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认识

2023-02-23任慧玲周庆元于斌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教兴国创新驱动

任慧玲 周庆元 于斌

摘要: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站在新的发展历史关口,重新梳理和审视三大战略演进的脉络、内在的逻辑以及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三大战略的历史演进,并对三大战略进行了思想溯源并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对三大战略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以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在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鲜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表明,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相关国家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及完善,表明创新这一基本理念以其鲜明的特质已经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抓手贯彻落实到了党和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党的十九大到十九届五中全会都明确地强调了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国家层面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企业层面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人才才会激发创新活力,并最终形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行动充分表明三大战略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三大战略驱动下,整个社会不断迸发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强大势能,使原来薄弱和落后的领域能够逐渐赶上并进入行业并跑甚至全球领跑阶段。在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阶段,已基本绘就创新驱动发展蓝图,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在快马加鞭,国家创新体系正逐步完善,重新认识三大战略的内涵具有内在的重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一、三大战略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①。经历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综合国力从积弱不堪到如今牢牢占据世界经济第二位,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速跃升。在此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党的领导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譺?訛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领域逐步形成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更强发展指引了方向。

(一)科教兴国战略历史演进

近代以来,从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孙中山等人“弃医从文”再至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众多仁人志士科教救国的壮举在实践中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科教思想,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科教兴国、科教强国的理念不断深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标志着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为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从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效益型模式转变,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年后,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两年后的中共十五科教兴国战略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自此,科教兴国战略一直在我国战略层面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人才强国战略历史演进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发展的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科技、产业领域的创新不断加快,自主创新在驱动经济发展方面日益显现出强大动力,人才资源日渐成为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早在1978年,政府就制定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并正式提出的,并于2007年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十七大报告,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自“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从“牢固树立人才发展观”、“實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体现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人才工作的关切以及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工作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历史演进

我国的创新体系从开始到形成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科技发展政策、科教兴国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发展政策始于“三五”、“四五”规划,此时尚未有专门的创新发展政策,有关创新的政策涵盖在科技政策之中。1956年和1963年分别发布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由此开启了我国科技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篇章;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及随后的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我国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综合效益得以不断显现;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明确了将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要真正落在实处。随着创新驱动作用的逐步凸显,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有机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二、三大战略思想溯源与内在逻辑

(一)三大战略的思想起源-马克思恩格斯科创思想

“科技创新”一词虽未有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中明确提及,但其科创思想对我国三大战略的创新与演进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思想中,科技创新包括两个部分即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在科学创新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工艺学的产生、力学、生物学等方面具有大量的论述:“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譹?訛”“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譺?訛”“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为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譻?訛”关于技术创新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生产工具有着这样的论述:“由于珍妮纺纱机的构造不断在改建,机器随时都会变成过时的,因此必须把它们加以改造或者换成新的。?譼?訛”“犁完全不包含新的原理,而且根本不能引起工业革命。它完全适合于小生产的范围。?譽?訛”“资产阶级如果不使生产工具经常发生变革......就不能生存下去。”?譾?訛马克思恩格斯科创思想中虽未有“科技创新”一词的明确论述,但其科技创新的思想内涵却蕴含在“发现”、“创新”、“革命”......等诸多的论述之中。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教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科教兴国战略理论源于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技学说,它明确了科教发展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首要地位,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科教兴国战略理论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教思想继而继承与创新发展而来的。

(三)“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是对科教兴国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与时俱进适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以教育促科技,以科技促经济,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自我创新能力,而“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正是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快速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三大战略为我国进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创新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互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论述了人才和创新的关系,“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互耦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化,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助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

(五)三大战略共同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之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并部署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任务,指明了我国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如期实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为我国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战略目标,并已经取得了辉煌成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文化教育基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驱动要想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能力的同时,还应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管理、商业模式、业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成果相互融合,不断厚植创新土壤和创新森林。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教、人才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战略部署有力地支撑起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历史重任,将有力地推动“十四五”以及未来十五年我国从创新型国家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步伐。

三、三大战略内涵再认识

(一)科教兴国战略内涵再认识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5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要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现实而又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教育为本”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中心思想,强调科学技术首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能力是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经济社会发展從依靠资源发展的传统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它不但指明了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也指明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地位、特别指明了科技和教育的根本性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科教兴国战略”是一个包含着依据、途径、目标等诸多要素集合体。

(二)人才强国战略内涵再认识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树立发展新理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发好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利用好两种人才资源。“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其根本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培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大批高层次人才,用以带动整体人才队伍建设,并最终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队合理、新老衔接、素质优异、充分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其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资源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再认识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1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想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约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等方面的效率和效益,理顺科技、经济、创新产业、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利益收入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最后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所谓创新驱动就是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源,科技创新与制度、管理等五方面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蜕变,即向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转变,使经济形态更高级、使分工更精细、经济结构更合理。在这个过程中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其基点,而多主体多领域的协同创新是其关键,促进全方位创新是其根本,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是其保证,推动立体式创新是其支撑。

四、三大战略引领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值一般为70%~80%,虽然我国这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发展的视角来看,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不断上升的态势。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二)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指数不断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报告显示,中国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指数显著提升,以2005年为基期来测算,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为246.6,比上年增长6.4%,从细分指标来看,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表1)。

(三)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迈上新台阶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模式不断优化调整转而发展为“集约”模式,经济发展量质并举,科技创新水平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在全球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均居于前列,大幅超越位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位居第14位。国家创新指数是衡量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指标,在三大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从2011年的第29位一路跃升至第14位(如图1)。不仅如此,中国研发投入水平也不断提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减。由此可见,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不断迈向新台阶。

五、新起点、新征程、创新引领再出发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距今已40余年,40年对于一个人而言,已是不惑,但对于一个锐意创新的国家而言,则是刚刚迈开了一大步。4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新时代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发展路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动力之源,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为此,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始终贯彻创新的核心地位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把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转向科技的自立自强,避免关键领域制造业的“卡脖子”问题出现,支撑国家发展大局。我们要树立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刻领悟在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抓住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坚持“四个面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用创新增添发展动力,积极服务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共同绘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韩廷春.经济持续增长与科教兴国战略[J].经济科学,1999(02):25-33.

[2]诸大建.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两大战略[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02):49-56.

[3]本书编写组.人才强国战略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韩庆祥.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2):11-15.

[5]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2011(04):1-7.

[6]辜胜阻.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肖文圣.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及驱动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03):41-44.

[8]陈雄輝等.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双战略”的历史演变[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0,4(04):7.

[9]吴刚.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罗兴鹏,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与科技人才发展互动耦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7):7.

[11]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5):8.

[1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0246.htm.

[13]刘贵芹,石国亮.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5):32-36.

[14]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15]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文)[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16]张福公.马克思的工艺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向度[J].哲学动态,2021(02):26-37.

[17]彭坤,秦书生.论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194-198.

[18]陈桂香,吴刚,郭泽忠.论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31-32.

[19]刘巍,周琬.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1(01):125-127.

*基金项目:1.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21YJCZH122)的资助。2.本文得到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3.本文受“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4.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隐形冠军”培育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健康性评价——江苏省中小企业纾困视阈)(2020SJA1310)。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智能制造产业经济研究院。任慧玲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科教兴国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方法探析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