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维度

2023-05-08张翠莲李忠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张翠莲 李忠华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课程建设需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实践、德性和审美三重维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践维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所在,德性维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所在,审美维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维度;德性维度;审美维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4-0083-04

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是对课程育人育德方面的新要求,也是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所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育人工作新格局,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职责所在,众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和研究。从现实情况看,已有的研究探索多注重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索课程思政的开展,如从定位、体系、课程、考评等方面[1],也有从一体化[2]、协同育人[3]等方面进行探索,但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考量人的因素,即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工作,着力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合一的建设主线,围绕实践维度、德性维度和审美维度汇聚课程建设的智慧、力量和资源,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培养出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实践维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所在

实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思政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实践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实践需要就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所在。所以,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实践出发,认清实践需要,才能把握住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各门课程是各个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有机整体和系统表达,也是专业思维或专业习惯养成的基本依托。对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而且需要将理论和技术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历练提升。所以,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熟练应用到生产和工作实践中。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维度是破解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离以及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的必然选择。当前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呈井喷式发展,换代更新非常迅速,这也导致一些知识的贬值速度非常快。因而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头,机械式学习,不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另一种情况是专业课程所教内容与生产和工作实际需要有差距,导致不少学生认为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要解决这两种问题,就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注重实践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和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一方面要求专业课程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潮流,及时关注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明确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技术技能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建构起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和技能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维度,即在建设中围绕行业和岗位实践而开展的理论引导、思想认知和技能能力锻炼。它包括对实践理论技术技能的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规律的遵循和利用、实践技能以及能力的历练提升。在课程思政中,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和技能体系。每一行业都是随着社会需要而发展变化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时代条件的变化都对这个行业已经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技能体系产生新的挑战和要求。这就决定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并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体系和技能体系,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自身发展定位。二是引导学生遵循和应用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因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国家战略安排或调整,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课程思政建设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认识重大战略安排或调整给他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提升自身内涵,为承担重任打好基础。三是注重提升实践技能和能力。古人云:知之愈笃,则行之愈明,行之愈明,则知之愈笃。学生越是对专业发展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越是在专业学习和发展中表现出鲜明的问题倾向,越会积极提升自己技能和能力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着力解决好学生技术掌握和技能锻炼,提升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握课程思政的实践维度,需要以问题逻辑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考核体系。一是问题导向的内容体系。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是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对时代需求,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形成的一般回答,这些回答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技能体系,具有时代性。因而,在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时,需要以问题为中心,构建知识技能的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横向体系是解决某一重大行业问题而需要的知识技能体系,纵向体系是历史发展沿革中的知识技能体系总和以及未来发展中需要的知识技能体系。以这种方式呈现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思维意识,明白行业创新发展的突破点蕴含于什么样的环境和时机中,自身该如何应对才能在专业发展中有更大的成就。二是问题导向的方法体系。问题导向的方法体系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方法集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有积极能动的意识,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并自主独立解决问题。所以课程思政建設中需要注意搜集涉及行业和岗位存在的各种相关问题,构建问题资源库,以此作为检验学生理论应用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水平的途径。三是问题导向的考核体系。即以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熟练程度和整齐、美观、清洁、安全等职业规范作为考核重要标准,培养学生专注高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二、德性维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所在

课程思政建设要引导受过专业教育的从业者树立良善的意识,提高群体相处能力,培育职业精神、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追求德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培育德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道德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技能报国的担当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

课程思政建设的德性维度,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行为品质,使他们既能正确全面地评价和发展自身,又具有技能报国的担当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德性维度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完善的意识和习惯。育人先要育心、育德,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中要根据专业教学内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有利时机化解学生不良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优秀行为习惯,通过一日又一日的专业训练,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进而增强他们改变自身的自信和勇气。二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集体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既简单又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均通过职业活动凝聚起来。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学生小组或团队之间的研究、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形成对个体和团体的正确认识,学会分享、承担和理性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观点。三是培育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磨炼,也很少有通过自己艰苦奋斗、努力劳动获得成果的锻炼经历,对个人未来、职业成就和生活抱有美好但又有点不切实际的向往,迷茫困惑多于务实力行,散漫飘忽多于专注执着。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教学内容、管理考核、实践实训等方面的引导和规范,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奉献、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四是引导学生具有远大志向和视野。时代发展为职业院校学生取得更大成就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干事创业一贯的行动宣言。高职课程思政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背景,为学生描画未来的美好蓝图,激励他们通过精进专业技能铺垫理想实现的路径,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追求奋斗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德性维度。一是加强教师的示范引导。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风格、工作习惯以及工作态度和作风直接影响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习惯和态度。教师技能出众,严谨细致,纪律严明,学生就会紧跟老师步伐,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二是加强教学的规范管理。在专业教学中,需要在教材、教案、课堂上体现最新的行业动态、相关国家战略、行业发展机遇以及挑战、行业代表人物的专业思想观点等,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差距以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三是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很容易滑入学点皮毛知识的状态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让学生不敢懈怠、不能懈怠,而要努力成长。四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任何伟大的业绩除了艰苦的劳动付出外,还需要创造者具备很强的自制力,保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在教学和管理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强调遵守规范以及自制的重要性,引导學生自觉地加强自我约束,培养持续专注的习惯和能力。

三、审美维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所在

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然体现。如在我国出土的早期器物中出现的绳纹、动植物花纹、镂空纹、波浪纹等,古希腊雕塑中展现的力量美、对称美、和谐美和悲剧美都是人类对美的思考和生动再现。美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调味剂。没有美,生命就会缺乏情趣和色彩。

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方面。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多,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美的要求。人民群众对美的需求的增多,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要求。对个体而言,美与人生的关系也成为人的生命中的必然要素。课程思政中注重美感的融入,加强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更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尊严,激励学生高尚的职业情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当前大众的一般审美要求,还需要通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将中华美学展现给服务对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其应有之义。

课程思政建设的审美维度,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美的要素,培养学生在职业中追求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尤其在职业中更是如此。工作效率、工作成果、工作形象、工作态度等直接体现一个人在职业中对美的追求程度。缺少真,工作效率和成果就会大打折扣;缺少善,没有用心,工作中的形象、态度等就会不尽人意;缺少真和善,自然激不起服务对象的美感体验。在课程思政中追求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主要围绕效率、成果、形象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展现。工作效率是个人工作能力的体现,提高工作效率,展现强大的专业能力,是专业人员需要长期磨练的素质能力,高效是专业人员干练美的体现。工作成果是专业人员在劳动、服务等方面给同事、领导以及服务对象的产品、服务、方案、报告等,这些成果中体现的专业、规范、认真、细致、严谨、美观等形式和规范要求,会给人美的愉悦和享受。工作形象是工作过程中的着装、发型、体型、行为、言语、仪态等方面的要求。在工作形象中,美的体现首先在于专业性,就是专业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模式;其次在于美感性,就是最终能给服务对象一种专业的知性美和力量美,从而产生信任的心理反映。工作态度是在工作过程中对人、事和物展现出来的一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工作作风的体现,表现为相信或怀疑、赞同或否定、热情或冷淡、积极或消极、主动或被动、务实或务虚等。工作态度的美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踏实认真、灵活主动、执着专注、勇于担当等行为品质,是个体面对工作和生活时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課程思政建设要实现审美体验和审美表达,即重视教学及其管理中学生的态度、行为、形象、成果等蕴含的美的要素表达,也就是通过引导规范学生提供具有美感体验的产品或服务,展现从业人员具有的行为美、形象美以及精神美。与专业的艺术展现、欣赏和创造不同,课程思政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表达是融汇于职业生活中美的追求和体现,是美的职业化体现。它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确定职业中美的标准。在不同的职业中,美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成果中,美有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时尚美、韵律美、逻辑美、形式美等;在服务中,美有行为美、礼仪美、形象美、态度美、精神美等。各个专业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形成自身的课程美学,汇聚自身行业中的美学因素,打造职业美的形象。第二,构建蕴含审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均要融入美的要素,贯穿对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要求。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建构,引导学生学会以审美的方式和要求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强化美的标准,将美深植于学生的意识深处并使之外化。第三,加强校园美的文化培育。虽然现在不少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较美,但缺乏美的艺术和美的精神涵养,导致环境不能有效发挥美育功能。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一些雕塑、文化景观、艺术成果等展现学校师生对于美的追求,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结合专业发展实际,系统设置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到立德树人一以贯之,厚植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2-155.

[2]许瑞芳.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8):6-8.

[3]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1-43.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and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ractice, virtue and aesthetics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is the focus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moral dimension is the cor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is the soul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al dimension; moral dimension; aesthetic dimension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