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升级背景下新课程的经济寿命研究与分析

2023-04-27金晓严杨怡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金晓严 杨怡

摘 要:项目组以“延长新课程的经济寿命”为目的开展调研,运用问卷、访谈和实验法,从课程开发的经济性和风险性入手,分析出影响课程经济寿命的关键要素,对症下药,提出保证新课程健康成长的可行性建议,增强新课程生命力,延长新课程的经济寿命,提高教学资源的投资回报。

关键词:课程开发;经济性与风险性;课程经济寿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25

2020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保留了414个,调整了439个,调整幅度达56.4%。专业的调整必然会引起课程升级换代,围绕课程开展“教师、教法和教材”改革。

“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持续投入400亿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更多优质资源和发展机会。然而,国内教育界很少人会去考虑课程开发的投入产出和可持续化建设的问题。

1 课程的经济寿命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

课程也是一种产品,它也存在独特的寿命周期现象。“课程的经济生命”(courses life cycle)是指一门课程的经济寿命周期,是一门课程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

1.1 课程经济寿命周期的5个阶段

与其他产品生命周期不同,课程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更多地体现为变革与延续的特点。课程的经济寿命周期主要包括以下5个阶段:

(1)培育期:课程培育期主要是从新课程开发的需求调研、可行性论证到资源准备阶段。是新课程的萌芽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展调查、论证和设计。课程的投入呈持续增加状态,收益为零。例如:在直播经济背景下,淘宝、抖音等大型直播平台都开设了大量的直播培训,以满足急速增长的产业培训需要。

(2)介绍期:在经过初步培育后,将已呈雏形的课程投入实际教学进行应用,向社会公众进行推广的阶段。如数据分析师作为新兴职业,配套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各类语言类课程为基础,有的课程会采用“老壶装新酒”的形式:快速推向市场测试受众的接受度、需求量,这样的课程就是处于介绍期的课程。

(3)成长期:经过前期效果印证后,课程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得到提高。次新课程可以通过申请建设经费、各级奖项获得持续发展的支持,進项收益逐步增大,前景开始清晰,寿命稳定。如90%以上的物流管理专科都会开设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市场需求量大。同时,作为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课程,汇集了全国40多所学校的教学名师共同开发,定位明确、资源丰富、发展前景明确,受到各类院校、企业的认可。收益大于风险。

(4)成熟期:该阶段课程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定位明确,受众稳中有增,受到资源供应商的大力支持,教学效果显著,对受众、社会产生实际效益。如物流专业的仓储与配送管理的课程,经过前期的课程实践,获得全国物流管理专业配套课程的加持,奠定了其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各种配套教材、软硬件资源都围绕着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进行开发、推广和运用。

(5)变革与延伸期:产业升级的需要对知识更迭、学习方式等提出不可忽视的要求。该阶段的课程亟须进行改革、重新开发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1.2 课程开发的成本与风险

从培育期到成熟前期,课程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可行性论证、资源开发、教学实施与改革等方面投入的人、财、物资源应计入成本。

以一门全新的48学时的课程培育期所投入的人工成本为例,从前期调研到课程立项、资源准备、投入教学前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周期至少为2.8年,需要4人团队投入至少2366小时的工作时间。以15元/小时的人工成本计算,在开发期投入的人工成本就在14.196万元。另加上部分课程所需投入的材料、设备、资源建设费,通常一门新的课程投入不低于20万。

在资金持续投入的同时,课程开发同样存在风险:一方面要承受课程开发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一方面,建设经费不持续、专业课程体系变动、课程配比不稳定等风险随时会冲击新课程的寿命。一方面,产业的升级、社会需求的变化引发对知识更迭的需要。一些满足社会新需求的细分课程开始显现。如:“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货运与代理课程就要面对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单证制作等一系列细分课程的挑战。

据统计,培养期、介绍期的课程的夭折率要远高于成长、成熟期。其中,介绍期的课程的夭折率最高,为43.2%。原因在于,介绍期的课程是已投入实际,但效果未显现,知名度不高、课程资源供应商合作意愿低。最终导致课程“营养不良”而消亡。前期的投入都将变成沉没成本。

2 新课程的经济寿命调研

自2019年开始,项目组以重庆、四川、广东等7个省、市、自治区20余所优质校、示范校为调研对象。采用访谈、观察和实验法,以在建新课程为样本,对其经济寿命进行了追踪调研:了解它们的存续、发展状态,为新课程“把脉”,并为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实现延长课程的经济寿命,为其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据调查,69.3%受访者表示:后示范(优质)阶段,课程由于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内在驱动力以及配套资源匮乏等原因,会进入发展的瓶颈期。

(1)32.1%的课程走向消亡:由于在新课程开发阶段,可行性论证欠缺,开发动能不足,实际运用效果不佳,前期投入成本打水漂。如物流法律法规课程,在物流专业开设初期属于必开课程之一,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该课程的内容多与仓储、运输、合同管理等课程内的法律部分内容重合,出现撞车现象。最终的出路是要么被取代;要么进行课程整合。

(2)9.54%的课程曲线向前发展:通过持续开展三教改革,获得标志性成果;获得教学资源供应商的大力支持,在经历了最初风险期后,被纳入某一类专业或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成长为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如前面所列的物流管理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就属于此类。

3 新课程“早夭”,经济寿命短的原因分析

大量、过早“夭折”的新课程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揭示了在新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调研结果显示:

3.1 课程开发的前期论证不足

课程开发的前期论证是严肃、系统性的工作。论证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将直接影响整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质量。

问卷调查显示:“行业、企业需求”是进行课程开发的主要动因,占84.71%。但“项目建设需求”和“补缺人培方案”等非客观性要素也分别占比76.47%和35.29%,也就是说,课程开发也存在为了完成项目任务而强推的情况。缺乏客观、深刻、全面的分析而展开的课程开发,必然会在开发期出现各种问题。

访谈得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补足规定学时,而开设新的课程的情况并非个例。自然会出现“先开课后论证”的现象。论证工作顺序颠倒,违背事物存在发展规律,使新课程开发“先天不足”。

3.2 缺乏“老带新”的攻坚型教师团队为新课程保驾护航

调查显示,不到70%的课程成立了课程建设团队,其中,仅有14.37%课程团队采用了多校联合开发模式,9.86%的企业师资承担了实际的开发任务,33.66%的团队是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大多数是由执教老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进行开发、建设及后续工作。“单打独斗”式的开发必然会影响新课程的生命力。

执教师资中,外聘教师、助理讲师、讲师(3年以下教龄)分别占比11.75%、18.2%和47.6%。新课程开发周期长、教学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且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不受资深教师的青睐。然而,由于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外聘教师的流动性大,新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评价差,最终变成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去上,最终走向消亡。

3.3 配套资源匮乏,难以获得资源供应商青睐

据调查,新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21.1%的课程选择使用教师的讲义、PPT等资料;52.4%的新课程选用是相近教材。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由于市面上没有配套教材,只能选择《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相关教材进行教学。但由于两者的法律依据、实际工作流程不同,教学内容改动很大,教材参考意义小。

由于新课程的前景不明、受众少,不能获得以出版社为首的资源供应商的青睐。在受访的6家出版社中,4家出版社均需编者对销量进行承诺等变通方式来保证销量。

教学辅助资料严重匮乏,导致课程开发的前3年是新课程最容易夭折的阶段。

4 保证新课程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课程的开发与改革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抓手和统摄机制。提高课程开发与改革的成功率,是提高高职教育供给侧能力,满足社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深化三教改革的要求。

4.1 改革创新“新课程开发”的体制机制,为新课程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改革“先投后建”机制,采取“先建后评”“边建边评”的机制:经过3-5年的建设期,根据課程受众、标志成果、行业推广等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等级在给予建设资金支持。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形成扶强去弱,扶优去劣,减少“水课”,培养一批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富有生命力的新兴课程。

(2)建立新课程的持续跟踪及问责制度。对于国家投入经费建设的课程,对其存续时间、受众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异常者需由主持单位、直接负责人进行问询、追责。

(3)建立新课程开发与教师师能评价管理机制。将新课程的参与程度作为教授、副教授评定、考核的标准。建立新课程开发的经验推广、培训课程。激励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建立社会化培训教程向教学课程转化评估机制。鼓励适应社会新需求、岗位新技能型培训教程向新课程进行转化,建立此类教程的评估机制,从教程成熟度、受众数量、需求量、知识实用性、前瞻性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4.2 建立“多力共育”的课程建设团队,为新课程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传统的课程开发是以教师为核心力量。

(1)对新课程开发这类攻坚克难的项目,必须采用老带新的模式:以教授、副教授为主导,骨干教师为核心,新教师为支撑的组建课程开发、建设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开展持续的教学问诊,实现课程与教师、教材、教法同步成长的效果。

(2)吸纳行业、企业、教学资源供应商、兄弟院校等多元力量支持新课程开发建设工作。依据各建设主体优势分配任务,保障课程开发的质量,增强新课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在规划教材、优秀课程等奖项评定中,开辟新课程评比赛道。

(3)鼓励跨界师资团队的建设:开拓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组织、企业之间联合组队,增强团队内师资的互补性、多元性,切实落实建设主体任务,激发师资团队的活力。

4.3 设立循序渐进的开课方式,有效降低新课程的风险系数

在常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形式通常包括讲座、系列讲座、选修课等多种形式。

调查显示,26.4%的新课是以系列讲座、校级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种形式适合于新课程的试课阶段,特别是前几期开课。优点是时间短、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时间灵活,适合新兴内容的边建边讲,边讲边改。便于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根据2-3期的试运行情况,再考虑课程所适合的专业、性质、教学方法、学时等问题。

采用从“系列讲座—选修课—正课”循序渐进的方式开课,有助于掌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控制课程开发的风险,有效控制成本。

5 结语

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内,很少有人考虑到课程成本问题。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投入,投入产出思维应逐步增强。

新课程的经济寿命的分析以经济性和风险系数为切入点,揭示了“突兀开课和贸然结课”的危害性。有助于课程开发团队以审慎态度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以免造成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曹银支,杨明宁,顺德.靶向诊断:校本课程开发的精进之路——成都龙泉中学思政校本课程的特色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1,(26):5557.

[2]贺萍.基于构建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析[J].物流科技,2019,(07).

[3]王雪.产教融合理念下国际航运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深职院精品课程国际航运实务(中英双语)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30):171173.

[4]何曼.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主任、经典诵读培训项目负责人单从凯: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新课程教学在线学习,2021,(07):3336.

[5]周祖鹏.生命周期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08):5253.

[6]王长波,张力小,庞明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综述——兼论混合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与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07):12321242.

[7]金晓严.次新课程的开发与运用调研报告—课程生命周期分析,2019.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基于Y世代学情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