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2023-04-06吴天祺罗润齐王俊洁

现代医院 2023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医学生

吴天祺 罗润齐 王俊洁

1 广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广东广州 511436; 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广州 510260

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1],起初应用于研究生教育,19世纪之后逐步被应用到本科生培养中[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社会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精神素养的要求也在提高,国内医学院校开始关注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为目标,遴选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品德、心理、学习及生活进行个体化指导的探索性教育制度[3]。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广州医科大学于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开展导师制的现状,并以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情况为例,剖析了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问题,旨在为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开展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与目的

1.1 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要求,对指导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4]。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专业特长,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施学生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辅而助之,各成其才。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1.2 开展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

总体目标为: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①首先,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实现个性化发展[5]。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导师的建议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得到准确定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有条件的也可以参与导师的在研课题,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开始接触科学实验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等,为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打好坚实基础。②其次,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6]。导师通常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科研经历,这就使得他们能正确又及时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有目的性、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研究发现,与进行传统专业课程教育方式的学生相比,参与科研实验与论文写作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更为突出,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研训练,自然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③此外,还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进入大学后即配备导师,可以让学生获得归属感,迅速且顺利地融入大学生活。导师可以从价值引导、职业道德、治学态度及处事方式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启迪思想,铸就品格,并内化到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中。

2 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导师队伍匮乏

当下,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多数是通过兼职方式进行聘任,存在导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工作时间紧张等问题。①兼职导师平时需要完成临床、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空余时间很难再兼顾自己辅导的学生;②导师队伍主要成员均为中青年教师,存在资历较浅、经验欠缺等情况。此外,师生配比不合理,每名导师以辅导5名学生为宜,但实际上导师所带学生人数是正常5倍以上[7]。师资队伍匮乏,极大限制了导师队伍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2.2 考核机制模糊

目前,诸多高校对学生和导师的权利和职责界定不清,考核评价标准过于宽松,这就会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在执行过程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学校和二级学院对导师的管理松散,导师工作完全靠自觉,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经费投入,教师担任导师基本是尽义务,没有劳动报酬。而学生由于对导师制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性,很少主动联系导师。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一项来自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101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21.78%(22/101)的学生与导师每周都有交流,30.69%(31/101)的学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一两次,还有18名学生基本没有和导师交流过[8]。并且交流方式以线上交流为主,如微信和QQ(78/101,77.23%),很少进行线下沟通。究其原因,由于导师有临床及科研工作在身,很难有太多时间去主动了解并指导每一位学生。而许多学生也会因为畏惧、懒惰等因素而拒绝主动联系导师。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都依赖于于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如果仅仅是导师一头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9]。此外,带教导师所在的科室可能并非学生的心仪科室,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个消极的影响,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导师制的积极性。

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情况不尽人意,导师与学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真正发挥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必须深刻探讨导师制的理论内涵,切实把握导师制的运行规律,各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灵活开展相关活动。

2.3 培养模式单一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在经历多年的中学应试教育之后终于进入了大学,原以为可以摆脱“应试”,但在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生其实是从一个大坑跳入了另一个大坑,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应试”:疯狂学习专业学科内容,记忆及背诵相关专业知识得以通过考试。这非但不能提起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不断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限的。调查显示,医学生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以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为主,甚至部分导师直接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0],就相当于应试教育。如何提供更有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本科生导师制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医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如何提高临床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11]。在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有部分学生缺少临床操作机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3点:①部分导师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会减少甚至取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②某些患者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学生进行操作有一定的抵触;③部分导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带教时间紧张,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得不充分[12]。如何把握并分配好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是医学生本科生导师制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3 科学推进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3.1 构建优秀导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导师与本科生之间定期进行的一种小规模学术指导与交流,重点在于导师对每位学生的精准化、个体化指导,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具备优秀的导师队伍,它本质上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应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本科生导师制,深刻领会到本科生导师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将这一制度作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制度。我校作为双一流高校,将建设中青年教师创新团队作为工作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环境,增强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活力[13]。

高校可依照自身的师资结构充分开发本部及附属医院的导师资源,共同商定导师的选拔条件和聘任方式。除了选拔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术高超、富有责任心的本校教师担任导师,还可以聘请优秀校友、校外资深专家、政府人员等担任导师,通过“内聚外引”的方式来拓展导师资源。导师组成员应保持稳定,聘期内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终止或更换人选,应由导师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院系同意、教务处审批后方可进行调整。在担任导师期间,导师本人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及临床水平,持续积累教学经验。学校还定期组织导师共同学习优秀案例,加强导师之间交流合作,助力导师提升指导学生的业务能力。此外,还通过督导团队开展全程督导,从而优化导师的工作效率。

3.2 明晰权责奖励机制

任何制度的落实,都离不开健全且得到有效执行的考核评价体系[14]。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建设,应该建立从选拔、管理、考核、激励、监督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我校成立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为导师工作提供活动场地与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各学院组织制定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细则、考核聘任标准等,负责导师遴选、培训和日常管理,建立导师工作档案。本科生导师的考核采取学年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形式。本科生导师工作完成情况可将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等工作作为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考核优秀的导师,可由学院推荐参加学校优秀本科生导师评选活动并予以相应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导师,由所在学院约谈、培训;对仍不能胜任导师工作的教师,予以撤换,两年内不得再担任本科生导师。学生方面,也建立了对应考核机制。如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创业项目等活动,根据取得名次给予不同等级的绩点,在评优评先进时可获得加分,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师生交流不足的弊病,也可以采用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奖惩措施来促进学生与导师间的互动交流[15]。对于导师来说,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状况是比较重要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积极向导师咨询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则更为重要。只有及时、顺利的沟通才能确保师生间教学相长。学校尽量提前发布导师及其所在科室的资料,以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中意的科室或者导师。如果导师所在科室确实与学生兴趣不一致,导师也应该参考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积极沟通并对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引导,因材施教。如果涉及自己无法解决的专业问题,那么导师也可以发动身边力量搭建桥梁,邀请不同专业的老师来解答学生疑惑。创新性地借助各种手段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如建立微信群、开展线上会议等形式,提高与学生的沟通效率。

3.3 创新师生互动方式

在丰富培养模式这一方面,各大医学院校各有千秋,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指导活动。以我校为例,要求导师每周应完成不少于1小时的学业咨询和指导工作,可灵活采取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其中,每学期组织开展的线下活动应不少于5次,比如:讲座、座谈会、小组研讨会等集体交流活动,或案例讨论会、文献阅读会、实验指导等实践类活动。导师应指导学生在下点实习前完成综述/论文/实验设计/调研报告1篇。原则上,各学院每学期应召开一次导师组联席会议,总结经验与问题,部署工作安排;如有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

就广州医科大学而言,本科生导师都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强的研究水平,并且大部分导师还有在研的临床实验项目或基础研究课题,能以在研课题为例,为学生讲解科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向学生讲授科研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这种边做边教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到科研的感觉与经历,也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对于立志深造的学生,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指导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功训练,如讲授如何查阅分析文献,整理数据、撰写论文等事项[16]。

3.4 提供个体化成长方案

医学院校整个大学期间的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大一、大二阶段:通识教育为主,基础医学教育为辅;大三、大四阶段:基础医学教育为主,临床医学教育为辅;大五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医学教育[17]。为了切实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效果,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针对学生在不同年级的需求和特点,因势利导,为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规划,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原则如下:①大一:督促学生继续保持规律作息与心理健康,避免高考后脱离家长视野,完全放飞自我,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小说等,积极参加自己喜欢的校园社团活动。②大二: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业之余,培养表达自我、组织协调及科研探索能力,如轮流担任小组长、组内汇报、共同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活动。③大三:邀请同专业已经毕业的优秀师兄师姐分享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经验,以“过来人”身份给出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④大四:指导学生做好未来规划,是参加工作还是考研深造,邀请已经步入临床或者仍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师长分享各自工作学习内容,给学生直观认识,以便更好地作出决定。⑤大五:进入实习阶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踊跃参与轮转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小讲课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接触真正的患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需考研,还需平衡好实践与复习备考的关系。

临床实践方面,一项来自大连医学大学的研究,将32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比导师制(试验组)与传统带教模式(对照组)的教学效果,结果发现试验组的理论考试、临床实践考核和主观问卷调查结果均高于对照组[18]。我校制定了针对学生的合理的培训方案:①定期开放临床实践训练中心,方便学生练习消毒缝合、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及腰椎穿刺等基本操作,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动手机会;②建立监管系统,保证学生每次临床实践的质量能过关,防止部分得过且过的行为;③以赛促学,定期举办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当然,这一切的完成都需要学校、医院、导师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4 结论

广州医科大学从2020年开始面向本科生推行全程导师制,以期在通识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经过近2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一模式可以较好地促进了教研融合和教学相长,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自主学习及创新创业能力,还强化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指导能力。

当然,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目前仍处于缓慢前进的探索阶段,不仅需要各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更需要学生与导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本科生导师制的育人目标,切实提高本科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医学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