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研究

2023-05-01潘莉莉

成才之路 2023年8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理论逻辑爱国主义教育

潘莉莉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既是革命文化的源头活水,又是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文章简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密码,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并从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社会实践教学、融合“课程思政”、深耕文化育人几个方面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实践进路;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8-00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内一般课题“革命文化融入新时代高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2022X016-SXY)的最终成果

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谁”“依靠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文化多样性视域下,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深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拓展,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章简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密码,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并从几个方面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精辟阐述了其深刻内涵,深刻揭示了其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源頭地位,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旗帜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贯穿伟大建党精神的一条主线。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也是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指引着人类更好地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与精神追求。

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行动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奋斗史。

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品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政治品格。在一百多年的非凡奋斗中,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坚定地维护马克思主义信仰。纵观世界,没有第二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实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党。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以顽强的斗争精神,攻坚克难,奋勇前进,防范并化解各种重大风险。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信念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彰显出蓬勃伟力。革命战争时期,无数共产党人用智慧和生命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担负时代重任、历史大任,守初心、担使命,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奉献毕生。这些,都彰显出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高校探寻伟大建党精神实践真谛的应然之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作为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1.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重精神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则是重精神这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论中华民族影响最长久、情怀最满的精神品质,一定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报国强国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精神的充分彰显。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奋斗史。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赢得国家主权独立和民族自由为目标,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978年至今,中华民族凝聚民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深化了改革开放的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历史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责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各种风险,而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是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前提的。

2.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文化自信是个体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性批判,对文化传统的涵养弘扬,表现为自觉、自主、自强的文化精神,具有民族性、包容性、指向性、时代性、辩证性等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教育高度契合,爱国主义教育客体的文化自信程度深刻地体现出爱国主义主体教育的效果。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延伸和再创造。革命文化是我们抵抗西方一些落后文化的利器,是我们从容应对西方一些落后的文化思潮的宝贵资源。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形成了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彰显了个体和国家休戚与共、共生共融的心理聚合。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应积极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激发其精神动力,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念是否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行,是否把自己的价值追求同历史潮流、同人民幸福、同国家富强紧密结合,成为反映新时代新青年价值观的晴雨表。信仰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所属国家意识形态的承认、认可和认同,其本质为寻求归属和共识。对于国家而言,信仰认同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指标。寻求共识是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共识越多,个体就会对民族、国家、民众认识越深刻,其归属感、安全感和集体感越强烈,对祖国的情感也越深厚。当前,互联网上的一些错误信息可能会使部分大学生迷失方向、失去判断,民族文化认同感减弱。而伟大建党精神凝练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夯实信仰之基。

伟大建党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是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高校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方式,同时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深耕文化育人,以便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1.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讲好“四史”故事,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事物,思政课教师要勇于思考,敢于担当,用创新思维破解瓶颈,创新教学方式,解答时代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面对西方个别媒体抹黑中国的现实,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思政课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有效路径。教化功能就是在教育的牵引下,使受教育者被感化,最终和教育者既定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文化教化具有保障国家文化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功能。历史和实践证明,文化教化是保持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稳定、文化记忆延续的前提和条件。当前,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为激烈、更为复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尤为严峻的考验。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对此,加强文化教化,巩固马克思主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所以,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牢固。

2.创新社会实践教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关键是让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实践之中,用现实生活中的伟大建党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日、抗美援朝老兵遗骸归国纪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等教育载体,开展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针对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和心理特征,通过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融合,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准确体悟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根和源,从而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弘扬、传承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推动创新实践方式。新时代,一些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娱乐生活网络化、价值取向务实化、生活理想小众化等,这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中文化导向形式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基础。“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教师要理直气壮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第一,通过诵读经典,唤醒集体记忆。通过经典诵读,高职生可以在中华优秀文化作品和经典著作中开拓眼界、提升修养,形成辩证的视角、敏锐的判断,能够正确辨析西方社会思潮背后的利益关系,从而做出理性价值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深度融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力量,以讲故事的方式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3.融合“课程思政”

学校是个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应当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要强调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层次性与衔接性,高校应当针对多样化的教育对象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除了发挥不同阶段思想政治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之外,还应当在各专业学科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爱国主义观念,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高校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使大学生充分认知、认同并自觉内化伟大建党精神,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行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深入挖掘不同课程所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共融共通,推动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作用的全课程覆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4.深耕文化育人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在文化养成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文化养成是培育社会人的重要方式,而教育是专业文化养成的重要路径。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文化信息、思想观念在全球共享和传播,而个别媒体传播的一些错误信息试图淡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扰理性思维、消解主流价值,给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困惑。也正是因为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根本是文化养成,而文化养成的关键就是对于人的培养,因此,以文化人,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社会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感。新时代,在文化多样化环境下,高校应当用发展的、开放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这样一种文化理念,即: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具有人文情怀。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传承功能,不仅要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竞争力,更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含量,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多样化的世界思想潮流中展现中国风采,传播中国声音,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感。最后,要引导大学生在文化创造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现爱国主义行为自觉。爱国主义行为自觉是一种爱国主义内化行为,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统一的外在体现。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看,爱国主义内化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求的动力,使得大学生主动自觉地追求国家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遵循遵从、认同到信仰的发展轨迹。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化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具备真理性,而且要具有鲜活性;二是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载体;三是大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要在以上条件基础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鼓励大学生投身文化建设,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动,并转化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自觉传承与创新,引导大学生在文化创造中实现爱国自觉。

伟大的政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新时代开启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征程,也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使命。高校要认真研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积极探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为了大力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应当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社会实践教学、融合“课程思政”、深耕文化育人,用信仰的灯塔照亮大学生前行的道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 2019-10-2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7-02-28.

[4]周敬青.解码伟大建党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

[5]张炼.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S1).

[6]徐德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三重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the Great Party Building Spirit into Patriotism Education

Pan Lili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176, China)

Abstract: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but also the vivid practice of the red ge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ntegrates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spirit, the practical need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lead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and become talents.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spiritual code of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nto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integrating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into patriotism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novative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ep cultiva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great spirit of building the Party; patriotism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approach;foster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理论逻辑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