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数学史料 提升文化素养

2023-03-26梁富升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灯鸡兔同笼画图

梁富升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产生与发展、反映数学文化的历史,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基本抓手。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提升文化素养。

一、敏锐挖掘史料素材

数学名题“鸡兔同笼”流传千古,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鸡兔同笼》教学方案时,笔者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入手,筛选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典型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打造充满文化韵味的数学课堂。

课堂上,笔者先播放介绍《孙子算经》的视频,引出鸡兔同笼问题;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然后,根据学情适当“加料”,用“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引出抬腿法,打开学生思路,丰富学生视野;再拓展呈现由鸡兔同笼问题演变而来的“龟鹤算”等问题,引导学生将模型演绎到真实问题解决中,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体验情境变化而模型不变;最后,通过文学素材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实现拓展应用,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模型,感受经典名题的魅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呈现基本模型

鸡兔同笼问题是集趣味性、思考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素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先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画图的方法直观理解问题模型,再由图示解题过渡到抽象的假设法解题。

课始,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笔者先给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学生通过猜想、计算,发现同样的头数下,鸡和兔的数量不同,脚数也不同。然后,笔者以学生的猜想为基础,引出列表法。学生通过不断调整鸡和兔的数量,一步步推导、汇报结果,最终得出“8个头的情况下,3只鸡和5只兔共有26只脚”。在此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题目所蕴含的“变与不变”的规律。

通过列表梳理,学生发现列表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顺势引出画图法,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示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画出来,使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外显的图示,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课堂上,笔者先设计了“画脚”环节,并引导:“我们用‘〇表示头,‘|表示脚。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鸡的脚数比兔的少,同学们能画出鸡和兔的只数吗?”学生尝试画图后发现:全部画鸡,脚数少了;全部画兔,脚数多了。然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添加脚数,把鸡变成兔;通过减少脚数,把兔变成鸡。学生通过画图发现:每减少一只兔、增加一只鸡,可以减少2只脚;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可以增加2只脚。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在画图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极端假设法列出算式。如假设全是鸡,共有“8×2=16”只脚,比实际少了“26-16=10”只脚,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只脚,所以兔有“10÷2=5”只,鸡有“8-5=3”只。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发现了数学的有趣,提升了思维能力,建构了问题模型。

2.结合史料,贯通问题理解

在学生掌握了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教师创设了如下趣味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洞悉问题本质,了解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抬腿法,提升这道数学名题的教学价值。

课堂上,笔者用“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引出抬腿法,引导学生模拟演练古人的解题过程。抬腿法分为“兔子抬脚扮成鸡”和“给鸡装脚扮成兔”两种情境。

情境一:兔子抬脚扮成鸡

课堂上,笔者提问:假设这些兔可以与人交流并且训练有素,老师一吹口哨,所有的兔就抬起两只脚,那么所有的兔就都扮成了什么?学生回答:扮成了鸡。笔者追问:此时35只鸡一共有多少只脚?比原来少了多少只脚?学生回答:35只鸡一共有70只脚,比原来少了24只脚。笔者质疑:为什么会少了24只脚?根据少了的脚数,你能得出兔的只数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每只兔都抬起2只脚,这些抬起的脚就是比原来少了的脚,所以用24除以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兔有12只,那么鸡就是23只。

情境二:给鸡装脚扮成兔

同理,笔者提问:假设老师给每只鸡另外装上两只脚,那么所有的鸡就都扮成了什么?学生回答:扮成了兔。笔者追问:这样,35只兔一共有多少只脚?比原来多了多少只脚?学生回答:35只兔一共有140只脚,比原来多了46只脚。笔者质疑:为什么会多出这么多只脚呢?学生很快得出:鸡在假扮兔,每只鸡多装了2只脚,23只鸡正好多装了46只脚,所以鸡有23只,兔有12只。

3.拓展情境,建构问题模型

“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过程就是相关数学史的演绎和创生过程。笔者以练习为载体,在教学中引入植树情境和“龟鹤算”问题,帮助学生透过不同的情境把握问题的本质,建构问题模型;体验数学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形成质疑精神。

首先,笔者出示植树的问题情境:“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的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生、女生各有几人?”独立思考后,大部分学生认为此题是“鸡兔同笼”问题,少部分学生存在疑惑。笔者进一步引导:如果是“鸡兔同笼”问题,那问题中一定存在“脚数”和“头数”,题目中哪个数量相当于“头数”?哪个数量相当于“脚数”?学生小组合作找“脚数”和“头数”,然后汇报:人数即头数,棵数即脚数。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不仅仅是涉及鸡和兔的具体问题,而是一类问题,从而让学生转换思维,关注问题的本质,寻求这类问题的统一解法,形成深度的数学理解。

其次,笔者出示“龜鹤算”问题,“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并引导:日本所说的龟、鹤和我们所说的鸡、兔有联系吗?学生通过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转换明白了:龟是4只脚,相当于兔;鹤是2只脚,相当于鸡;“鸡兔同笼”只是这一类问题的统称。紧接着,笔者介绍日本的“龟鹤算”问题就是从我国的“鸡兔同笼”问题演变而来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真实素材拓展应用

为了引导学生应用“鸡兔同笼”问题模型解决更多这种类型的问题,笔者引入文学作品中的真实素材,设计了如下课后拓展练习。

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众女猜灯谜的情境蕴含着两个问题:

楼阁上挂满了五颜六色、形态不同的两种灯,第一种是1盏大灯下挂2盏小灯;第二种是1盏大灯下挂4盏小灯。大灯一共有360盏,小灯一共有1200盏。问两种灯各有多少盏?

楼阁上挂满了五颜六色、形态不同的两种灯,第一种是3盏大灯下挂6盏小灯;第二种是3盏大灯下挂18盏小灯。大灯一共有396盏,小灯一共有1440盏。问两种灯各有多少盏?

文中的才女兰芬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她的解法与“鸡兔同笼”的解法有何异同?

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相同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才女兰芬是借鉴《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法”解决以上问题的。以第一题为例,兰芬先将小灯数量减半,再用小灯数量的一半减去大灯的数量,最后得出第一种灯有120盏,第二种灯有240盏。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再加工,深化了“鸡兔同笼”问题模型的建构,感受到数学名题的魅力。

(作者单位:咸宁市嘉鱼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小灯鸡兔同笼画图
从鸡兔同笼谈起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画图理解“同样多”
我的小灯
画图理解“多多少”
欧曼GTL牵引车小灯电路及控制逻辑
无线电力小灯的制作
“鸡兔同笼”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