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子学精神”及其对“新子学”的启示意义

2023-02-20欧明俊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章句诸子孟子

欧明俊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学术精神”是学者追求的学术之“道”,是“本。”[1]80“子学精神”不是新鲜议题,不少学者参与讨论,但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孙开泰著有《先秦诸子精神:百家争鸣、融合与传统文化整体观》[2]是从总体上论述,缺乏具体概括。方勇先生强调“新子学”研究必须“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他批评以“传统经学思维与观念”理解“新子学”,强调“就深层意义而言,‘新子学’是对‘子学现象’的正视,更是对‘子学精神’的提炼。学者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学派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争鸣。各家论说虽然不同,但都能直面现实以深究学理,不尚一统而贵多元共生,是谓‘子学精神’”。[3]呼吁重视提炼“子学精神”,“新子学”要将诸子百家思想的优长提炼升华成创新、解放的“子学精神”,并以这种精神为导引,系统整合古今文化中的精华,构建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开放性、多元化学术[3]。总体上论述“子学精神”。郜元宝主张理解“新子学”概念,最主要的是“新的子学时代的精神”,在先秦,诸子的思想自由和所达到的学术高度永远是我们所景仰的[4]。林其锬总结出五个方面的“诸子精神”,即原创精神、求实精神、争鸣精神、会通精神、开放精神[5]。笔者深受启发,曾发表《论“子学思维”与“子学精神”》一文,概括出“子学精神”,如叛逆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担当精神、和谐精神、自省精神、自律精神、宽容精神等[6]。在前文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论述,具体概括阐发,“子学精神”还有独立精神、乐观精神、执着精神、理性精神、仁爱精神、平等精神、经世济民精神、弘道殉道精神、超越精神等,并进而论其对“新子学”的启示意义。

一、独立精神

先秦诸子有独立精神。人格独立,有风骨,他们周游列国,“合则留,不合则去”[7]。孔子重视节操,赞扬伯夷、叔齐高尚节操,《论语·微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8]195独立意志,追求圣人理想人格,把“志”看成精神柱石,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论语·子罕》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93《论语·季氏》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8]175,不损抑高尚志气,保持人格尊严。孔子认为,只要能“立志”“行志”“守志”,执着追求“仁”,即能实现人生价值。以独立意志支配行动,不迁就、迎合,不阿附权贵。

孟子主张人格平等,《孟子·离娄章句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9]203在君主绝对权威面前,孟子敢于保持人格独立和尊严,坚守气节,自主发表见解。孟子睥睨王者,放言无忌,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卓然挺立,正气凛然,追求理想人格[10]。孟子践行人格操守,“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9]344,刚强不屈,不随波逐流,内在超越,独行其道。《孟子·尽心章句下》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吾何畏彼哉”[9]382,追求独立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提出“大丈夫”精神:“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9]152“大丈夫”人格精神,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理想的道德人格境界。足够自信,强烈的正义感,气概豪迈,傲然屹立,堂堂正正,“道义至上”,自觉抵制外界诱惑,不为利而动心,不为势而屈服,独立于天地间。孟子游说诸侯,不卑不亢,唯道仁义而已,洁身自好,独立思考。以天下为己任,“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陆象山要求自己:“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11]447孟子追求高尚人格,坚守道义,自尊自爱。《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9]66-67“浩然之气”是一种道义和精神力量,深厚博大,与天地参[12]。诸子独立人格精神,尚气节、操守,保持尊严,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生命源泉。

二、乐观精神

孔子为推行自己政治主张,孜孜以求,奔波于列国,历经坎坷挫折,但不畏惧,不灰心,积极乐观,是乐天派。《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69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8]70

《孔子家语·在厄》:“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13]260孔子乐以忘忧,不怨天尤人。孔子乐学,享受友情之乐,《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1孔子安贫乐道,《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8]9《论语·季氏》中,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8]174孔子追求有益的快乐,而拒绝享受底层次的感观之乐。孔子的人生观是“乐天知命”[14]。

孔子欣赏“曾点气象”,《论语·先进》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8]118。“曾点气象”,将生活诗意化,自由洒脱,被宋儒誉为“圣贤气象”的体现,是一种大境界[15]。

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是精神情操的追求,一种道德力量。孔子欣赏弟子颜回达到的快乐境界。《论语·雍也》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8]58“孔颜之乐”,坚守道德和理想时的快乐,达观自信,愈贫而志愈坚,苦中作乐。“乐”有至大至刚的力量,可安顿心灵,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汉代以来,儒家都将其奉为最高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周敦颐要程颢、程颐“寻孔颜乐处”,主要是“安贫乐道”,心灵自由。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16]1141“孔颜乐处”,为一颗宁静的平常心,为“体仁”之乐,道德自我完善,精神圆满具足,一种“圣贤气象”,超越一般人的欲求和痛苦,自我获得超越。

孟子追求高尚的精神快乐,《孟子·尽心章句上》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9]344不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孟子·尽心章句上》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9]335做诚实仁德君子,为善亦乐,且是大快乐。孔孟之乐,善于寻找快乐,乐以忘忧,是圣贤之乐、君子之乐,是人生大智慧[17]。

程颢《秋日偶成》:“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6]482贫贱而能保持快乐。邵雍提倡和践行快乐哲学,诗意生存,他居洛阳四十年,未尝皱眉,将居室命名“安乐窝”,自号曰“安乐先生”,耕稼余暇,读书自娱,忘我、忘情[18]。明王艮《乐学歌》写读书之乐,享受一种至高无上的快乐。

诸子豁达洒脱,不自寻烦恼,不消极悲观,不丧志,善于苦中作乐,追求深层次的精神上、心灵上的快乐,追求高雅脱俗的高尚快乐,是真快乐、大快乐。

三、执着与理性精神

诸子有执着精神,一种近乎宗教性的人生态度。孔子生于乱世,积极入世,周游列国,推行道义。他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8]155,屡遭挫折,道不得行,依然意志坚决,百折不挠,是一种实用理性精神[19]。孟子意志力坚定,追求大义,坚韧、刚毅,勇猛精进。

李泽厚肯定先秦诸子的理性精神,儒道互补[20]51-57。孔子认为,只要严格遵循“礼”的标准,严格自律,约束自己言行,就可以达到“仁”的最高伦理道德境界。孔子对“礼崩乐坏”痛心疾首,主张人们自我克制[21]。孔子讲“恕道”,不专断,不霸道,包容、开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8]3不断反省,承认自己的局限。《荀子·解蔽篇》开宗明义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22]336强调要通识事物的“大理”,不囿于一孔之见、一得之识。荀子强调“天人相分”,《荀子·天论篇》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22]265

墨子高扬理性精神,道、技统一,求真、求实,重实验、实证,《墨子·小取》强调“摹略万物之然”[23]415,即反映事物本来面目。注重实践,亲身经历体验,《孔子家语·困誓》曰:“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13]282《荀子·劝学篇》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2]1

《论语·先进》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8]113孔子强调“过犹不及”,就是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孔子倡“中庸之道”,《孔子家语》卷四曰:“中人之情也,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13]201,强调凡事不要过分,把握一个“度”字,中正、执中,用中致和,取两极中间最佳状态,三分统一,而不是二元对立。孔子冷静、理性,主张“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8]140费孝通发挥为,人类社会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24]2儒、道皆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和谐,追求内在和谐。

《论语·八佾》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集解》:“孔安国曰:乐而不至淫,哀而不至伤,言其和也。”[25]38得性情之正,提倡“中和”精神、中和美。

诸子有求实精神,诚信笃实,不虚、空、假。《论语·为政》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18不盲从,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9]364荀子《非十二子篇》非议墨家、道家、刑名之学,而且非议子思、孟子,实事求是,而不是刻意标新立异。

《论语·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8]94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9]286,明辨是非,理性判断,温和平实。

诸子知行合一,实干、力行、笃行,反对言过其行、言行不一。《论语·里仁》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9]40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26]3297墨子亲身践行,不远千里,到楚国阻止楚王伐宋,历百艰而不悔,坚持理想,义无反顾。

四、仁爱与平等精神

诸子有仁爱精神。《论语·阳货》中,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8]179以仁为核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27]。《论语·里仁》明确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8]35

儒家主张“忠恕”之道。《论语·颜渊》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121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8]38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8]45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仁爱,有人道精神,提出仁教、仁学,施行“仁政”。《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8]63-64博大之爱施予天下。孟子提倡“仁义”“仁民爱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9]1《孟子·尽心章句上》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9]360,从爱亲人到爱百姓,再扩展至万物。孟子提倡“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34-35影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墨家讲“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23]119,爱天下众生,爱人如己,富有同情心,损己利人,牺牲个人利益,是一种大爱,超越时空。墨子主张“爱无差等”[9]146,人格独立、平等,尊重每一个人。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9]8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17,孟子将“仁”理解为“恻隐之心”,一种悲悯情怀。《孟子·尽心章句下》曰:“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9]363普世关怀,博爱万物[28]。仁爱精神,不暴戾,不攻击他人,不自私自利,不个人中心。

老子以人为本,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9]289墨子有众生平等精神,政治上平等尚贤,经济上平等节用[30]。孟子认为人无贵贱之分,人生平等,都有自己独立人格,“人皆可为尧舜”[9]305,个人通过自身修养,可达到圣人境界。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369他认为君臣关系,权势地位上虽有差别,但人格上平等,道尊于势,士人人格独立。

诸子以平等姿态论辩交锋,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为“私学”,以个人身份、“在野”立场进行学术自由探讨,平等对话。诸子各家各派发表各自见解,辩论争鸣,不承认有所谓“一尊”,也没有“一尊”。他们著书立说,议论时事,不依傍,不苟且,不盲从。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内部各家之间相互争鸣,又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面对他者,确立自家思想的价值。

五、经世济民精神

方勇《“新子学”构想》指出,产生于“轴心时代”的诸子之学从来都是“当下之学”,自汇聚诸子思想的诸子文本诞生伊始,诸子学就意味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积极参与。而后人对诸子文本的不断创作、诠释、解构与重建,亦是为了积极应对每一具体历史阶段之现实[31]。所论甚是。

诸子学产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时为乱世,官学失守,诸子私学兴起,著书立说,百家争鸣,提出各不相同的救世方略,并奔走于天下,力行实践。他们为“干世主”而进行辩论,虽旨趣不同,但皆为“治道”“治术”,是为救世、济世。与现实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学术”与“治术”“政术”一体,为现实服务。诸子学讲究“经济之学”,就是对现实有用、有益,不是纯粹的“学术”。

先秦诸子有强烈的经世济民精神,推行自己主张,关注的不是一地一时之事,而是“天下”之事。孙德谦《〈诸子通考〉序》说:“夫诸子为专家之业,其人皆思以拯世,其言则无悖于经教,读其书要在尚论其世,又贵乎所处之时,而求其用。”[32]1先秦诸子有天下责任、天下情怀,有淑世精神,积极有为,拯世救俗,安邦治国。其学术皆应时而生,一种合目的性,是经世的学问。

儒家以苍生为念,拯救时弊,提倡推行仁政,实现“美政”与“美俗”,使命是助人君、明教化,进而笃行之,探索“治道”。孔子办学目的是为培养“弘道君子”与治世人才[33]。孟子自信有政治能力,“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9]118积极进取,敢于担当。

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34]1732所谓“君人南面之术”,即治国之术,治理天下。诸子充满现实关怀。老子主张以“道”治国,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35]133,顺应天道。老子“无为无不为”,“无为”也是一种有为,实质上是一种治国方略,解决社会问题,追求天下大治[36]。“无为”以退为进,看似消极,实质上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剂良方。庄子有强烈的担当精神,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努力给出社会治理的方略。清胡文英《庄子独见·庄子论略》曰:“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37]6庄子表面上消极避世,怀疑和否定一切,实质上热心世道治乱,有悲悯情怀,强调顺应“道”来实行社会治理,道通为一。他们以其所学影响君主,进而改造社会,是“入世之学”“经世致用”之学,道与术、学与术统一。在道家的“无为而治”中,“无为”只是一种手段,达到“治”的目的。

诸子有牺牲奉献精神,舍己为人,利他主义。墨子以“兴利除害”为使命,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墨子刚毅进取,临难不惧,身体力行,有崇高的救世精神,心忧天下,大公无私。墨子提倡大禹沭雨柿风、形劳天下的自我牺牲精神,日夜劳作不休,手足胼胝,不畏艰难辛劳,宣传自己政治主张。孟子曰:“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9]349《淮南子》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38]681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墨子兼爱天下,不求回报,甘于奉献,匡时救世[39]。

六、弘道殉道精神

孔子、孟子皆是“志于道”的理想主义者,有弘道、殉道精神。孔子以道自任,抱负远大,志在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8]166。以人为本,成己、成物[4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9《论语·卫灵公》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8]161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8]36《孟子·尽心章句上》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9]359孟子以道义为己任,“虽千万人,吾往矣。”[9]66向“道”而生,求道、卫道、传道、弘道,追求崇高精神境界,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视富贵如浮云。《孟子·尽心章句上》曰:“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9]337孟子有大无畏精神,“舍生取义”,《孟子·告子章句上》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9]293“舍生取义”,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近乎宗教情怀的献身精神,崇高的道义追求,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的价值,不苟且偷生,不卑躬屈膝。道之所在,义不容辞,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身殉道,牺牲性命来成全“道”。

七、超越精神

超越是人类对理想、完美和永恒的向往,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诸子有创造精神,更有超越精神[41]。老子的“道”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超越感性和经验世界,追求本质。老子清静无为,无欲、不争,保持纯朴本性,超越己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矛盾与冲突[42]。超然物外,超越物欲、功利,追求个体精神和生命的圆满[43]。庄子坚守精神的逍遥,达到自由境界。超脱旷达,随处自适,摆脱名缰利锁束缚。超越生死、寿夭、穷达,超越人生苦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追求准宗教的心灵境界[44]。老、庄批评物质化和机械文明摧残人的天性,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理性思考。诸子追求理想,从“道”不从“势”,《论语·卫灵公》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8]166是对现实物质享受的超越,超越世俗功名富贵的诱惑,道德自我完善,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物质短暂,精神永恒。孟子先知先觉,自觉觉人,《孟子·万章章句上》曰:“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9]248超越现实,超越时空,有预见性。《吕氏春秋》也体现出历史超越精神[45]。

诸子之间多差异性,更有相似性、相通性,老子所谓“法自然”,庄子所谓“法天”,孟子所谓“事天”,荀子所谓“参于天地”,皆论人生行为修养,所论相通。《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皆综合会通各家学术。自战国末到魏晋,儒家与道家学说会通,产生了魏晋玄学。唐代三教并立,佛学吸收儒学和道家老庄学说。两宋时,儒学吸取佛学,程朱理学以儒学为主,三教会通,被称为“新儒学”。明清以儒解道,援道入儒,援儒入道,儒、道互释。诸子学术思想超越时空,有恒久生命力。

八、“子学精神”对“新子学”的启示意义

“子学精神”是历代思想家的智慧结晶,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创造,为传统学术灵魂和精华,代表中国智慧和东方智慧,代表中国文明和东方文明,“子学精神”历久而弥新,是故,应努力激发传统子学的学术生命力,以“子学精神”推动“新子学”建构,建构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术体系,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未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子学精神”对“新子学”极具启示意义。“新子学”应承继诸子独立精神,自主创新,不受外力压迫,不丧失自我、个性,不依附于权势,不媚俗。当下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许多人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心灵越来越空虚,欲望膨胀,贪恋感官刺激、物质享受,成为物欲的奴隶,物质化生存。应学习、发扬诸子乐观精神,追求内在精神快乐,构建精神家园,提升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笑对人生。诸子执着与理性精神启示我们,应坚定信念,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热爱学术,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不懈怠,不放弃,不见异思迁,不半途而废。学者须有自我反思能力,坦然、冷静、平和、理性。当下学界,不少人意气用事,冲动、戾气,思想偏激,走极端,缺乏理性,诸子理性精神是救治弊端的良药。弘扬诸子仁爱精神,有人文情怀,有同情心和悲悯情怀,不自私、冷漠。追求人格平等,平等对话,百家争鸣,不专制独断,谢清果强调“新子学精神”,要高扬诸子个性放达的平等意识[46]。先秦诸子有经世济民精神,愿意牺牲奉献,“新子学”必须重视传统子学的“经济之学”,满怀热情,做有时代感的学问,而不是躲在个人小天地里,只做“纯学问”,做纸上的学问,知行分离,脱离现实,物欲横流、精神颓废、道德沦丧、民生疾苦皆与我无关。“新子学”要担当起救弊的学术使命,引领学术新风气,拯救世道人心。要继承诸子“治国平天下”的天下情怀和担当精神,现实关怀、道德关怀,未来关怀、世界关怀,不仅仅研究中国问题,还研究世界问题,研究人类问题、地球问题、宇宙问题,反思西方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地球中心主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

儒家有弘道殉道精神,有近乎宗教情怀,自觉担当明道、救世的历史使命,这种精神对全世界也极有意义。应敬畏学术,以学术为生命,超越自身和世俗的局限性。当下学界流弊,不少学者斤斤计较,心为行役,多俗气、火气、客气,浮躁、空疏、肤浅、平庸,只顾眼前利益,将学术研究快速变现为名利,观念狭隘,自闭、自蔽、自限,门户之见,相互轻视,甚至相互攻击、否定,做小家子气的所谓“纯学术”,螺蛳壳里做道场。“奏疏”式学术,过于实用、功利,将学术等同于政治图解、政策宣传。“新子学”应承继诸子的超越精神,健全学者人格,纯洁学术生态,超越学科畛域,超越自身学术的局限性,不孤立封闭地研究儒家、墨家、法家等,应整合、会通创新,开创学术研究新局面。“子学精神”研究仍是进行时态。

结论

综上所论,“子学精神”可概括为独立精神、乐观精神、执着精神、理性精神、仁爱精神、平等精神、经世济民精神、弘道殉道精神、超越精神等。“子学精神”为传统学术灵魂,历久而弥新。“子学精神”对“新子学”极具启示意义,“新子学”的学术使命,就是提炼、阐发“子学精神”,接续和发扬光大“子学精神”的“学脉”。学者人格独立,不畏权势,不媚俗,自主、自由思考、探索,胸怀理想,执着、专一,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自创新义,自开户牖。积极乐观,追求内在的精神快乐。有执着精神、理性精神,观念开放,视野宏阔,具有世界眼光,注重国际性,跨文化平等对话,不停留于站在中国看子学,更应站在世界看子学,不局限于本国传统,还应虚心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要有主心骨,西学为我所用,有理论自觉、文化自觉,有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强调“中国性”,坚守传统文化本位,以西融中,以中化西,中西互鉴,会通创新,“成一家之言”,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作新的探索,返本开新,继往开来。有仁爱精神,悲悯情怀;平等对话,不专制独断。有经世济民精神,现实关怀、道德关怀,明道、救世,适应新时代需要,响应时代新问题,体现时代精神;更要有人文理想、终极关怀,有弘道殉道精神、超越精神,牺牲奉献,心怀天下,关注国际问题和人类命运,建设理想社会。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和知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会通融合,弥合学术分裂,不断超越,创新学术范式,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做“预流”的学问。

猜你喜欢

章句诸子孟子
刘玥辰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磨刀不误砍柴工
先秦诸子谈大小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冯远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