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戏剧精神之对比审视
——以《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为例

2023-04-06陈韦兰

中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关汉卿窦娥

陈韦兰

从历史背景谈起。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生于金末元初,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也是中国戏剧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之一。纵观其戏剧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是其经典代表,充分推动了中国早期戏剧的发展。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戏剧大家,生于1564 年,其戏剧作品涵盖众多领域。显然,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对东西方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例,结合比较法理论,分别从戏剧冲突、戏剧精神起源、戏剧精神风格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剧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经过历史漫长的酝酿与发展,在宋元时期逐渐成型,并于元杂剧开始成熟,其后经历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进入现代。纵观中国戏剧发展史,先后经历了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地方戏、近现代戏曲等形式。较之古希腊戏剧,中国戏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凝聚了独特的审美观、历史观与政治观等中国式标签。西方戏剧显然要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 世纪),在产生原因上与仪典有一定联系,即鉴于自然力量的神秘性与不可控,于是便产生对自然的恐惧与敬畏感。因此,仪典便成为古人控制自然的一种形式,也由此诞生了诸多古希腊神话故事,为戏剧产生提供了丰富土壤。

戏剧的显著特征在于直接反映社会矛盾。一方面,戏剧是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及对与错的冲突;另一方面,戏剧关注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尤其是面对苦难与失败时超越现实局限性的精神。

二、比较法概述

作为文学分析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源于19 世纪,是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讲,比较法能够客观呈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探究世界文学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以比较法探讨中西方戏剧精神,既是基于读者社会、政治、文化等既有生存环境的考虑,也是对其个人观念的有效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无疑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学作品选择上,对比法要求选择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否则就无法彰显对比法的优势所在。同时,通过比较分析,读者要深入挖掘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以此探究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三、中西方戏剧精神对比:以《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为例

1.戏剧冲突对比

(1)《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窦娥冤》的创作以元代社会背景与时代精神为基础。至于如何造成“窦娥”的冤案,社会原因与外在机缘是两个主要方面。在《窦娥冤》中,戏剧冲突的设置是层次递进的,分别为社会、道德、意志三个层面的冲突。其中,在社会因素方面,封建制度剥削、黑恶势力威胁以及官吏政治压迫最终将窦娥一步步逼向绝境。最初,窦娥之所以被送至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是因为窦天章在无法偿还蔡婆婆高利贷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选择。透视窦娥的冤案,《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当时吏治腐败的社会现状,以至冤假错案不计其数,如屈打成招的窦娥。

(2)《哈姆莱特》的戏剧冲突

作为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设置的戏剧冲突有淋漓之感。其中,时代、社会、人物内心世界的碰撞是其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从而造就了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当然,在莎士比亚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悲剧最负盛名,如时代典范《哈姆莱特》。纵观全剧,莎士比亚以“复仇”为主题,重点描写了主人公在复仇时的怀疑、忧虑与思考,突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冲突。其中,克劳狄斯与诸位大臣是社会环境的人物化,哈姆莱特就生存在这个如牢狱般的环境中,而紧密的人物关系恰是社会背景的缩影。莎士比亚围绕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挣扎设置冲突,尽管最后完成复仇,但也使他成为冲突的失败者。

2.戏剧精神起源对比

(1)《窦娥冤》的戏剧精神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团圆式结尾是主要方式,正是这种结尾弱化了戏剧精神。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面对官府与张驴儿父子的威胁与压迫,窦娥最终含冤而死。但是,父亲的伸冤最终又惩治了恶人。关于戏剧成因,中国戏剧中的主人公一般具有美好的道德品质,即尽管遭受人生苦难,但内心的善良与真诚没有改变。例如,窦娥在丈夫死后仍然非常体贴地照顾婆婆。在如此崇高品质的人物身上倘若要发生戏剧,一般而言是由于黑恶势力强大与自身力量弱小之间的冲突,最终命运只能任人宰割。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戏剧中由于存在着正义性和弱势化的善良人物,因而往往呈现善恶终有报的结果。

(2)《哈姆莱特》的戏剧精神

在莎士比亚看来,人物戏剧命运的产生原因与关汉卿的看法显然不同。在关汉卿看来,人物的悲惨结局主要是由于社会力量或当权者的残暴。对此,他会设置一系列恶行以代表社会的病态,如贪赃枉法、敲诈勒索、抢劫、霸占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关汉卿戏剧的客观性。但是,莎士比亚的态度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物的结局不能归结于客观原因,而是强调自身的内心与意志。换句话讲,人物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也应该由自己负责。例如,在《哈姆莱特》中,在得知是叔叔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后,邀请新国王观看谋杀剧,面对新国王的情绪变化,哈姆莱特也证实了这一事实。但是,由于自身徘徊、犹豫不定的性格,哈姆莱特延缓了复仇计划,并陷入了生与死的纠结中,最后与国王一起毁灭。

3.戏剧精神风格对比

(1)《窦娥冤》:正义与怨恨下的悲伤感

如前文所述,中国戏剧更注重团圆式结尾,从而赋予命运的救赎之感。在这种浪漫式的掩盖下,窦娥能够和解,同时也契合了读者的审美习惯与期待,是典型的中国式戏剧结尾。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戏剧重点传达的是惩恶扬善的道德观,以及面对苦难时的平和心态。

(2)《哈姆莱特》:牺牲下的精神宣泄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可知,西方戏剧将心痛感贯穿于整个戏剧过程与结尾。在《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以最终的死亡和极端的毁灭,构建了极富戏剧性和崇高化的戏剧意识,实现了精神的宣泄与胜利。从这个角度讲,西方戏剧的主人公大都具备冒险精神,强调对真理的探索,而哈姆莱特的戏剧呈现达到了这种理性沉思的效果。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关汉卿窦娥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关汉卿
窦娥冤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戏词救命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