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边疆少数民族残障儿童撑起一片天

2023-03-12张诗捷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特校阿布丽江

张诗捷

有了爱心才有花的种子,有了耐心种子才会发芽,有了恒心才能开出七彩的花朵。她不曾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却捧着一颗教育初心,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孕育着不一样的“花朵”。

铭党恩,守初心,传薪火

杨秀菊出生于丽江市高寒贫困山区的一个纳西族家庭。像村里所有在读书方面不被寄予厚望的纳西族女孩一样,她也经历过读书不如嫁人的劝说,经历过努力却没有获得优异成绩的挫折……但是,在经历了无数个奋笔疾书和低声背诵的清晨和夜晚之后,她终于成了她所在村子的第一个本科生。民族班、民族中学、民族大学,一路走来,“民族”二字已深深镌刻在了她的生命里,她本身就是党大力发展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一个缩影。她深知,如果没有党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单靠她贫困的家庭和自身的努力,她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业。

杨秀菊1998年大学毕业时,正值丽江地区残疾人学校(丽江特殊教育学校前身)创办,她欣然应招,成了一名“残疾人”学校的老师。到地区教委报到的第一天,就听几个老同志惋惜地说:“唉,一个本科生来特殊学校,大材小用了……”一直以她为荣的亲戚们听到消息后也都大失所望,在他们的印象中读了这么多年书应该去“当大官”“挣大钱”!他们私下议论:早知最后只是当一个残疾人学校的老师,何必辛辛苦苦读那么多年书?!父母这么多年的心血都白费了!!就连一直十分疼爱她的姑妈也拉着她的手惋惜地说:“你本来就很内向,天天教哑巴孩子,时间长了你会不会也变成一个哑巴?”……一时间,各种惋惜、不解的声音充斥在她耳边。环顾身边,她的同学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成了高中老师,确乎比她的出路更好一些。但她的想法很简单:我是一路受到党的关怀和帮助才完成学业的,所以,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工作我就应该去哪里工作!怀着这样一份朴素的报恩的想法,她坚定地登上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讲台。

扎根特教,用爱创造希望

正式入职丽江地区残疾人学校的杨秀菊于1999年3月迎来了第一批学生。16个聋孩子,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大的已有16岁而最小的才6岁。丽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当时很多学生家长只会讲少数民族语言,杨秀菊遍寻身边的朋友、同事、领导当翻译跟他们沟通,了解家长和孩子的需求,竭尽全力帮助孩子获得她能提供的最好的支持。

学校刚成立时没有独立的办学场地,教室是教育局从办公楼里分的几间办公室,宿舍是从教育局的招待所里分的几间客房。学生没有独立的活动场地,市教育局几个部门共用的院子里每天人车混杂,南北两个大门24小时敞开着。学生因听力障碍无法听到警示声,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杨秀菊无论何时都紧跟在孩子们的后面,时刻警惕着未知的危险。

刚上课时,面对大龄孩子的“野蛮”和低龄孩子的懵懂无知,她感到无所适从,大学课堂上学得那些理论知识几乎派不上任何用场!翻遍手边少得可怜的特教理论书籍,杨秀菊仍然找不到她在教学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她明白她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总结,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和聋生沟通,她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手语;她每天坚持写日记,总结反思每天工作的得失;在与孩子们亲密交往,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和孩子们谈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全身心无条件地付出,换来了孩子们完全的信任,杨秀菊处理各类问题时越来越得心应手。

杨秀菊工作的第七个年头,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小学毕业,他们升学到其他州市的特校继续初中阶段的学习,在那里他们大多成了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包括杨秀菊在内仅有两名老师的“丽江地区残疾人学校”得到了领导、同行和当地群众的极大认可。

踏石留印,一个都不放弃

阿布是一个蓝眼睛、白头发、宽眼距、并眉、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小男孩。经验丰富的杨秀菊一眼就认出这样的症状属于瓦登伯革氏症候群,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阿布出生于宁蒗县的一个彝族家庭,由于信息闭塞,已在山上放了5年羊的阿布才被当地残联发现。阿布来到学校时已经12岁了,他对学校有诸多的不适应:不懂手语无法和老师同学们沟通,卫生习惯不好被同学嫌弃,大大的个子坐在满是6、7岁孩子的一年级教室里手足无措……对学校生活不适应的阿布经常闹情绪,多次要逃跑。杨秀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方面,她为阿布买齐了洗漱用具,像教幼儿园小朋友一样耐心地从刷牙开始,一步步教会了阿布洗脸、洗脚、洗澡——当臭烘烘的阿布变得干净后同学们渐渐接纳了他;另一方面,为了安抚阿布暴躁易怒的情绪,杨秀菊常常带他到心理咨询室,陪他玩沙盘、教授手语。阿布刚入学时大部分女老师都不敢靠近阿布,因为他的情绪很容易崩溃、行为也不受控制,连他父母也说实在适应不了就回家。只有杨秀菊坚信他很聪明,一定可以教好。经过杨秀菊长期的耐心安抚、辅导,阿布的情绪有了明显好转,逐步适应了学校生活。經过多年的培养,现在的阿布已成了一名阳光暖心的大哥哥,正为考大学而努力。

那姆是个摩梭女孩,因为从小缺乏正确引导,一不高兴她就会撒泼、在地上打滚、打架、咬人,年轻教师对她束手无策。有一次在那姆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杨秀菊把她紧紧地抱在了怀里,直到那姆精疲力竭,靠在她的身上号啕大哭。杨秀菊知道,她并没有疯,听不到声音的她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应有的关爱、理解和尊重。

阿鲜来自福利院,因为智力发育迟缓,刚生下来不久就被父母遗弃了。好心人把他送到了老年福利院,到了入学的年龄,阿鲜被送来特校。焦躁不安的阿鲜,一分钟都坐不住,他在校园里四处乱跑,福利院来陪读的6个工作人员被他折腾得精疲力尽。他们都觉得阿鲜智力过低、适应能力差,不适合学习,为了不给学校添乱,要带他回福利院。杨秀菊想到阿鲜的悲惨身世,不忍心放弃他,坚持把他留了下来。一有时间她就拉着阿鲜的手在校园散步、交流,带他一起玩游戏。杨秀菊成了阿鲜的第一个朋友,阿鲜从最初的毫无反应到脸上有了微笑,偶尔还咿咿呀呀地和她交流几句。现在的阿鲜已经会认很多字,生活自理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学会了画画、写字,灿烂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

类似的情景在杨秀菊的教学生涯中反复上演,清洗大小便失禁学生的秽物、资助有困难的学生、背着行动不便的孩子上下楼,对于她而言就是学校生活的日常。

胸怀大爱,赤诚忠心做特殊教育

因为杨秀菊各方面表现突出,参加工作四年后被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为学校常务副校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办在教委的弊端越来越凸显:校园里没有学生活动场所,来往车辆多,安全隐患大,无法增加班级,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去外地州求学,家庭条件不好的则回到了家乡……杨秀菊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不断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困难,四处奔走呼吁改善办学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3月,丽江特殊教育学校迁入了新校址,杨秀菊也在此时被正式任命为学校校长。

学校迁入新地址后办学条件有了大幅改善,杨秀菊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开始招收智力发育迟缓、脑瘫、孤独症、多动症、精神残疾、肢体障碍、弱视、多重残疾等不同残疾类型的孩子。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杨秀菊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走访相关单位为办学筹集资金。这些资金不仅完成了学校厨房改扩建及综合楼建设,还完成了20多间功能室的升级改造,配齐了教学、康复所需的设备,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杨秀菊常对老师们说:“我们面对的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有一个破碎的家庭。学校教育或许是唯一能够树立他们生活信心、改变他们命运的途徑。我们一定要办好丽江特校,让每一个孩子绽放生命的光彩,使他们成为残而有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杨秀菊的带领下,丽江特校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门的相关规定,实现特殊教育全覆盖、零拒绝。她克服教师编制不足带来重重困难,把丽江特殊教育学校办成了涵盖学前、职高的集“康复、教育、生活适应、职业训练和就业支持”于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现在丽江特校不但是丽江市特殊教育科研中心、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还是国家级残疾人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省级残疾人体育人才培养基地。

杨秀菊25年扎根特殊教育事业一线,无怨无悔,严谨务实,清正廉洁。她深知作为特教学校的老师永远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那一天,但是对她而言,爱的付出已成一种习惯。在特殊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她将继续默默耕耘,默默守护!

猜你喜欢

特校阿布丽江
创特色品质特校
丽江三朵节
巨人阿布的烦恼
丽江的荒
红气球不见了
巨人阿布的烦恼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叫一声丽江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绽放的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