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023-05-01徐凯伦董志华

成才之路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徐凯伦 董志华

摘要:勞动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劳动教育,以培养未来公民、共产主义建设者为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素养为教育任务,要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贯彻道德性、尽早性、量力性、全面性、创造性、长期性六大原则,启示当代教育应改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劳动型教师,注重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同时注重学校劳动活动常态化。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教育启示;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8-0049-04

苏霍姆林斯基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一生著作颇丰,写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近1200篇儿童小故事,在国内外教育界享有盛誉。他在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担任校长期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即通过劳动教育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激发学生智慧、增强学生体魄、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塑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勇于创造、乐于创造、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这与我国提倡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刻反思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我国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劳动与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劳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创造出相应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影响或者改变了外在客观世界。在人类利用自己的力量作用于外在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收获了对自身力量、能力、精神状态与对自然界的认识,这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越强,能创造的物质财富就越多,同时又因为对自己知识能力得到提升的认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此外,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成果的过程不仅能激励自己,也能鼓励他人,使劳动成为他人的精神财富。可见,“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手段,更是认识和改变主客体的强有力的武器”,人类在劳动中实现了物质价值创造与精神价值创造的统一。劳动对人类生存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决定了劳动教育存在的客观必要性。人们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能继续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劳动者。具体而言,劳动教育是指对发展中的人进行教育,帮助其形成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意义等的正确认识,传授其具体可操作的劳动方法、技能,提升其劳动能力的过程。劳动教育的教育者可以是他人,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劳动者本身。

2.劳动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确定劳动教育的目的时,有机结合了当时苏联的国情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他指出,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未来的公民,培养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的建设者”。这一目标与我国当下的劳动教育目标极为相似,二者都强调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建设者与劳动者。这种劳动者不仅能劳动、会劳动,还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将劳动视为实现生命价值的基本手段,能深刻理解劳动对创造美好生活、获得个人幸福、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价值,且能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伟大理想之中。这种劳动者不仅为自己劳动,更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劳动。这种劳动者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能自觉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

3.劳动教育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或劳动创造素养”。这就启示我们,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的任务更倾向于培养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的、心理的价值认同,一种依靠自己、充分挖掘自身力量进行创造、改变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即劳动应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领导和引领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个体能够通过劳动正确认识自身所具有的力量,并乐于使用这种力量去影响环境、改造环境,具有强烈的劳动欲望与劳动自主性,对自己的生命、生活有支配感,能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通过劳动展现自身智慧,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预期的成果。具备这种劳动素养的学生,不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观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进行各种尝试与探索,逐渐归纳出进行劳动教育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道德性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尤其是公民道德的培养。他认为,“通过劳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自尊感、荣誉感”是培养学生道德感的良好途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青少年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能够认识到先有集体的存在才会有个人的存在,先有集体的幸福才会有个人的幸福,能够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维护集体利益。为了帮助学生在道德上顺利完成这种社会化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植树造林,在集体劳动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又如培养学生不为“报酬”而劳动的意愿,使学生愿意为了劳动本身所创造的物质成果而劳动。总而言之,就是不仅要让学生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更要让学生因自己的劳动能对集体和社会有所贡献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2.尽早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尽早对学生进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活动,对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这种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明白“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活”。劳动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教师要努力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对于某种劳动的特殊兴趣,帮助其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劳动并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能够尽早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并学会用劳动来充实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发掘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加深对自己所拥有主体力量的认识,学会正确利用自身力量作用外在环境,创造物质价值,改善人类生活。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即使是学龄前的幼童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有社会意义的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需要从事的劳动种类会逐渐增多、任务强度会逐渐增大。学生们非常乐于接受这种挑战,因为顺利完成更高难度的劳动任务代表着自身能力的提升。

3.量力性

量力性原则即根据学生所拥有的身体强壮程度、肢体控制能力、知识背景、技能熟练度等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劳动种类与劳动强度。较年幼的孩子身体所拥有的力量小且骨骼肌肉都不太发达,教师不宜让其从事需要较高身体条件的劳动,不然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会使学生的身体受到损伤,影响其正常的身体发育,同时学生也会因为完成不了自己的劳动任务而体验到挫败感,从而使自信心受损。对于年龄较大、劳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更富有挑战性的劳动任务,因为过于简单的任务无法满足其身心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只有给予他们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才能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要相信,真正适合学生的劳动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具有想要促进自身身心发展的天性,会非常乐意在适合自己的劳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此外,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特定的劳动任务时,也应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需要适当安排劳动任务。

4.全面性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劳动是关联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实施劳动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五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把五育完全割裂开来,单独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既不科学也难以操作。五育间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就使得它们无法单独进行。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相比其他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更像串联起其他各类教育的线索,能够把其他各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个体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完成一个又一个创造性成果。由此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多要素,而各育之间是相融合、相贯通、相影响的。这种劳动教育既要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升、智力得到发展,也要使学生身体锻炼得更为强健,还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

5.创造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伴随着他们对未知事物强烈渴望的是活泼爱动、难以静心的个性与对平凡单调事物的厌倦。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决不可让学生长期进行重复单调的劳动,这种劳动机械化且缺乏趣味,无法启发学生思考,更无法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增强劳动趣味性、激发学生创造积极性的方法是“手脑并用”,即劳动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双手,更要调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一旦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求知的火花被点燃,学生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都会迅速发展起来。

6.长期性

劳动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条件之一是劳动的“长期性”,只有长期的劳动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短期劳动不仅意味着学生从事劳动的时间短,更意味着学生对某一项劳动所付出的精力少、心血少,因而成果也少。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长期劳动则不同,它需要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长期的、持续性的精力投入。等待结果的过程是漫长的,它可以很好地磨炼学生的耐性与意志力,使学生能够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而付出持续性的努力。同时,长期劳动中也有短期性的收获,学生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将亲眼见证由自己劳动所创造出的劳动成果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这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得到质的提升。学生在不断获得各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能够加深对劳动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对当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改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劳动型教师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教育”有时似乎仍占据主流。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新型教师。劳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环,要使劳动教育真正在每一所学校得到良好的贯彻与落实,培养新的劳动型教师势在必行,而培养劳动型教师的首要问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他们才会真正从心底认可国家为了促进劳动教育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才会倾尽自己所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而在劳动教育上,教师要转变的首要观念就是对文化课的过度重视与对劳动教育的轻视。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应试者。同时,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甘于奉献的精神,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风向标。教师应充分认识劳动对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风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让劳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良好品格形成的有效手段,使劳动教育与学生品德培养深度融合,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劳动者。

2.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量力性、多样性、丰富性与创造性的强调启示我们,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途径与方法的丰富性。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注重开设劳动教育专题课。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专题课要结合具体区域特点,挖掘区域勞动特色,与区域劳动实践紧密结合,既要给学生介绍劳动基础知识,也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劳动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二是注重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他各科教师包括文化课教师与音体美教师都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挖掘劳动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内在联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三是在课外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时间有限,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掌握具体的劳动技能,又能让学生们在相互交往中培养友情,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四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劳动文化。这里就涉及环境与隐性教育的问题。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认知与思维方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时,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并逐渐形成对劳动、劳动者、劳动价值等的正确认识。

3.学校劳动活动常态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短期的、临时的劳动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让学生学会敷衍塞责,偶然、应急式的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在教学生走形式主义。这种对待劳动的轻慢态度,会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学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任务,而偏爱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学生的思维开始停滞懒惰并拒绝思考;学生在学业上开始学会投机取巧,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学校肩負着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如果在劳动教育上敷衍应付,很难想象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踏实劳动,更不用说热爱劳动。因此,作为学校一定要坚持劳动教育的长期性与连续性,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某种劳动活动中。学生为自己所坚持的劳动付出越多,收获劳动成果时所体验的积极情感便越丰富,所受到的激励也就越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懂得为了长期的效益牺牲短期的娱乐,并逐渐明白“非凡成就的获得离不开长期的、艰苦的劳动”的道理。学生在长期劳动中也将学会如何依靠自己与同伴的力量解决困难,逐渐养成不怕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的坚毅品质。此外,学校也应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长期的引导、跟踪,督促并鼓励想要半途而废的学生。某些学生可能在开始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抵触与抗拒心理,但只要持续地投入劳动并逐渐有所收获,就会自发自觉地去参与劳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王吉吉.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朱博.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6]熊彬霖,刘钊.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04).

Suhomlinski’s Theory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Education

Xu Kailun1, Dong Zhihua2

(1.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2. Gangkou Town Middle School, Xiushui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Xiushui 332438, China)

Abstract: Labor i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Suhomlinski advocates labor education, which aims at cultivating future citizens and communist builders, and takes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labor literacy as the educational task. It requires that the six principles of morality, timeliness, capacity, comprehensiveness, creativity, and long-term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enlighte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o change teachers’ educational concepts, cultivate labor-type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enri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normalization of school labor activities.

Key words: Suhomlinski;labor education;educationalenlightenment;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