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建强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临床经验

2023-05-11李金菊潘信宏陈建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5004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济南700

江西中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神陈老师老年性

李金菊 潘信宏 陈建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济南 5004;.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济南 700)

失眠是一种以睡眠时间﹑深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其主要有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易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舒服﹑疲惫等症状,研究表明中国人患病率高达30%[1]。据统计,我国超过65 岁的老年人中,失眠症的发病率为20%~50%,且女性高于男性。失眠日久会对老年人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影响老年人的免疫力﹑导致神经衰弱﹑引发精神障碍,严重者将加重或者诱发心脑血管事件[2]。目前治疗老年性失眠多以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为主,但因其在服用过程中产生诸多副作用,且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性[3],导致老年性失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受到极大影响。中医药治疗该病,在改善老年性失眠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副作用较少,已成为治疗失眠的一种重要手段。陈建强系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工作30 余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失眠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现将其诊治老年性失眠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老年性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又称“不得卧”“目不瞑”。老年性失眠患者多为脾肾两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阴阳失交,且易虚中夹实。陈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老年性失眠患者中脾肾两虚兼有痰瘀互结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临床多运用健脾益肾﹑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性失眠。

1.1 脾肾两虚是老年性失眠的致病之本

《灵枢·天年》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年至50 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弱,其主要因素是肾藏先天精气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衰退,脏腑气血津液亏虚。随着年龄增长,脾虚﹑肾虚和脾肾俱虚证将出现增多趋势[4]。陈老师认为老年性失眠多因脾肾两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老年人素体脾胃运化不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孤独﹑寂寞,思念子女及亲人,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损伤脾气,或因老年人社会活动减少,久坐久卧,气机不畅,脾胃气机失和,影响体内水谷精微运化及输布。一则气血津液不足,营血虚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多梦﹑健忘。《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二则“胃不和,则卧不安”,脾失健运,胃受纳腐熟失常,痰食积滞,郁久化热,邪热上扰心神,无法入寐。三则营卫同源,皆来自于水谷精微,若脾脏机能受损,营卫化生不足,机体就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表现。

《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老机体由盛转衰,肾精衰少过半。在慢性病患病群体中,老年人占比最高[5]。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久病不愈以及长期滥用某种药品,长期饮酒耗损脏腑精气,肾精受损,久则心阴﹑心血不足,可见心悸﹑烦躁﹑少寐多梦。或者因肾脏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使心火独亢,故而心烦﹑多梦。《景岳全书·杂证谟》曰:“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部分老年人,由于缺乏运动,导致体内阳气失于振奋,加之老年人体内阳气不足,以致整个脏腑经络机能减退,脏腑阴阳失调,可见失眠﹑精神不振。

1.2 痰瘀是老年性失眠的病理因素

陈老师临床发现,虽然老年人在失眠病程的不同时期主要表现不同,但都存在痰湿﹑瘀血等病理因素。有研究表明,痰瘀互结证常见于以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6]。

痰浊是指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停积于某处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流溢身体各处。老年性失眠患者因慢性疾病的折磨以及对治疗效果的悲观,有相当多的患者容易发生焦虑及抑郁等情绪障碍[7]。长期的情志不畅,必然影响人体气机,气化不利,水液运行受到阻碍,痰饮凝结成浊,痰浊之气上逆,易蒙蔽清窍,致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少寐多梦。或痰湿郁久,气机不畅,气郁化热伤阴,心血不足而虚烦不得眠。

瘀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可导致多种病证,同样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难经·二十二难》有“血主濡之”之说,血液循行于脉道之中,对人体五脏六腑起到濡养和化神的作用。只有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才能濡养全身脏腑使精神充沛。然而大多数老年性失眠患者因为素体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减﹑气血津液不足,血液在脉道中循环不利,形成瘀血。瘀血停聚日久阻滞于脉道,损伤脉络,加重人体气机郁滞,阻碍体内血脉运行及新血生成,血不能正常地发挥其濡养及化神的功能,脏腑机能失常,出现气血紊乱﹑心神不足而产生失眠。正如《医林绳墨》所谓“血乱而神明失常也”。

失眠日久,脏腑机能紊乱,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受阻,亦可产生瘀血﹑痰浊。津熬为痰,血滞为瘀,两者作为病理产物也会相互影响,痰瘀互结进一步阻碍气血津液的运行,使已虚之体更虚,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

1.3 脾肾两虚与痰瘀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液,喜燥恶湿。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人体气机失于条畅,运行不利,脏腑功能减退,脾气日趋虚弱,失于协调健运,久则进一步影响全身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导致气滞血瘀﹑水湿停滞﹑痰饮内生。肾主水,水液的输布有赖于人体阳气的温煦和气化作用。肾为诸阳之本,年迈体弱,久病不愈,损及肾脏,若肾阳虚衰,则肾失藏精纳气之功,阳气虚,不能制水,水液泛滥亦可产生痰湿。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血液,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身体代谢降低,脉道不利,血行不畅,日久则积聚形成痰瘀。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2 临床治疗特点

老年性失眠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痰湿﹑瘀血为标。因此,陈老师治疗多从脾肾论治,补虚泻实,健脾益肾以补虚,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以泻实。

2.1 健脾益肾以补虚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运化水谷精微以上输于心及全身脏腑,心神得以滋养则神安。有学者说:“老年虚证失眠,健脾至关重要,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方能滋养心神,睡眠得安。”[8]肾为阴阳之本,主藏精,益肾则肾水充足,以制上亢之心火,水火既济,神志安宁。肾虚贯穿于老年性失眠的始终,从肾论治在临床上颇有优势,故在老年人失眠治疗上,应以补肾为本[9]。脾化后天之精,肾藏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心主血藏神。脏腑虚衰,精血不足,则神失所养,心不能藏神,则神无所依,故而时常少寐,寐而易醒。健脾益肾,先后天之本不败,精血充盈则心神通明,故《内经》倡导“积精全神”。此外,水湿﹑血液不自行,赖以气动,因此健脾益肾则气血津液充足,气机条畅,痰瘀自散,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综上所述,健脾益肾,才能安和五脏,维持体内脏腑气血阴阳渐趋平衡。

2.2 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以泻实

痰浊﹑瘀血互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或郁久化热,耗气伤津,损伤人体正气,皆可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因此,陈老师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老年性失眠中的重要作用。现代药理学表明,活血化瘀法有改善机体微循环﹑抗凝血﹑抑制炎性反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组织结构异常增长﹑清除自由基﹑缓解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10]。总之,化痰通络﹑活血化瘀,则气机调畅,脉道通利,心神自安,神不离舍。正所谓“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3 处方用药经验

陈老师以自拟方健脾益肾安神方作为治疗失眠的基本方,辨证治疗,随症加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健脾益肾安神方:生地黄15 g,当归10 g,人参10 g,白术10 g,熟地黄15 g,枸杞子9 g,山药15 g,鹿角胶12 g,炒酸枣仁30 g,远志10 g,茯苓10 g,炙甘草6 g,川芎9 g。颗粒剂,每日1 剂。随症加减:兼见脘闷纳呆﹑苔腻,加法半夏﹑橘红﹑厚朴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兼见舌尖红﹑口干口苦﹑心烦失眠,加黄连﹑淡竹叶以清心泻火,引热下行;兼见心悸﹑整日惊惕不安,加生龙骨﹑生牡蛎以重镇安神;兼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降火;便秘者加全瓜蒌﹑枳实﹑玄参理气润肠通便;腰腿酸痛者酌配淫羊藿﹑川续断﹑桑寄生益肾强筋骨;伴血脂增高者加生楂肉﹑制首乌。方中生地黄与当归配伍增强滋阴补血活血之功效;人参能大补五脏之元气,白术可健脾燥湿,配伍人参补气健脾生血;熟地黄﹑枸杞子可补肾养血﹑益精填髓;加入鹿角胶补阳益阴,取阳中求阴之意;炒酸枣仁﹑远志,补心安神定悸;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本;炙甘草益气养心;川芎调肝行气﹑和血止痛,与当归配伍养血和营,补中有行共奏补气生血化瘀之功,使诸药补而不滞。现代药理学表明,当归主要有抗炎﹑促进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心脑血管等作用[11]。白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能够有效治疗和改善多种神经精神相关病症[12]。酸枣仁可以影响大脑中与睡眠相关神经递质,发挥改善睡眠的作用[13]。目前研究发现,从茯苓中提取出的茯苓多糖及三萜类等有效成分,具有利尿﹑保肝﹑镇静﹑提高免疫力﹑抗炎﹑抗肿瘤以及降血脂等多重作用[14]。川芎在心脑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冠脉血流量﹑保护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15-16]。诸药配伍,健脾益肾以治其本,调畅气机﹑活血化瘀﹑通络化痰以治其标,标本兼顾,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

4 典型病案

患者田某,女,61 岁,2021 年10 月21 日初诊。患者主诉失眠5 年余,加重1 个月。曾在多家医院治疗,诊断为神经衰弱,每夜口服阿普唑仑片入睡,未见明显效果。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失眠症状加重。平时睡眠时间为4~5 h,重则彻夜不眠,伴有胸痹心痛﹑心烦﹑目涩﹑腰膝酸软﹑潮热汗出﹑纳呆﹑大便干,舌质偏暗﹑舌苔白腻,脉弦涩。辨证属脾肾两虚﹑痰瘀内阻﹑心神不宁,治宜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采用健脾益肾安神方加减。处方:生地黄15 g,人参10 g,白术10 g,熟地黄15 g,枸杞子9 g,山药15 g,鹿角胶12 g,炒酸枣仁30 g,夜交藤10 g,茯苓10 g,炙甘草6 g,红花10 g,川芎9 g。予此方7 剂,每日1 剂,开水冲服,分早晚2 次温服。密切观察病情,并嘱患者规律作息,清淡饮食,心情舒畅。2021 年10 月28 日二诊,患者自诉失眠症状有所缓解,但心烦易怒症状未解,上方加黄连6 g﹑知母6 g。7 剂,每日1 剂,开水冲服,分早晚温服。2021 年11 月9 日三诊,失眠症状及兼症明显改善,为巩固药效,陈老师叮嘱其再服用1 周,避免停药过早而使病情反复。

按:此患者为老年女性,失眠5 年,平素睡眠时间为4~5 h,重则彻夜不眠,伴有胸痹心痛﹑心烦﹑目涩﹑腰膝酸软﹑潮热汗出﹑纳呆﹑大便干,舌质偏暗﹑舌苔白腻,脉弦涩。辨证属脾肾两虚﹑痰瘀互结﹑久郁化火上扰心神而失眠。初诊在健脾益肾安神方的基础上加红花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夜交藤养心安神。二诊,患者心烦症状未减,加黄连﹑知母清泻心火除烦。三诊,患者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嘱患者继续服用,巩固疗效。

5 小结

老年性失眠的病因病机复杂,西医多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但疗效不甚满意。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疗本病颇有优势。陈老师认为老年性失眠多由于脾肾两虚,脏腑功能紊乱,气机不畅,日久痰瘀互结,上扰心神。临床治疗时要注意调养脾肾,同时配伍化痰通络﹑活血祛瘀的药物,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陈老师认为老年性失眠作为一种主观慢性疾病,产生机制相当复杂,因此建议除了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治疗。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生物钟,影响睡眠时长﹑入睡时间﹑睡眠-觉醒周期,进而调节睡眠障碍,这些是目前已发现的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17]。患者亦应主动积极配合治疗,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少嗜烟酒,调畅情志。

猜你喜欢

心神陈老师老年性
闻花香心神怡
得了老年性骨质疏松怎么办?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穴位贴敷治老年性尿失禁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性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作用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