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遗“卡斯达温”舞蹈语汇的运用
——以黑水县扎窝乡为例

2023-05-18岳芸竹何洋托美次仁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汇卡斯脚掌

岳芸竹 何洋托美次仁 马 序

(成都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时代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的珍宝。自200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便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逐步加强重视,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面融入到了国家治理系统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进程中。[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2021年、2022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具体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冯骥才先生也曾说:“非遗理论需要下大力气来研究与建设。”高度的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性,阐明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和保护的意义。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县,传承着一项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它是黑水人民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因舞者穿“甲衣”歌舞也被称为“铠甲舞”。该舞蹈始于唐蕃大战时期,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是古黑水人民传统民俗种的重要仪式活动。[2]以“卡斯达温”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研究论文、会议论文共计16篇,相关书籍两本(《四川黑水河流域民间歌舞——卡斯达温》200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2013),多以文化内涵、传承发展的研究居多,而对于该非遗舞蹈的舞蹈语汇的关注较少。因此,本文通过非遗保护的研究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对“卡斯达温”三大流传区域的扎窝乡朱坝村进行调研,结合对传承人的采访并记录口述,以期厘清该非遗舞蹈语汇动作的历史来源、运用方法、保护现状,为保护濒临失传的中华优秀非遗项目,贡献力所能及的些许力量。

一、“卡斯达温”的历史起源与传承

卡斯达温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它的起源和传承一直是研究的中心。而想要探究其起源与传承,必然从三方面入手:历史起源、流传区域、历史传承。

(一)“卡斯达温”的历史起源

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藏语指城堡、城墙、工事等,带有防备的意思;“斯达”斧子(“卡斯达”意为刀刺不进、斧砍不竭之物,汉译为铠甲);温(准确的读音是“滚”或贡)穿着的意思,汉语俗称“铠甲舞”。[3]有关“卡斯达温”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为黑水人民所接受的是《黑水文史选辑之一》中所记载的“卡斯达温”源于唐蕃大战时期的军队傩舞。[4]

“卡斯达温”的演出起初是一种为出征或御敌时举行的一种仪式活动,在唐蕃和亲后,留守在阿坝各地的藏兵渐渐地与阿坝当地的土著人生活在一起,而这种表演的“傩舞”便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习俗,民间称之为“铠甲舞”。[5]

(二)“卡斯达温”的流传区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的黑水县的扎窝乡、红岩乡和维古乡,其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略有不同。[6]虽然有许多现存资料显示卡斯达温的流传区域为上述三大流传区域,但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却得到了一些与其不同的答案。在采访黑水县扎窝乡朱坝村“卡斯达温”的传承人罗十尕垭时,问及有关与流传区域的问题时,传承人强调到,在黑水县俄恩村的人已经完全不知道“卡斯达温”的存在,不会跳、更不会唱,已不再继续传承,更无传承人,而另一流传区域的维古乡,他们所一直表演的也并不是传统的“卡斯达温”。由此可见,虽然该舞蹈已立项为国家级非遗,但可以确定的是“卡斯达温”的流传区域正在不断锐减,如果再不引起重视进行保护,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将会濒临失传。

二、“卡斯达温”舞蹈语汇的运用

“卡斯达温”舞蹈独具魅力,作为原生态的舞蹈艺术,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而研究“卡斯达温”必然需要了解其舞蹈语汇的运用,以黑水县扎窝乡为例,须探究了解:舞蹈队列语汇、舞蹈肢体动作语汇。

(一)舞蹈队列语汇在仪式中的运用

三大流传区域之一扎窝乡的朱坝村,海拔约3000米,被当地人称为“珠瓦”,意为“住在高山上的勇猛之人”。[7]目前,根据传承人的口述了解到:扎窝乡朱坝村传统的“卡斯达温”表演便是在当地最隆重的节日“组山会”进行,表演者一般为十八周岁以上的男女。

仪式正式开始前,参与仪式的男子们每人手持一把武器(种类各不相同)整齐的排列站好,随后在领头人念完祷词后开始分咂酒(一种青稞酒),喝了这种经过祈福的酒可以分享好运,保佑出征顺利、平安。接下来是鸣鞭炮(以前没有禁枪的时候是鸣枪)。所有前序准备完成,“卡斯达温”才正式开始。

1.大圈

首先上山前表演者们会在山下排列成一竖排,唱起《拉萨夷迷》并随歌而舞;而上山后,将会唱《哈拉》整个表演队伍将会保持一竖排的队形,沿着山路一直向上攀登;到达山腰处,继续保持一竖排的队列,表演《嘛子》,表演结束后,随即下山。此时意味着第一圈(大圈)表演完成。

2.小圈

第二次上山时,首先会派出两名“放哨人”呈一横排,在山脚处表演《夷嘛喇》,随后两名“放哨人”返回表演队伍,与其他人一起完成第二圈(小圈);第二次全部人上山时,依旧呈一竖排的队形,随后领头人离开队伍站在一个点位,边唱边舞;竖排队列中的第二人,带领队伍,围绕领头人,形成一个小圆载歌载舞;在完成绕圈后在领头人继续回到竖排排头,带领所有人呈一竖排向山顶走去,也意味着第二圈(小圈)正式结束。

3.横排

在领头人的带领下,表演者们呈一竖排爬上山顶,在到达山顶后迅速调整队形形成一个横排,举枪大吼;表演队伍呈一竖排下山,并在下山途中演唱《哈斯达拉》;在到达山下后所有人呈横排,排列站好,传承人进行演讲。演出者们开坛喝酒,边听边饮,便象征着整个“卡斯达温”结束了。

通过以上对仪式中队列的叙述,我们可知,在整个“组山会”的仪式流程中都蕴含着队列语汇。其队列语汇的使用方法极具特色,不仅将队列语汇融汇于仪式的每一步流程之中,还将其队列语汇与其仪式“规则”紧密结合,使其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忽视的“纪律”。(见图1)

图1

(二) 舞蹈肢体语汇在仪式中的运用

肢体动作语汇,是“卡斯达温”舞蹈语汇的核心,它运用于整个“卡斯达温”的仪式之中。肢体动作语汇通过韵律化、美化后运用于“卡斯达温”的舞蹈中组成了舞蹈中的完整段落,从而传递出舞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1.男子的肢体动作语汇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男子肢体动作语汇运用于舞蹈中,以上肢动作语汇为主,通过上肢动作对道具进行舞动,从而显现出各道具之间不同的特点。上肢动作语汇运用在舞蹈中,以所持道具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类。

(1)手持羚羊角时,上肢动作语汇在舞蹈中的运用方法(见图2)。

图2

舞者手持羚羊角时,用手握住羊角较粗的一端,将羚羊角,角尖平放至天与地的中间(既不触怒天也不触怒地)。运用在舞蹈中时,手持武器的男子们都要跟随第一个手持羚羊角的领头人进行动作变换。手持羚羊角的男子,左手五指并拢,大臂带动小臂呈斜下位,右手手持羊角,手心朝下,平方至胸前位。身体直立,脚下碎步,侧身,边舞边向山上走。在这个过程中要边唱边跳,随着歌曲节奏的变换,手上的动作也稍有变换。有时会双手并拢再打开,有时脚下的动作也会变换(碎步后,向下蹲起)。

(2)手持老虎旗帜时,上肢动作语汇在舞蹈中的运用方法(见图3)。

图3

男子左右手,各牵旗帜左右两边(将旗帜打开时坠有彩带的一边向下),老虎图案正面对向人群。运用在舞蹈中时,双手持物,手上的动作并不多,主要动作都在脚下,时而快速碎步,时而慢速碎步,时而跟随领头人做蹲起动作。

(3)手持木枪时,上肢动作语汇在舞蹈中的运用方法(见图4)。

图4

男子左手五指并拢,手臂伸直向斜下位,右臂背木枪,右手手掌压住木枪的背带。运用在舞蹈中时,脚下碎步,随后动作跟随领头人(手持羚羊角的男子)发生变化,领头人坐下蹲动作时,将枪从背后拿出,左手持枪,右手托枪,半蹲做射击动作。

(4)手持弓箭时,上肢动作语汇在舞蹈中的运用方法(见图5)。

男子首先左手五指并拢,手臂伸直向左,右臂背着弓箭,手掌压住弓箭的背带。运用在舞蹈中时:脚下碎步,随后动作发生变化,将弓箭从背后左手握住弓箭的三分之一处,右手握住弓箭的枪柄,枪口朝上脚下碎步行进,随后左手和右手将枪平放至胸口处,枪口朝前,腿半蹲呈射击姿势。

(5)手持藏刀时,上肢动作语汇在舞蹈中的运用方法(见图6)。

图6

男子将藏刀从刀鞘中抽出三分之一,用双手将藏刀持平,横向放置于手中。运用在舞蹈中时,随着一声吼叫将藏刀从刀鞘中全部抽出,左手拿刀鞘右手持藏刀。在随后的舞蹈中刀刃朝上右手快速转动,脚下依旧是碎步状,随着音乐的激烈进展,随之手持藏刀的右手会做出砍、刺等动作,尤其是刺的动作值得注意,在做穿刺的动作时右手持刀柄,持刀鞘的左手捏住刀的三分之一处,刀刃朝斜下方,随后右手将藏刀刀刃朝斜上方进行推动,最后将藏刀重新插入至刀鞘中留三分之一,右手单手持刀,将刀持平于胸口前向前推动。

男子的主要下肢动作语汇,运用于舞蹈中的主要有三种:

一是碎踏步肢体语汇的运用方法:男子将重心放至全脚掌,双脚并拢,随后左右脚,交替踏步,踏步时全脚掌着地,伴随着膝盖的屈伸,脚步快而轻,显示出“碎”的特点。

二是垫步肢体语汇的运用方法:男子在垫步前,身体放松,双脚并拢,重心向下,而后左脚全脚掌踩地,右脚前脚掌踩地,伴随着膝盖的屈伸,右脚前脚掌一拍踩地,一拍抬高离地,左脚在右脚“一踩一放”的动律下,随之进行相反的动律“一放一踩”,但与右脚不同的是左脚始终全脚掌踩地、离地(垫步的左右脚动作可交换进行)。

三是踏跳步肢体语汇的运用方法:在做踏跳步动作前男子需要将身体的重心放至全脚掌,然后使用右脚全脚掌踩地,左脚随之吸腿向上抬起,与此同时右脚向上跳;随后左脚向下踩地,换右脚吸腿向上抬,左脚向上跳(交替循环)。

2.女子的肢体动作语汇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女子的肢体动作语汇与男子的肢体动作语汇十分相似,也是以上肢动作语汇为主,下肢动作语汇较少。女子肢体动作语汇运用在舞蹈中,无道具修饰,所以上肢动作语汇与男子有些许不同。其上肢动作语汇运用于舞蹈中可分为4种。

(1)祈天:身体直立,重心向下,双手(或右手)大臂与肩齐平,小臂朝上,掌心朝内,手指尖对上,在换至右手时,左手自然下垂,放于左腿旁。配合下肢的移动,女子上肢在双手与右手之间不断交替变换。

(2)祈地:身体自然弯曲,双手向下,手心朝内,呈斜下位,在胯部扭动的同时,小臂带动大臂交叉摆手。

(3)团结:女子身体直立,双手呈斜下位,手心朝内,相互间手牵手,在下肢移动的过程中,手臂微微前后晃动。

(4)祝福:女子身体直立,双手自然状态放于身体两侧,手指尖朝下,在下肢移动的过程中,双手掌心朝内外交替变换。

女子的下肢动作语汇,与男子下肢动作语汇大致相同,运用于舞蹈中,同样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碎踏步肢体语汇的运用方法:女子将重心放至全脚掌,双脚并拢,随后左右脚,交替踏步,踏步时全脚掌着地,伴随着膝盖的屈伸,脚步快而轻,显示出“碎”的特点。

二是垫步肢体语汇的运用方法:女子在垫步前,身体放松,双脚并拢,重心向下,而后左脚全脚掌踩地,右脚前脚掌踩地,伴随着膝盖的屈伸,右脚前脚掌一拍踩地,一拍抬高离地,左脚在右脚“一踩一放”的动律下,随之进行相反的动律“一放一踩”,但与右脚不同的是左脚始终全脚掌踩地、离地(垫步的左右脚动作可交换进行)。

三是搓步肢体语汇的运用方法:女子身体直立,左脚(或右脚)全脚掌向前踏步,右脚(或左脚)随后紧跟踏步,重复两遍后,换另一只脚重复进行,同样两次为一组,循环往复。

三、结语

本文概述了黑水县嘉绒藏族“卡斯达温”的历史起源与传承、舞蹈语汇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并重点对于舞蹈队列语汇、舞蹈肢体语汇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其舞蹈语汇的分析,解析出了“卡斯达温”中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其巨大的价值中探索如何在保留“卡斯达温”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传承,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卡斯达温”,让“卡斯达温”得到更传承。“卡斯达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的舞蹈语汇,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非遗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环节,符合在新时期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向。

猜你喜欢

语汇卡斯脚掌
感恩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雪球上的红脚掌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大脚掌的小鸭子
新型健身、康复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