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江平原早稻、再生稻机插育秧技术

2023-03-21吴晨阳余绪来潘志军夏慧婷张晓红玲周许有尊周永进吴文革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秧盘再生稻杂交稻

吴晨阳 程 驭 余绪来 潘志军 夏慧婷 张晓红 尹 玲周 兵 许有尊 周永进 吴文革

(1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庐江 231500;2庐江县白山农业机械管理站,安徽庐江 231531;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近年来,机插秧技术在水稻生产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特别是适度规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等主体对机插秧技术需求迫切,许多专业化的水稻机插作业服务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和发展[1]。“秧好一半稻”,育秧是机插秧模式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受规模化种植和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较大的早稻、再生稻头季育秧,对育秧技术要求愈来愈高[2-3]。沿江平原地处我国双季稻生产的北缘区,双季生产季节紧,气象灾害频发,早稻季育秧既不能照搬本地单季稻或中稻育秧经验,也不能完全照搬南方双季稻生产的成熟经验[4]。本团队常年从事双季稻机插秧技术攻关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在总结前人研究和种植户经验的基础上[5-8],摸索和形成了一整套适宜沿江平原地区的早稻、再生稻头季毯苗机插育秧技术方案。本文以毯苗机插常见的硬床旱育和软床半旱育2种育秧方式为对象,从播前准备、机械播种、苗期管理和适期栽插等方面阐述了育秧技术要点,以期为沿江平原早稻、再生稻生产主体提供技术参考。

1 播前准备

1.1 品种选择作双季种植的,品种搭配上早稻成熟期应与晚稻早栽相衔接,早稻应选择生育期105~110 d的早、中熟早籼常规稻或杂交稻品种,苗期耐寒性强、后期耐高温能力强;作再生稻模式的,头季可选择生育期偏长的早籼稻或生育期偏短(最好≤130 d)的早熟中籼杂交或常规稻品种,苗期抗寒能力强,再生季再生能力强。

1.2 稻种处理浸种前应在太阳下晾晒6~8 h,防止暴晒,自然杀菌消毒利于提高种子芽势和芽率。稻种提倡干种子包衣处理,可选择市面上防治恶苗病、叶瘟等效果理想的包衣剂(24.1%肟菌·异噻胺,4.0%精甲·噁霉灵等),用搅拌机或喷雾器进行处理,晾干24 h后浸种。

1.3 播期备种早稻选择在3月中下旬启动浸、播种,不宜迟于4月初,否则双季接茬过紧;再生稻选用早稻品种的,按早稻播种区间播种,选用早熟中籼杂交稻的,不宜迟于3月25日播种。以7寸秧盘为例,备种量早籼常规稻82.5~97.5 kg/hm2,早籼杂交稻54.0~63.0 kg/hm2,中籼杂交稻27.0~33.0 kg/hm2。

1.4 充分浸种早稻品种昼夜浸种3~4 d,杂交中籼稻采取“日浸夜露”方式2~3 d,每天应人工翻动3次以上,以种子均匀吸足水分为标准。浸种药液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配常温水,可增加浸前干种子包衣或芽后播前拌种措施,对早稻恶苗病、纹枯病等防效更佳。芽后播前拌种可选用4.23%甲霜·种菌唑、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等药剂。

1.5 催芽拌种种子起水后,用40~50 ℃温水浸泡3~5 min提升种谷温,沥干水分后进入催芽环节;早春季节气温偏低,可采用简易码小堆催芽方式,一般从底部至顶部依次采取“薄膜-稻草-种子-稻草-薄膜”的方法包裹保温催芽,有条件的用温室、双膜大棚或催芽箱催芽最佳,及时关注种子堆中心温度,种子高温破胸温度控制在32~35 ℃,最高不超过38 ℃,安放温度计及时监测严防烧芽;催芽至种谷80%破胸露白时,及时摊匀待播;防止摊堆、播种不及时谷芽过长,机械播种造成伤芽伤种降低出苗率。

1.6 育秧营养土可选择肥沃、无草籽的旱地或菜园地土壤(长时间未用除草剂)作为育秧营养土,经打碎过筛后备用,大田按1 500~2 700 kg/hm2备土。可在素土中按要求添加商品壮秧剂(添加比例根据商品而定,充分拌匀)或育秧基质作育秧底土[10],改善底土综合性能,一般素土与基质体积比为1∶1~2∶1;育秧盖籽土须用未加壮秧剂的素土或经验证安全可靠的纯基质或混合基质;底土未加基质或壮秧剂的,后期苗床应加强土壤消毒与调酸(敌磺钠、噁霉灵等),防立枯病等暴发。

2 机械播种

2.1 流水线播种种谷破胸后摊晾2~4 h待播,播前根据品种类型调好播种流水线的播种量、底土量、盖籽土量和喷水量。早稻季播种硬盘内应加套软盘。播种时控制好各环节,水量不宜过多和过少,一般以刚好润湿育秧土为宜。

2.2 播种量早稻、再生稻头季播种秧盘以7寸秧盘为例,每盘干谷播量早籼常规稻控制在110~120 g,早籼杂交稻和中籼常规稻控制在90~105 g,中籼杂交稻控制在85~100 g,干谷与芽谷比一般为1.0∶1.3;具体播量根据中长期天气、芽率和育秧方式决定,以利秧苗盘根和素质优为好。

2.3 暗化出苗播后立即堆叠暗化,堆叠暗化高度不超过30盘,一般在温室或棚室中进行。秧盘堆码间距10~15 cm,促进堆间空气流动,保持堆内堆外和上下层间温度基本接近,促秧盘出苗速度尽量一致。码堆时,每堆上层放置1个反扣的空盘;码堆后,用薄膜或雨布覆盖盘堆保温保湿,营造适宜的暗化出苗所需的温、湿度环境。晴天堆内可快速升温并保持较高水平,堆上下层受热均匀,可迅速齐苗。暗化时长取决于环境温度,一般需3~5 d,如果堆放环境温度较低,暗化出苗时间过长,易造成出苗不整齐和出苗率降低,甚至出现闷种,应加增温设备防闷种、烂芽。待堆内上层秧盘全部齐苗、下层秧盘90%以上出苗时即可摆盘,出苗不整齐不宜仓促摆盘,应重新理堆再行暗化[11]。有条件的,可尝试蒸汽法加温加湿促整齐出苗。

2.4 秧田准备与摆盘

2.4.1 硬床旱育秧 ①秧田准备:提前对大棚进行耕翻平整,平整秧床后,按3.0 m间距开沟作畦,沟宽25~30 cm,沟深15~18 cm,畦中间铺设微喷灌水管,水管两侧预备各摆2个秧盘;有条件的,镇压厢畦促平整一致利于人工摆盘操作。秧田四周开边沟和腰沟,雨后秧床沟内不积水。摆盘前畦面铺设薄膜。②摆盘与化控:拉线定位摆盘,将软盘平整摆放至硬床上,也可直接摆放硬盘,摆盘完成后即开阀喷水1次,后期转为正常苗期管理。此种方式育秧,一般不进行化控处理。底土若加入壮秧剂栽前不需化控,若出现“秧等田”可于3叶期喷施烯效唑化控,每100个秧盘用5%烯效唑粉剂1.0~2.0 g对水均匀喷施。

2.4.2 软床半旱育秧 ①秧田准备:可选简易温室大棚作秧田,棚内旋(翻)耕前撒施45%复合肥300~450 kg/hm2。灌浅水整平田面沉淀1 d后放干田水,按1.8~2.0 m间距(含沟宽25~30 cm)起沟作畦,推平畦面,高差不超过2 cm。秧畦做好后灌浅水养护沉实备用。摆盘前1 d,将当期需要的秧畦田水排干,用2 m长刮尺刮平畦面,若有沉降凹塘,可用畦沟烂泥补平。②摆盘与化控:摆盘时以软盘下田,进行适度按压,保证秧盘盘底全部接触床泥。此种方式优点是苗期管理压力小,安全性好,对低温等逆境灾害抵抗能力强,缺点是摆盘用工量大。秧盘补水切记不能大水漫灌,以喷雾器、水壶喷施或设施喷灌方式为主[12]。

3 苗期管理

3.1 水肥管理①硬床旱育:以秧盘湿润状态决定是否补水喷水,一般晴天喷水1~2次,选择上午10:00前或下午15 h后喷水,以保证秧盘土壤湿润为宜,阴雨等天气不缺水不补水;秧苗2叶期喷施尿素(浓度推荐0.2%,秧田尿素总量不超过45~60 kg/hm2)或含NPK液体肥料,喷后喷水淋洗,后期据苗情补肥。栽前3~4 d,喷施送嫁肥、药。②软床半旱育:秧苗绿化前保持秧床满沟水,绿化后放干沟水转入旱育秧管理。一般不进行喷水操作,对悬空失水的秧盘,及时采取按压或向盘底畦面补泥重新按压等方式补救,促盘底接触床泥。及时观测秧盘缺水状态,天气干燥大面积秧盘缺水时,上平沟水保湿,一般不漫水灌上畦面。③水肥管理原则:保证秧苗基本水分需求前提下,坚持旱育管理,做到“四看”:一看土面是否发白,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间新叶是否卷曲,四看天气情况。如床土发白或早晚新叶叶尖不吐水或午间新叶卷曲,则秧苗趋于缺水状态,可于傍晚清晨用喷壶、喷雾器补水,一次性补足。若大面积缺水可上“跑马水”,到位后立即排水继续旱育。秧苗补水避开晴热高温,可在11:00前或者15:00后;栽前4~5 d不可大水漫灌影响栽插;栽前3~4 d喷施送嫁肥、药。

3.2 温湿度管理沿江平原和双季稻北缘区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中旬气温较低,温差变幅大,需高度重视大棚内薄膜保温措施。棚内调控总体原则以保温为主,严防温度快速变化,长期高湿应通风降湿。①摆盘至齐苗阶段:最适温度为25~28 ℃,温度控制在35 ℃以内,该阶段适度高温可促齐苗;②齐苗至栽前7 d阶段:最适温度为20~25 ℃,温度控制在30 ℃以内,该阶段晴天或阴雨后天气转晴应提前预判逐步开棚,使棚内温度缓慢上升,预防生理性青枯,阴雨天棚内湿度会快速上升,可于中午前后适当开棚开口降湿。

3.3 炼苗管理①揭膜炼苗:栽前3~5 d逐步“炼苗”适应外界环境,采取“日揭夜盖”直至完全揭膜,夜温≥12 ℃时可夜不闭棚;②控水炼苗:3叶1心后控水蹲苗壮根,不出旱象不浇水,使秧苗处于饥渴状态,利于栽后发根好、返青快,栽前浇一次透水利于起秧。

3.4 病虫防控早稻秧苗期以青枯病、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和叶瘟等病害防治为主。于1叶1心期,喷施4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灵水剂主防青枯、立枯、恶苗等病,2叶1心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的3 500倍液主防纹枯病和叶瘟等,栽前4~5 d喷施送嫁药。若遇虫害发生,及时对症用药防治。

4 适期栽插

早稻机插秧壮秧标准:叶龄3.5~4.0叶,苗高15~18 cm,白根数10条以上,秧苗生长整齐,健壮,青秀无病,秧块厚度均匀(2.0~2.5 cm),根系发达,盘根性好,提起不散[13-14]。早稻、再生稻秧苗大田栽插时间,不能简单以秧龄作为判断指标,栽插时间应考虑田间气候、秧苗素质、盘根效果等综合确定,经过3 d以上炼苗、处于冷尾暖头、盘根效果佳为好,抓住有利时机及早下田。

根据品种类型合理协调栽插参数,保证适宜的高产丰产苗架[13]。以行距25 cm毯苗插秧机高产栽培方案为例,推荐常规早籼稻株距10~12 cm,每hm2栽插33.0万~40.5万穴,每穴4~6苗,每hm2基本苗120.0万~180.0万株;早籼杂交稻株距13~14 cm,每hm2栽插28.5万~30.0万穴,每穴3~4苗,基本苗85.5万~112.5万/hm2;作再生种植的中籼杂交稻株距16~18 cm,栽插21.0万~24.0万穴/hm2,每穴2~3苗,基本苗45.0万~67.5万/hm2。机插漏秧率要求低于3%,栽后灌好扶苗水,促秧苗早返青。

5 技术应用

该项技术适用于在沿江平原和双季稻北缘区等相近生态区域推广应用,仅供用于区域内机插早稻或再生稻头季育秧,单季稻或双季晚稻机插育秧不能完全套用此项技术。该项技术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通过大棚温室育秧,有效降低了早春倒春寒、低温阴雨等恶劣气候对秧苗生长的影响;二是研究的长秧龄适栽壮苗培育技术,通过提前播种、高效拌种、苗期管理和严密控病等手段,培育适宜机插的早稻壮苗,破解了双季稻机插生产中难用早稻生育期较长且高产品种的难题;三是明晰了该地区机插早稻和再生稻合理机插参数,为生产中搭建适宜高产丰产苗架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秧盘再生稻杂交稻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秸秆秧盘育苗效果研究
水稻秧盘形变测度方法与等级评价研究
水稻秧盘高速播种配套技术的发展与分析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抗倒高产肥料运筹技术的数学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