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2023-04-15赵淑芬

中国民商 2023年2期
关键词:内审可行性效能

赵淑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服务定位的特殊性,为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效力,则需要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潜在价值。基于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有效规避单位运营风险,增强事业单位职工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工作职责的监督管理,保证事业单位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

(一)内部控制领域广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分析可知,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范围非常广,如科研活动、后勤保障、物资采购、人员薪酬等。鉴于事业单位属于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其事业单位的附属部门较多,在附属部门的经济活动开展时,同样需要开展相关的内部控制管理。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涉及范围非常广,必须对内控机制与模式进行不断升级优化,才可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二)财务核算体系复杂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时,财务核算体系非常复杂。为保证财务核算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则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合理发挥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效能,突出内部监督审核的工作效能,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果。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侧重点不同于企业

通过将事业单位与市场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两者的组织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相似,但经营组织的本质存在很大不同。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在组织管理时,旨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时,旨在突出社会服务,以保证社会经济效益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时,应当突出对社会服务效能、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内部控制管理,促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效能得到质的提升。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注程度低

市场主体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时,为保证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强,则对内部控制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开源节流,进而有效控制经营成本,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在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时,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知落后,进而导致对其工作不够重视,不利于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必要性

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不断改善,进而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自我评价环境,进而促使单位全体职工参与其中,增强事业单位职工的主人公意识与责任意识。在全民参与的自我评价环境下,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健全。

与此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时,应当积极有序地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落实。通过全员参与的内审工作模式,与传统内审工作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全体职工反馈的信息、发现问题的视角更加丰富,则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社会服务、项目开发进行不断完善优化,提高相关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时,为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必须遵循科学化原则,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发挥出一定效能。为保证全员参与评价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应当编制相关的工作制度与流程,细化工作程度与内容,保证职工参与评价的合法权益,保证每一位职工,都可主动参与其中。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可行性

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社会服务业务开展过程中,为促使服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则需要契合国家政府的整体规划与政策文件,科学合理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进而发现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问题,有助于事业单位及时优化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

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科学有序落实,则可以促使事业单位职工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并推动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为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铺垫基石。由此可见,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时,开展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可行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即控制主体进行设计、规划、部署,进而实现对客体内部的有效控制,实现预期控制成效。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时,应当准确界定内部控制目标,如针对贪腐问题的防范进行有效控制,避免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严重的贪腐问题,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各项社会服务工作落实。

在内部控制目标界定时,由经营管理方向,逐渐转变为服务方向,突出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服务,使得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能得到质的提升。为有效规避较大的经营风险,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时,应当对重大决策、物资采购、项目开发进行严格控制,避免由于单位领导的决策失误,给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内控环境的营造,对内控工作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当下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环境进行分析可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内控环境较为薄弱,不利于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落实。如各部门的职能界定不明,内部工作流程不严谨,各个部门的沟通效果较差等。

(二)风险评估不够全面

新时期,政府职能升级转型过程中,为突出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具体内部控制管理时,由于单位领导,对其工作不够重视,进而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效能较低。

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抓手,在实际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建构科学严谨的风险评估体系,突出事前预警、事中分析、事后反思等,促使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不断完善优化,进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现实价值与效果。部分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时,没有建构严谨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使得风险评估与管控工作效能较差,无法对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与防范,阻碍了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

(三)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

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缺乏正确认知,进而导致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如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时,缺乏严谨的管理机制、约束制度、标准化流程等,直接阻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而部分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时,没有对权责进行明确界定,个别岗位的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分离,导致出现岗位职责交叉、监督失效,给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开展造成很大影响。

例如,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管理时,需要编制财务预算方案。在具体工作开展阶段,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受到以往工作理念的影响,进而导致财务预算方案,缺乏精准度、可行性、科学性。在具体财务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频繁出现超支、超标、串项列支等问题,给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开展造成直接影响。在实际财务预算管理时,应当引进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并采取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编制新方法,进而加强财务预算与项目、与部门、与岗位之间的联系,保证财务预算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效果较差,阻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

(四)信息沟通不够顺畅

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阶段,为保证内控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则需要突出信息的高效流通,保证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共建。通过对相关工作分析可知,由于信息沟通不顺畅,使得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无法体现出内控工作的动态性与及时性。

(五)内审监督管理不力

部分人员对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存在认知偏见,将内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混为一谈,进而弱化了事业单位的内审监督管理工作效能。在具体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阶段,导致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削弱,无法有效发挥出内审工作的价值与优势,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运行风险增加。

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增强意识,完善管控机制

为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成效,则需要增强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工作意识,并提升全体职工的内控认同感,给予内控工作一定的支持,保障单位内部控制,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与此同时,在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时,应当对内控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优化,契合单位的整体运行规律,以及业务重心,对内控工作机制进行不断优化,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全员参与的内控工作环境下,可增强职工的危机感,有效激发出职工的工作潜能,促使事业单位的整体社会服务效能得到质的提升。

(二)构建预警机制,强化风险评估

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分析可知,风险控制管理属于工作核心,在事业单位开展运营风险管理控制时,应当不断加强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以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在风险预警机制运行下,保证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如事业单位开展内控工作时,应当每年开展两次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并在风险评估后,进行综合性分析,进而形成系统的风险评估报告,为后续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管控提供参考,实现对事业单位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

当下事业单位运行管理时,需要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风险评估与管控时,应当采取量化分析策略,进而对经营风险进行精细化评估管控。如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量化管控时,从财务部门入手,针对预算计划、资金使用、财务核算、收支明细等,不同的风险节点进行量化,进而实现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控防范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内部控制有效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成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在财务预算管理改革创新阶段,应当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契合事业单位的主营业务、工作内容、财务数据,进而建构科学严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细化全面预算的编制规程、管理标准、考核指标、奖惩机制等,保证全面预算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抓手,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四)搭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

为全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效能的提升,则需要契合内部控制的工作要求,合理搭建信息化平台,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挖掘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现实价值。为实现预期信息化建设目标,事业单位需要组织职工,会同相关的技术人员,共同推进信息化内控体系的建设。

为保证信息化内控系统建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具体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全面深入地梳理各个岗位的权责关系,为信息化内控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具体细节商榷时,应当针对管理机制、主营业务、审批权限、风险防范、业务内容,开展专题研究讨论,使得内控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得到有效提升。

为满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需求,则需要根据人员岗位、权限指标、风险程度、财务管理等,在内控系统中,合理设定管理权限、业务题型、管理规则等,保证信息化内控系统,与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五)加强内审监督,积极防控风险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社会职能定位的差异性,在实际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阶段,必须契合单位的职能定位、发展规划、主营业务,进而不断推动单位内审制度的建设,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如内审工作、纪检工作、财务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将其工作职责进行详细界定,避免出现一人多职问题的出现,影响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在内审监督工作开展阶段,应当不断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促使内审人员主动学习,了解最新的国家法规与相关业务开展标准,为后续相关审计工作开展铺垫基石。为充分发挥出内审工作效能,对事业单位的运营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则需要主动学习优秀单位的工作经验,促使本单位的内审工作效能不断提升。若部分事业单位的组织范围有限,没有足够的能力,组建内审机构。在单位内部控制时,应当合理利用同级审计机构,或发挥出上级审计机构的工作效能,保证单位内审监督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在实际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合理界定审计目标,突出事业单位的问题发现与协同治理同步落实;在审计评价工作开展阶段,则需要及时发现内控缺陷,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在审计形式升级创新时,应当突出专项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协同开展,保证内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具体方法实施阶段,则需要加强工作过程与内审结果的有效同步,确保内审工作开展的质量。通过不断优化内审监督管理工作,才可有效降低事业单位的运营风险,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发挥出一定效能。

六、结束语

综上,笔者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为例,重点阐述了新时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旨在说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模式优化完善的必要性。为挖掘出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价值,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水平,则需要围绕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营业务与运行特点,进而建构具有单位特色的内控体系,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后续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果。

猜你喜欢

内审可行性效能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