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四重维度

2023-02-20赵洋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政治

赵洋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奠基性、长久性、渗透性等特点,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1]3。我国传统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有待改进与完善。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径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切入提出了较为丰富的观点。例如,贺幸平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切入点,从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更新以及加强父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培养三方面提出了提升路径[2];张玉倩、孙其昂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切入点,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提出了提升路径[3];许慎从实践、学科建设和党的政策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家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路径[4];袁大金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提升路径[5];郑佩瑶则从家长、学校、社会、青少年四个维度提出了家庭更好发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路径[6]。可以说,学术界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径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少有学者以目标、内容、方法为切入点思考提升路径。因此,本文在总结与分析我国传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从内容、环境、方法、主体四个维度探寻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路径,以期为破除我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提供理论借鉴。

一、内容维度:重智轻德转向德智并重

内容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人生发展的方向。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家庭需要以及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等为受教育者确立的具有价值引导性的信息。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内容选择理念,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并正确把握不同内容的主次关系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重要任务。

(一)重智轻德:应试教育观的长期影响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往往呈现出重智轻德的趋势。

从当前看,以分数为重的升学考试制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服务于考试被多数家长认同;从长远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未来能凭借成绩与特长在社会立足,进而出人头地,实现家庭梦。具体到实践上,家长一方面全力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在孩子学习方面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用特长班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缓解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忧虑。孩子不断提升学习成绩、培养特长才艺,最终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成为多数家庭梦借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成为部分家长为孩子确立的人生目标。家长将大部分精力付诸孩子的学习与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育与个性化的主体需要,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的状况,家庭教育面临德育缺失的危机。

(二)德智并重: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由重智轻德转向德智并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题中之意。从制度层面看,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的特殊国情,考试仍然是相对公正的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因此,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是合理的,但是这与品德培育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共同促进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现象层面看,近年来,吴谢宇弑母案、马加爵杀人案、林浩森投毒案等事件不时出现,其背后折射出家庭德育缺失、家长对子女溺爱过度等问题,有才无德、价值迷失成为青少年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层面看,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多元文化交锋、交融,青少年涉世未深,缺乏价值判断力,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突破口。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思潮不断消解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18。广大家庭应自觉承担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任务,“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19。

首先,把握方向,将德智并重的内容选择理念精准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智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德育强调价值观的培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道德感召力。广大家庭应树立科学的人才培育观,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切实提升青少年的理论功底与思想道德认识。

其次,古为今用,一方面,充分吸收优秀传统家教文化,弘扬家庭美德。“我国优秀传统家教文化映照着高尚生活准则、优良行为操守、优秀道德品质、和谐文明礼仪、深邃思想观念,是祖祖辈辈家庭礼义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当今‘生活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广大家庭可以将儒家伦理思想、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薪火相传的家教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家庭和睦、兄友弟恭、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真正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8]347;另一方面,借鉴我国“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展现了先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报国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现了先人资政育人的价值旨趣。家庭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国家是家庭幸福的保障。广大家庭可以将家庭为根、国家为本的理念灌输给青少年,培育青少年的家庭责任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少年“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1]6,在实现家庭梦的过程中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最后,开拓创新,不断开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例如,开发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教育内容,普及节日知识、传播节日文化,发挥其隐性的道德教化功能。广大家庭可以利用端午节传递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清明节传递不忘先祖、继承遗志的民族情怀,重阳节传递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在节日的浓厚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的目的,有力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设立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家规、家训,提升青少年的守规意识,促使青少年在制度规范中逐渐将道德认识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环境维度:压抑沉闷型转向民主和谐型

环境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因素,伴随教育过程的始终,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家庭成员在有意与无意中营造的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改变压抑沉闷的家庭教育环境,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关键一招。

(一)压抑沉闷型:父为子纲观念的历史延续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决定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在父为子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表现出压抑沉闷的特点。

父为子纲的理念强调家长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利,在封建社会表现为家长对子女实施惩戒的自由、对子女婚姻的支配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独占等特殊权利。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部分家庭形成了父母即权威的教育观念,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呈现出家长发布命令、子女言听计从的消极态势,家长漠视孩子的主体性需要与个性化需求,将个人意愿凌驾于孩子之上,强制性地将思想观点、道德认识灌输给孩子;孩子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失去了表达想法的自由,在产生抵触情绪或是犯错的时候,家长通常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惩戒。尽管孩子在短期内可能会顺利地在父母设定的教育目标下成长,但从长远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可能促使孩子成长为没有主见、永远依附于父母的人;压抑沉闷的家庭环境阻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压制了孩子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激发家庭矛盾,降低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二)民主和谐型:父慈子孝观念的创新发展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压抑沉闷型转向民主和谐型是对父慈子孝观念的创新发展。父慈子孝与民主和谐都以家庭和睦为价值内核。父慈子孝的观念彰显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的文化内涵,蕴含在血缘亲情基础上促进家庭和睦的价值追求;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表现为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宽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9]355。因此,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家庭的应然选择。

从家庭角度看,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涵养心灵、滋润品行,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高效、畅通的双向互动模式;从社会角度看,广大家庭民主和谐的内环境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家长应坚持民主的生活作风与教育态度,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首先,相互尊重是基础。家长作为教育者具有主导性,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青少年作为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有独特的个体需要与强烈的自主意识,自尊心强,渴望被尊重。家长即使在人生阅历、知识水平上高于青少年,依然需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充分考虑其正当需求,保障其正当权利的行使。青少年也应尊重家长的劳动成果,积极接受教育,从而在相互尊重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二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平等沟通是关键。家长应改变以往单向灌输、强制命令的方式,树立平等观念,积极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沟通中引导孩子表达想法,深入了解孩子的主观诉求与道德发展状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而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降低孩子的抵触情绪,为教育活动减少阻力。再次,宽容理解是保障。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372-373。因此,青少年难免会出现未能顺利完成任务或犯错的情况。对此,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包容,从而在温暖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逐渐将孩子引向正确的思想品德发展道路。最后,坚持原则是底线。民主并非放任而是理性选择,畅通青少年诉求的表达渠道并非盲目应允一切要求而是做到是非分明。家长应坚持理性思维、底线思维,在及时关注孩子合理诉求的同时纠正其错误思想,适当树立权威,切实将满足青少年需求与加强思想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两者契合点,实现精准供给,促使孩子在有限度的自由中强化道德认识,纠正错误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方法维度:工具化转向生活化

方法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受教育者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高效传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改变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方法生活化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重要一环。

(一)工具化:教育功利化的选择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催化剂,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功利主义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往往呈现出工具化的倾向。

功利主义思想主张以实际的功效或利益来衡量事物的价值。长期以来,考试制度中以分数定成败的客观现实为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提供了丰厚土壤;部分家庭以孩子找到好工作为教育目的的唯结果论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育的功利化。在过度追求利益、压制青少年主体性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部分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背离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初衷。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长以传授政治知识、普及道德认识为主要任务,以孩子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并背诵最多的知识为教育目标。家长为了高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呈现出工具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第一,方法单调化。家长普遍采用正面灌输的方法开展教育,通过语言对孩子进行知识、道理的灌输,使得教育变成单一、枯燥、空洞的说教。第二,方法强制化。部分家长采用命令式的方法开展教育,“多压制、少引导,多责备、少鼓励,甚至企图以打骂、惩罚来调节孩子的不良行为”[10]。第三,方法激进化。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速度、轻质量的问题,采用填鸭式、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法,期望孩子快速获得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造成教育效率低下的不良后果。在工具化教育方法的影响下,青少年在被动中接受教育,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抵制教育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

(二)生活化:教育人本化的需求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工具化转向生活化是教育人本化的需求。教育人本化强调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育融于生活,家庭成员能够在充分自由的生活空间中发挥自主性,从而在良性互动中实现教育人本化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8]58。家庭既是每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因此,家庭教育与生活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一方面,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隐性的教育内容,每一个生活事件都是教育的良好契机;另一方面,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良好的教育能够引领生活,激发家庭成员的生活热情。教育生活化落实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要求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寓于家庭生活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首先,科学运用理论灌输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奉行”[8]57。理论灌输并非对政治知识、政治理论的重复,广大家庭可以在情理交融中促使受教育者逐渐理解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一方面,准确把握理论灌输的时机。家长可以敏锐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与行为举止,“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8]59,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思想认识与不良行为,适时灌输思想观点与道德认识,促使孩子在特殊的生活事件中获得深刻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改善理论灌输的形式。活化话语表达方式,转换思维,用青少年熟悉的通俗化语言表达理论性较强的教育信息;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平等对话,以青少年朋友的身份开展思想交流,降低青少年的抵触情绪,切实提升理论灌输的实效性。

其次,广泛运用实践教育法。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1]134。社会实践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源泉,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认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检验,进而强化正确认识、弱化错误认识并逐步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可以在正面灌输之余更多地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青少年在参与家庭、社区劳动中体悟劳动价值、强化劳动观念;在参加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尊老敬老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参观纪念馆、博物馆中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在实践锻炼中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63。

最后,积极运用榜样示范法。榜样是家庭美德的承载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身体力行、耳濡目染”[9]355“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1]17。家长是教育者,也是孩子最先接触的角色与模仿的榜样,其一言一行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家长应严于律己,在日常生活中端正思想、言行文明,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生活情趣,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孩子树立道德榜样,进而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学习学校、电视、网络中宣传的榜样人物,引领向榜样学习的家庭热潮,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主体维度: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主体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设计者、实施者与协助者。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家庭教育目标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群体。改变主体单一化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严格落实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凝聚社会教育合力,实现主体多元化是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迫切需要。

(一)单一化:社会责任缺失的现实呈现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肩负着设计教育内容、塑造教育环境、完善教育方法等重要责任。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主体责任缺失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仍然是家庭教育的唯一主体,社会各界的教育力量并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第一,系统的家庭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总体上说,关于提高离婚门槛、加强离婚调解等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完整性的保护上,政府政策中鲜有涉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学校与家庭尚未形成稳定的联系网络,家校合作有待强化。从家长层面看,家长缺乏有效教育导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部分家长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校教育的作用;部分家长责任意识不足,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从学校层面看,部分学校尚未建立稳定高效的家校合作机制,教师与家长缺少积极的沟通交流,导致家庭与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三,社区居委会、妇联等社会组织也存在家庭教育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钝化了教育合力,降低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多元化:凝聚教育合力的时代呼唤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是凝聚教育合力的时代呼唤。“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1]69。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长期、持久的教育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鲜明地指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存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8]376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应落实到社会各界,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政府自觉承担管理与指导责任,出台系统、科学的家庭政策,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第一,推进家庭教育相关立法工作,落实家庭教育责任者,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离异家庭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问题,为青少年提供切实的教育保障。第二,不断完善婚姻法,降低离婚率,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安定和谐的家庭环境。第三,积极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各级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与场地支持,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的质量与效率。

其次,学校强化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加强家校联系,构建家校桥梁,开创家校合作的新模式。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是相互分离、各行其是的,只有相互配合,形成正向合力才能促使青少年将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强化。第一,学校可以创建家校合作平台,开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培训班,为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培养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技能,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家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及时指出孩子在思想与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并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与想法,进而在交流中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第三,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积极与学校相配合,夯实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保障。

最后,各级社会组织设计、组织、开展丰富的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例如,社区组织开展“敬老周”“敬老月”活动,培育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美德;妇联组织“模范家庭”“最美妈妈”的评选活动,以优秀家庭的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家庭文明新风尚。在活动中塑造家庭和谐的良好风气、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依托。

结语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主体都是影响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因素。广大家庭要积极承担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塑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与家庭相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开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青少年家庭政治
青少年发明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家庭“煮”夫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