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惩戒,需要一点仪式感

2023-04-26夏光清

新班主任 2023年4期
关键词:夫妻俩惩戒南京市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六届十佳家长”,获得“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出版家庭教育专著3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开展家庭教育、班级管理讲座二百余场,百余集“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被誉为“云宣讲的一面旗帜”。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班主任。

放学时,我被班上一名学生的父母拉住了:“夏老师,我们想和您聊聊。”

我停下脚步,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数落女儿的不是,我打断他们的话:“你们日常是怎么教育女儿的?”

妈妈苦笑着说:“基本靠‘男女混合双打’。”

“哦?每次依据什么标准打孩子呢?”

爸爸很惊讶地看着我,说:“看不顺眼就打,哪儿需要什么依据!”

“这样隔三岔五地揍孩子,孩子改变了吗?”

夫妻俩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无助地摇摇头:“没有!”

我半开玩笑地说:“打孩子缺乏仪式感,难怪一点儿效果都没有呢。”

夫妻俩听到“仪式感”三个字,哈哈大笑,笑完,我给他们讲述了一位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

一天,儿子未经父母同意,擅自拿走了妈妈皮夹里的200元钱买奶茶分给班上的同学喝。心细的妈妈很快就发现钱少了,于是,等爸爸回来,全家人召开了一次紧急家庭会议,还请爷爷奶奶参加。儿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他一下子就明白自己犯的错可能不小。

整个会议没有说教,只是让孩子说一说事情发生的经过,然后,每个家庭成员发表了对这件事的看法。儿子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开会时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我的脑门子一直在冒汗,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听完我的故事,夫妻俩若有所思,但还是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建议夫妻俩和女儿共同制订生活、学习规则,然后按照既定的规范要求去做,不要试图用怒吼、责罚的方式改变女儿,而是赋予女儿参与表现的机会,妈妈每天负责记录女儿的表现,而爸爸到了关键时刻再“出场”。

“女儿莫名地干扰同桌;老师表扬女儿积极发言……”一周下来,一页纸记得密密麻麻。妈妈有时气得直哼哼,也只能裝作没事人似的。星期六下午,一家人召开第一次家庭会议,一周没过问女儿学业的父亲“隆重登场”,他郑重其事地捧起妈妈的记录,一条一条读给女儿听,并一一询问是否属实。因为问题很多,父亲不得不做出重大决策——打,并让女儿签字确认。

女儿愣住了,本以为可以放飞自我了,谁知父母来了个“秋后算账”。看着纸上大大的“打”字,女儿的眼圈不由得红了,噘着嘴巴,很不情愿。

看着女儿的样子,想想我说的话,夫妻俩又觉得打还是不妥,因为没有营造惩戒的仪式感,没有产生正向的心理暗示。那么,家庭惩戒仪式感的运用,除了遵循“构思→设计→使用”的流程,也要注重德育和心育结合,以感性的方式和孩子达成共识、共情,构建价值和精神导向的仪式感的运用场域。

于是,爸爸把“打”换成静坐反思。女儿虽然不情愿,但好歹不挨打了,她也只能接受。女儿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二处,双脚落地,双手平放,保持这样固定的姿势反思30分钟。

不到10分钟,女儿坐不住了,但一看到爸爸的眼神,立马挺了挺身子。时间一到,一家人坐在一起,听女儿反思汇报。二年级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的问题流畅地表述出来,但在父母的引导下,最终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一是破坏班级纪律,二是干扰他人,三是不能专注地投入学习。爸爸开出一张“道歉单”,让女儿向老师和同学道歉,并请老师和同学签字。女儿答应了,也照做了。爸爸还明确告知女儿,如果类似的错误再犯,静坐反思的时间将加10分钟。

惩戒之后,爸爸先把妈妈的记录“一笔勾销”,然后把戒尺放在家中比较显眼的位置,接着,妈妈心平气和地跟女儿沟通,将亲子间可能产生的误会消灭在萌芽状态。

接下来的日子,女儿确实收敛了许多,亲子关系变得和谐起来。不过,一周后,女儿上课又做小动作了,翌日,她开始拼命做好事,为的是让自己不在家庭会议上难堪。女儿星期天想先玩再写作业,但一看到墙上挂的戒尺,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又一个星期六下午,爸爸再次出场,又做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奖:一家三口出游半天。

秩序感和敬畏感是惩戒仪式感的关键词。然而,教育之难,不在改变一个人,而在改变一家人。父母发现孩子有问题,要先反思自身。只有父母改变了,孩子才会改变。教育惩戒不仅是面向孩子的,也是教育父母的,亲子间彼此示范、影响、激励,才能形成对仪式传达的预设意义的敬畏之情。

仪式感运用在家庭教育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要关注合理性,确保仪式感背后精神价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二要关注有限性,避免仪式感运用不当;三是关注操作性,要有理有据有节有法。具体要求如下。

惩戒有特定的时间、地点

一般选择在周末,用专门的时间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专门的惩戒地点最好,只要让孩子感觉到一家人“没有好脸色”,他也会意识到这是对他一个人的惩戒。

惩戒有独特的形式

仪式感之“感”,是立足于参与其中的个体的体验、感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而达成理性支配下的目标。家庭教育最好的惩罚是,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及周围的人都以严厉冷淡的态度对待他。绝对不能因为实施了体罚,转眼和颜悦色,要坚持不懈,一直等到孩子完全服从,等他用行动弥补了过错才可恢复从前的亲切。

可以多采用静坐反思等方式惩戒,这样有助于孩子反思行为后果。当然,惩戒结束后父母应及时对行为后果进行评估,以矫正行为,这才是惩戒的目的。

惩戒有明确的导向

惩戒的导向要清晰,父母应先指出错误,再明确规矩,最后让孩子承担后果。这样,孩子能深度参与到家庭仪式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体悟、认同和内化家庭惩戒仪式背后的教育内涵,明白家庭惩戒是带着爱和善意的。

第三周,我与孩子进行了一次交流。

“最近爸爸妈妈对你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吗?”

“爸爸妈妈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对我既严厉又温柔。”孩子的语气里显然带着一丝甜蜜。

“以前爸爸妈妈打你,你为什么不改呢?”

“有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一犯错就打,但是我做了好事他们从来不表扬。”孩子的话里透着委屈。

“你为什么喜欢现在的教育方式呢?”

孩子的脸上又溢出笑容:“做对了事有奖励,做错了事还有补救的机会。这让我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做错了事情应该怎么弥补。”

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采用最多的方式是讲道理,实在气得不行,干脆来一场棍棒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教育惩戒碎片化、简单化,缺乏仪式感。

作家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把本来单调乏味的生活变得不一样,让我们对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心理。仪式感,正是用认真庄重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这些特别的时刻和日子,发掘和感悟这些时刻或者日子的与众不同,给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子赋予意义。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夫妻俩惩戒南京市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
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