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策略研究

2023-03-20肖华岚

电脑迷 2023年23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音乐课程评价体系

肖华岚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各学段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化与各学科的协同教育效应,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而中小学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科目,也应充分担当起全面育人的重要责任,不断升华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为此,探究中小学音乐课程如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开发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成为当下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键课题。文章将着重围绕中小学音乐课程教育展开分析,梳理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并论述具体的实践原则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课程;思政教育;以美育人;评价体系

音乐这门美育学科,已然成为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重要组成科目,担负着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以及各项未来发展所需关键能力的重任。尤其在新时代下,课程思政理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提出了与学科教育相融合的要求,音乐学科也应坚持贯彻落实思政教育理念,升华以美育人的总体目标,落实立德树人重任,为健全学生人格及品质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主动探究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入原则、融入策略势在必行,这是深化学科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学科教学内容

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之中,大多从教材出发,筛选优质教学内容。而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对音乐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随着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充分打破传统教学的困境,丰富学科教育教学内容,尤其思政教育内容较为广泛,能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其他先进文化类型,渗透其中。而且教师还可在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时,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或其他先进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能带来更为直观,更为新颖的学习感受。

(二)升华以美育人目标

思政教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程,还将进一步升华音乐学科,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相较于单一的音乐课程教学而言,适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思维智慧。尤其诸多音乐曲目,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智慧,学生在开展学习的活动中,将渐渐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达到精神及素養的综合提升,渐渐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这样一来,原本单一的音乐教育活动,在思政元素的渗透下,犹如注入了新的灵魂和生机,焕发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力,提高了整体的教学价值,实现了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升华目标。

(三)落实立德树人重任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已不再单纯停留在智育层面上,更应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影响价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方能适应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及标准。音乐学科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科目之一,担负着美育的根本重任,其内部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融合思政教育的良好切入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重任的关键教育路径。为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首当其冲,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充分运用音乐教育课程资源优势,完成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目标。同时在音乐学科的思政教育融合背景下,还将充分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将立德树人重任贯彻落实到底。

二、中小学音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育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遵循主体性原则,即使是融入思政教育,也仍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基本学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重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喜好,主动挖掘教材中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要素,并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音乐和思政教育的距离。而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中,也应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以更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上,重视为学生预留独立的思考和交流探索空间,让学生能够认识自身,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在与其他学生交流之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能达成的融合教育成效自然事半功倍。

(二)适度性原则

除主体性原则外,思政教育的渗透也应遵循适度性原则。中小学音乐课程作为重要的美育科目,在教学目标上与思政教育有一定的重合,但二者的差异仍然存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适时适度原则,融入思政教育,既要保证音乐学科的教学成效,也应坚持有效渗透思政元素,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培养。一方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或合适的切入点,引入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科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教师所选取的内容还应充分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能生搬硬套,随意选取,反而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观感受所能达到的融合教育成效将大打折扣。

(三)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程的教育过程中,仍然要始终以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所开展的各类教学行为,均要为达到这一目标所服务。而思政教育的渗透和融入也要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便应充分考虑整体教学的安排,思考课上教学需要达成的整体目标和成效,这样才能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时,循序推进思政教育的融合开展。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也应重视以目标性原则为主,合理渗透过程性评价,逐步评估学生在课上的学习表现,进而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确保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实现音乐素养及思政品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所需的优秀青少年夯实根基。

三、中小学音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音乐教材,深挖融合教育资源

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先要深挖融合教育的资源和素材,为教师课上开展教学活动提供重要依据。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已然成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一切教学活动应坚持从教材出发,立足教材挖掘融合教育的切入点。且重新修订过后的音乐教材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且与学科的融合度较高,能巧妙画出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心圆”,提升音乐学科的育人功效。

例如,音乐教师在学期初试便仔细研读音乐教材,从中筛选出适用于开展思政融合教育的音乐篇目和素材,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思政融合教学资源库,将每一个音乐篇目与思政教育融合点清晰罗列出来,并配以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在《牧童短笛》这首曲目教学中,教师通过学情调研发现学生多数了解此首作品,并且还能随着伴奏哼唱,但对曲目的整体认知度仍然有限。为此,教师从前期预设的教学资源库中,筛选出该首曲目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性素材,将其作为课上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设计关键教学活动,活动一:以钢琴曲A部的主题乐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心聆听,体会读谱画谱等操作,对我国的五声音阶有所掌握;活动二: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本首曲目的旋律节奏,感受我国对唱演唱的形式特色。活动三:了解曲目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该首曲目的创作背景。如此,通过立足音乐教材,教师从不同曲目中挖掘与思政教育可以相融的切入点,能够激发起学生对音乐曲目的热爱之情,形成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

(二)品读歌词文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音樂学科的教育中,很多音乐曲目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可坚持带领学生一同深入品读音乐文本,感受其内在丰富的精神内涵。尤其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有诸多音乐篇目,适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情澎湃的曲目类型,能在无形中激发起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唤醒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教材,并在进行相关篇目的授课时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之中富含诸多歌唱祖国发展的音乐作品,如《东方之珠》《我的中国心》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祖国发展的繁荣昌盛,这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豪感,具有极大的价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切入点。为此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一同品读其创作的歌词文本,深入理解文本传递到情感。如在《我的中国心》曲目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歌词随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歌曲中反复演唱的是哪个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而学生在品读歌词文本后,能轻松回答教师,歌词中反复吟唱“中国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爱国之情。随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层次聆听、演唱,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曲目中,对祖国大好山河和家乡亲人的赞美与思念。

(三)创新教学实践,深化思政教育成效

音乐学科在与思政教育融合期间,教师还应适当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既能达到丰富学习体验的目的,也能强化思政融合渗透的教育成效,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实践活动的创设,能在无形中唤醒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并深入思考音乐学科背后独特的育人价值。尤其在各类与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下,教师要重点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渗透,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实践之中强化思政品质,领悟歌曲背后的优秀思想内涵。

例如,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歌唱比赛、参观研学活动等。同时还应重点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带领学生体会红歌的思想内涵。如在国庆节日期间,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或音乐剧,也可在校园组织的文艺汇演上,引导学生编排爱国主义的音乐节目,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加深思想认知。如学生在文艺汇演中,选择了《我和我的祖国》这一红色经典合唱曲目,在模拟排练以及实际演出活动中,有效达成了思政教育的综合目标。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总结反思

音乐学科的教育工作,教师应重视做好教学评价的完善工作,促进教学总结与反思,尤其在与思政课程融合教育时,通过完善多元评价指标,能够识别出教育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为后期不断改进和优化融合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在制订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时,教师要兼顾音乐学科和思政教育的多元目标,对学生课上的学习成效进行考量评价。

例如,在《东方红》曲目教学结束后,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评价时,为学生发放了学情评价表,尝试用过程性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做出自我评价,随后交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在评价表上,细分了音乐教育板块和思政理念培养板块,如音乐专业知识则主要以学生素养技能和成果作为考量标准,而在思政学情评价板块则以价值观念的形成,音乐创作情感的认知等指标为主。最后,教师基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基础上,给出本节学习活动的综合性评价。客观评估学生在本首曲目受教育期间,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学习中态度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如此通过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融入过程性评价要素,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积极做出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不足之处,教师也能灵活调整后续教学方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音乐科目的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重任,升华以美育人的学科价值,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手段,寻求与思政教育元素相融合的切入点,创新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总结反思,真正实现音乐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综合目标。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音乐课程评价体系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音乐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方法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