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市首例境外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

2023-03-04任飞林张鹏付云郑佳仪刘光涛徐德顺闻栋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疫点伊蚊湖州市

任飞林,张鹏,付云,郑佳仪,刘光涛,徐德顺,闻栋

基孔肯雅热(CHIK)是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以伊蚊等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临床表现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人群普遍易感。2008年3月广州报告国内首例输入性CHIK病例[1],2008年12月杭州发现1例输入病例[2],2010年广东省报告本地暴发疫情[3],全国多地陆续发现病例[4]。2017年7—9月浙江省金华市[5]、衢州市[6]、温州市[7]陆续发现输入性CHIK病例,且部分地区引发本地感染病例。2017年湖州市发现1例输入性CHIK病例,为孟加拉国入境人员,确诊后经过隔离治疗、疫点灭蚊、蚊虫孳生地清理、健康监测与宣传等控制措施,未出现二代病例。本文拟对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CHIK诊治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6月30日孟加拉输入浙江省湖州市的1例CHIK病例。患者男,45岁,孟加拉籍,长居孟加拉,本次入境到浙江省湖州市进行商贸活动。

1.2 标本采集 2017年6月30日晨患者在广州白云机场采集咽拭子和血清,送至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验室进行检测;2017年6月30日晚,7月4、5及6日上午湖州市中心医院采集患者血清,送至湖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3 实验室检测 患者血清中病毒核酸提取按照天隆病毒DNA/RNA提取试剂(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核酸抽取试剂说明书进行。采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引物和探针、OneStep PrimeScriptTMRT-PCR Kit(Perfect Real-Time,TaKaRa)试剂盒进行CHIKV核酸检测。

1.4 蚊媒监测方法 根据《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版)》[8]要求,开展疫情处置,同时参考登革热伊蚊监测和控制技术划定疫点场所周边半径200 m范围内为核心区,核心区向外200 m为警戒区,警戒区外设立监控区开展应急监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患者于2017年6月29日12∶00发热,自测体温37.8℃,6月30日14∶00时开始出现头痛、乏力、皮疹及膝关节疼痛,偶尔伴有恶心,当天查体可见膝关节见皮疹及出血点。7月1日11∶00时,患者病情稳定,体温38.6℃,躯干及四肢可见散在暗红色皮疹,平铺于皮肤压之不退色。7月1日、2日病情稳定,但仍有发热,3日体温恢复正常,4日无发热畏寒等。血常规显示,患者主要表现为超敏C反应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异常,见表1。

表1 病例前期与后期血常规指标

2.2 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于当地时间2017年6月29日12∶50从达卡(孟加拉国首都)登机飞往中国广州,30日6∶30许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因其发热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白云机场口岸采其血样、咽拭子送检。30日10∶00许登机飞往杭州,12∶00时许抵达杭州萧山机场,在机场午餐后,13∶00许在萧山机场自行打车至湖州市汽车东站,16∶00到达湖州市汽车东站路边(未进站),由湖州某公司专车接回,陪同人员2名,16∶45到达该公司。在该公司一楼会议室停留5 min左右,前往二楼总经理办公室进行业务商谈,该公司3名人员参加商谈,商谈期间该办公室因开空调,门窗均为关闭状态。17∶30患者接到广州检验检疫局电话通知CHIKV阳性,18∶00由公司3名人员陪同专车前往湖州市中心医院,19∶30到达湖州市中心医院并直接赴发热门诊诊治,未在医院其他区域停留,21∶30转至湖州市中心医院开发区分院传染病病区隔离治疗。

2.3 核酸检测结果 发病第2天(2017年6月30日)8∶00,患者在广州白云机场入境时采集静脉血、咽拭子,17∶45机场实验室检测报告,该血液样本CHIKV核酸阳性,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核酸阴性,咽拭子均阴性。6月30日21∶30,湖州市中心医院采集患者静脉血,湖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送7月1日0∶50实验室报告该患者血液样本CHIKV核酸阳性。

患者于7月3日晨体温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后1 d(7月4日)采集患者血液,CHIKV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体温正常后2 d(7月5日)采集患者血液检测,结果为阴性;体温正常后3 d(7月6日),结果为阴性。

2.4 处置措施(1)患者防蚊隔离治疗措施;(2)对患者活动的场所等疫点采取杀灭成蚊、清除滋生地等措施,对患者及疫点周边人员进行症状监测和CHIK防控知识的宣传;(3)指导患者所在医院做好防蚊灭蚊等;(4)由属地疾控中心对患者活动场所等疫点以及周边地区设立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进行蚊虫应急监测。7月1日在疫点现场采取杀灭成蚊、清除滋生地等措施后,自7月2日起开始持续的应急监测,结果显示在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持续为0,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均为0,伊蚊密度符合防控要求。

3 讨论

CHIK虽然病死率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9]。CHIK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10],生态适应性、流行态势与媒介伊蚊的分布和季节消长关系密切[11]。浙江省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蚊虫生长繁殖,白纹伊蚊常见,未发现埃及伊蚊[12],监测显示当地7—9月平均布雷图指数>10,人群从未感染过CHIKV,普遍缺乏对其的免疫力,整体处于中高度风险[13]。根据指南要求[8],对病例采取7 d的居家隔离观察措施,对接触者采取12 d健康监测措施。因为疫点位于某公司,该公司范围较大,相关区域地面硬化干净、整洁,7月1日采取成蚊杀灭、清除滋生地等措施后,自7月2日起开始持续的应急监测,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持续为0,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均为0,经过39d没有发现新的病例,输入性CHIK疫情未发生扩散。

CHIK的主要特点是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和关节疼痛。本病例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皮疹,无头痛、肌肉痛及关节疼痛等,本例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均未现明显异常[14],而病程早期超敏C反应蛋白、ALT、AST明显升高,病程后期超敏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而ALT、AST仍高于正常值。

CHIKV核酸检测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通常应用于发病2~6 d的血浆或血清标本[15]。本例发病第2天即检出CHIKV核酸阳性。人感染CHIKV后有短暂的高病毒血症期大约为7 d,通常第2天即可检测到血清中有较高病毒载量[16]。本例患者病程共4 d,体温恢复1 d CHIKV核酸仍为阳性,体温正常后2及3 d结果为阴性。根据技术指南[8]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 d,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从该病例看,6月29日出现症状,7月3日症状消失、体温恢复,7月4日体温正常但CHIKV核酸仍阳性,表明患者症状消失体温恢复,但仍具有传染性,建议CHIK病例出院标准增加CHIKV核酸检测阴性指标。本次病例广州口岸经核酸检测第一时间诊断,湖州处置过程仅仅开展血液样本检测,而未开展唾液、尿液等标本检测,无法观察临床症状与不同类型标本检出阳性关系。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疫点伊蚊湖州市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基于GIS的夷陵区松材线虫入侵松林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羟哌酯驱蚊液和柠檬桉醇驱蚊液驱避白纹伊蚊的效果对比
郑宇婷等发表于本刊2021年37卷第2期《利用ssr标记浅析云南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种群遗传特征》一文的勘误
云南省边境地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孳生特征调查*
祁连山中断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动物病发生地生境特征及流行范围的调查报告
My family
埃及蚊子的嗡嗡声原来是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