22熊愉梅左露露黄雅楠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延时血肿

熊愉梅 左露露 黄雅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门诊部健康体检中心,厦门 361001

采血是借助无菌针头、真空管,将人体血管内的血液抽出体外,为血液检查提供标本。血液标本采集可分为静脉采血、动脉采血与毛细血管采血,其中静脉采血是最常见的采血方式。静脉采血可引起晕针/晕血、局部血肿/渗血、过敏反应、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负面体验,严重不良反应可威胁生命安全,因此,需重视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1]。慢性疾病人群通常年龄较大,年龄与血管硬化有正相关性,血管硬化将增加静脉穿刺后血肿/渗血风险[2];此外,慢性疾病常伴内分泌微循环失衡,静脉采血后易引起血压失稳、心率波动,导致晕针[3]。目前,鲜有文献关注慢性疾病静脉采血后的不良反应,了解慢性疾病静脉采血后的不良反应状况及危险因素,可为早期预警该类人群采血不良反应提供帮助,继而提升慢性疾病患者采血安全性。为此,本研究调查了慢性疾病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分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类型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男女不限;(2)至少伴1种慢性疾病;(3)静脉采血体检者;(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认知功能障碍,无法评价不良反应者;(2)伴严重精神疾病者;(3)相关信息缺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健康体检科接收的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3 246例作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0-0017)。

2.方法

2.1.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分类 根据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分为即时反应与延时反应,即时反应指采血15 min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含采血中不良反应;延时反应是指≥15 min后出现的不良反应[4]。不良反应种类包含神经系统(晕针、晕血、恶心呕吐)、穿刺处皮肤系统(穿刺部位水肿、穿刺部位血肿/渗血、静脉血栓)、皮肤过敏反应(红斑、水泡、水肿、脱皮、瘙痒)、胃肠道系统(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及疼痛(中重度疼痛>2 h)。不良反应程度包含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症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自行缓解;中度:伴心悸、胸闷、血压下降,需对症处理;重度:惊厥、大小便失禁、休克等需急救处理。静脉采血结束后指导患者在休息区休息15 min,采血中及采血结束15 min内出现的不良反应纳入即时反应,记录不良反应种类与严重程度;采血15 min后的不良反应记录为延时反应。延时反应由健康体检科工作人员采血3 d内电话随访或由患者关注健康体检科公众号,在线填写问卷调查表,记录延时反应时间、种类、程度等信息。

2.2.相关资料收集 静脉采血体检前,均经电子健康档案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慢性疾病情况(慢性疾病种类与病程),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患者教育经历、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静脉采血记录患者采血量、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等信息。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慢性疾病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共3 246例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完成调查研究,其中男1 749例、女1 497例,年龄43~94(69.76±14.46)岁。共72例慢性疾病患者发生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包含晕针/晕血26例(36.11%)、穿刺部位水肿14例(19.44%)、局部血肿/渗血 12例(16.67%)、穿刺部位瘙痒8例(11.11%)、食欲下降5例(6.94%)、消化不良4例(5.56%)、穿刺部位中重度疼痛 3例(4.17%)。

2.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采血不良反应时间

72例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中,即时反应46例(63.89%),延时反应26例(36.11%)。不良反应发生在采血即刻、0~5 min、>5~10 min、>10~15 min、>15~20 min、>20~25 min、>25~30 min、>30 min~1 h、>1~2 h、>2~4 h、>4~8 h、>8~16 h、>16~32 h、>32~64 h、>64~128 h分别为10例(13.89%)、12例(16.67%)、14例(19.44%)、10例(13.89%)、3例(4.17%)、3例(4.17%)、3例(4.17%)、3例(4.17%)、2例(2.78%)、3例(4.17%)、3例(4.17%)、2例(2.78%)、2例(2.78%)、1例(1.39%)、1例(1.39%)。

3.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采血不良反应程度(表1)

表1 慢性疾病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程度[例(%)]

72例采血不良反应的慢性疾病患者中,轻度不良反应57例(79.17%),中度不良反应14例(19.44%),重度不良反应1例(1.39%),两组不良反应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90,P=0.373)。

4.慢性疾病采血不良反应相关资料比较(表2)

慢性疾病采血不良反应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BMI、高血压、脑血管病、房颤、慢性疾病病程、采血量、穿刺次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5.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3)

表3 3 246例慢性疾病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表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高血压、脑血管病、房颤、采血量、穿刺次数是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均P<0.05)。由于年龄与病程存在线性相关(r2=0.462,P<0.001),且年龄和不良反应风险的关联程度更高,因而将病程不作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协变量。将结局变量作为因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作为协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选择逐步向前法,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脑血管病、穿刺次数是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赋值方法:因变量(0=未发生不良反应,1=发生不良反应);协变量:性别(1=男,2=女);高血压(0=无,1=有);脑血管病(0=无,1=有);房颤(0=无,1=有);采血量(0=≤3 ml,1=>3~6 ml,2=>6~9 ml,3=≥9 ml);穿刺次数(0=1次,1=>1次)。

表2 两组慢性疾病患者静脉采血相关资料比较

讨 论

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包含晕针/晕血、局部血肿/渗血、皮肤过敏反应、静脉血栓等,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炎、休克等不良反应[5-6]。许少英等[7]报道13 696例献血人群中,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1%。符有芬等[8]调查了680例小学生静脉采血体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41%(98/680)。Kamel等[9]调查了793 293例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2%(3 300/793 293)。本研究发现3 246例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发生不良反应72例,发生率2.22%,高于Kamel等[9]报道,原因主要和本组患者均为慢性疾病人群有关。慢性疾病人群由于年龄较高,血管壁胶原纤维与黏多糖上升,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硬化变厚,舒张性下降,静脉穿刺后易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紧张,心输出量下降,导致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此外,慢性疾病人群由于生化代谢指标异常,如脂质沉积于血管导致血管腔狭窄、供血减少,易引起血管管腔狭窄、增厚、脆性增加,静脉采血易损伤血管,导致穿刺部位水肿、局部血肿/渗血、皮肤瘙痒等;最后,慢性疾病人群由于内分泌代谢失衡,心肺功能下降,静脉针刺采血可引起明显疼痛及体力下降感。

本组72例慢性疾病静脉采血出现不良反应体检者,不良反应种类以晕针/晕血、穿刺部位水肿、局部血肿/渗血为主,占72.2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方面,即时反应占63.89%,延时反应占36.11%,这提示慢性疾病人群静脉采血不良反应以即时反应为主,延时反应占比较少,与既往报道的静脉采血或献血后不良反应出现时间较为吻合[10-11]。慢性疾病人群静脉采血后不良反应程度方面,轻度、中度、重度不良反应占比分别为79.17%、19.44%、1.39%,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与既往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微的结论较为一致[12]。

Deacon 和 Abramowitz[13]研究认为 BMI越高,皮下脂肪越厚,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反复穿刺易引起血管壁损伤,导致穿刺部位水肿、局部血肿/渗血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不支持BMI导致慢性疾病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增加的结论,原因可能和本组样本量较小及不同国家慢病患者BMI差异较大有关。本研究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18,95%CI1.011~1.025)、性别(OR=1.476,95%CI1.145~1.903)、脑血管病(OR=1.306,95%CI1.141~1.495)、穿刺次数(OR=1.249,95%CI1.184~1.317)是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子(均P<0.05)。其与慢病人群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关联可能如下:(1)年龄。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下降明显,疼痛耐受阈值降低,静脉针刺采血后容易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晕针;此外,血管及皮肤弹性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静脉采血易引起穿刺皮肤水肿、血肿/渗血、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2)性别。Locks等[14]研究发现,女性静脉抽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男性,Kamel等[9]报道显示,女性静脉抽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5%,男性为0.20%,女性静脉抽血后不良反应高于男性(95%CI2.21~3.96,P<0.001)。Orru'等[15]研究认为,女性的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RAAS)系统容易受到雌激素分泌的抑制,而男性的睾丸激素将增加RAAS系统活性,RAAS系统的激活被认为可降低迷走神经系统活性,对针刺或疼痛的耐受性增加;此外,研究认为女性的表皮神经纤维密度高于男性,对疼痛的应激反应更强烈,男性对疼痛的应对策略更多,对疼痛耐受阈值更好,这或许是女性针刺抽血后不良反应更高的原因[16-19]。(3)脑血管病。脑血管病以脑小血管闭塞或狭窄为主要病理表现,脑小血管闭塞或狭窄可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灌注量下降,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20];静脉针刺采血带来疼痛刺激,可导致脑血流量进一步下降,导致晕针。(4)穿刺次数。反复静脉穿刺被定性研究作为引起针刺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21]。反复穿刺既带来了生理上的疼痛,又可产生严重的心理不适,诱发应激反应,造成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此外,反复穿刺可直接增加局部皮肤刺激,导致水肿、血肿等不良反应。

总之,本组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以晕针、穿刺部位水肿、穿刺部位血肿为主,即时反应占63.89%,轻度不良反应占79.17%;高龄、女性、脑血管病及穿刺次数是慢性疾病静脉采血体检者采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之前有报道认为采血前睡眠状况、心理状况[22]是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子,本研究缺失了该评价内容,其对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无法估计。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延时血肿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桑塔纳车发动机延时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