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023-02-19郭保卫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3期
关键词:作物栽培作物水稻

窦 志 郭保卫 高 辉, 徐 强

(1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09;2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进入21 世纪以来,在适度经营规模加快推进、“小田变大田”进程加速、农村劳力短缺与老龄化、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优质农产品需求旺盛等背景下[1],我国农业持续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转型,涌现出一批轻简、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农艺农机农服农信融合正成为作物生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2]。以水稻生产为例,水稻机械直播、无人机飞播[3]、无人机施肥、无人机飞防、印刷播种[4]、一次缓混施肥[5]、再生稻机械化生产[6]、硬地硬盘育秧等技术[7]的研发与应用大幅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我国水稻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传统的秧板田旱育秧、湿润育秧、人工移栽、人工施肥、人工打药等农事操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新形势需要,应用面积逐年下降。生产技术的革新升级也对新农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紧跟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生产前沿变化演进,紧贴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以继续发挥引领作物现代化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作用。然而,大型农场、农业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反映,不少农学专业毕业生生产实践能力欠缺,对部分当下主流的作物高质高效生产方式较为生疏,进入用人单位后仍需培养2~3 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基本达到作物生产相关岗位的要求,不利于相关用人单位的发展。

作物生产不仅涉及作物栽培,还关系到作物育种、农业机械、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学科,这就要求作物生产的经营者、管理者、服务者具有全面的农业知识和因地因时制宜的实践创新能力。其中,作物栽培学课程属主干课程,在农学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作物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此,本文分析了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与当前作物生产实际脱节

课程内容紧贴科技前沿、生产前沿,可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师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有利于培养作物生产所需的人才。调研发现,当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内容较为陈旧,与当前作物生产实际场景有所脱节。以水稻育秧为例,目前教材和课堂讲授的育秧移栽方式和直播方式主要是旱(湿)育秧手工移栽、毯苗机插、机械条直播,但在当前生产中还存在硬地硬盘育秧移栽、钵苗硬盘育秧移栽、印刷播种、飞机撒播、飞机条播等育秧移栽和直播新方式。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不仅显著提高了水稻生产的效率效益,也推动了水稻栽培技术及其理论的发展。然而,这些新技术却较少出现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相关实践教学更是缺乏,致使学生不了解新型生产技术,如何实践则更加不清楚。这一方面是因为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滞后,3~5 年方更新1 次,而我国作物生产技术迭代较快,作物生产技术的细节变化多,且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得教材内容难以及时充分地反映当前部分先进实用的作物栽培新技术;另一方面,也与一些授课教师对当下作物生产现状的认知不够、实践不足有关,这部分教师的认知更多地局限于作物栽培学通识理论和自身的科研方向上,不经常接触生产实际,知识体系陈旧。这些原因使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内容无法适应作物生产实践的需要。

1.2 实践教学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学生缺乏全过程实践

大田作物单季生产一般要经历数个月,涉及众多农事环节和操作细节,从耕种到收获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就可能导致作物产量损失、品质下降或生产成本增加。作物生产不仅需要作物栽培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必然要用到农业机械、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8],同时不利的气候环境和多变的苗情、病情、虫情、灾情等也是作物生产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因此作物栽培学的实践课程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应用栽培技术去应对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水稻为例,大部分农业院校的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会在校内试验田介绍水稻的主要农事环节,包括播种、育秧、移栽、水肥管理等,但对于前茬作物收获、耕整地、水稻病虫草害防控等环节尚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去支撑充实,水稻遇到高温、干旱、寡照、淹涝等气象灾害,应该采用哪些栽培技术去应对,也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而像秧田准备、拌种、开沟、配药等农事操作细节较多,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和操作很难理解乃至熟练掌握技术要点,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却鲜有涉及。这一方面与学时数不多、总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课时紧张有关,也与实践教学环节未考虑让学生较完整地参与作物生产过程有关。

1.3 实践教学场景化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

实践教学必然要让学生参与到作物栽培的实践中来,但据笔者了解,受场地条件不够、试错成本较高、基础设施设备欠缺、学生人数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且大多由教师在田间地头讲授与演示解说为主,学生们上课时虽然置身于田间地头,但较少“真刀真枪”地参与作物生产的具体环节,学生难以对作物生产形成切身的认知和体验,进而导致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不自信,影响就业适应性与发展力。以水稻栽培为例,对于如何制作秧板田、如何操作机械插秧等具体农事,学生仍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执行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重视作物生产实践基地建设,已有部分农业院校在近几年建成了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农机装备齐全的现代化作物生产试验基地[9-10],还有一些高校正在建设大田试验基地,这将为作物栽培学课程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支撑。

2 优化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推动教师深入一线学习实践,提高实践创造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良好的教师是培养具有作物栽培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前提[11]。高校可倡导作物栽培学授课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开展实践学习。学院或者学科层面可与大型农场、作物生产龙头企业等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教师驻点交流制度,派遣青年教师到农场、企业等单位学习实践与挂职锻炼,促使青年教师充分接触、感知、参与作物现代化生产的全过程,促进教师充分认知作物生产上的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并吸收消化、动手实践,再将这些新认知、新方法、新实践等带入学生课堂。这样的学习交流与锻炼活动也有利于教师从生产实践中发现提炼作物栽培学相关的科学问题,并开展相关课题申报和研究,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质量与加快知识创造。任课教师也应树立不断学习、自我革新的理念,利用现场实践、生产指导、学术交流、网络视频等多途径提高自身对作物生产实践的认知水平。

2.2 革新教学内容,紧跟作物生产前沿

作物栽培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是讲授促进作物高产高效的先进实用技术[12]。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在保留与精简作物传统生产技术教学的基础上,把握作物现代化生产的新时代脉搏,把生产中新应用推广的科学、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带入实践教学课堂中。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尽量囊括各教学单位所在地区作物生产当前主推技术。一些不方便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农事环节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到大型农场、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单位观摩学习,让学生有感官上的直接体验、认知上的加快提升,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学生课后自发开展进一步的认知学习。

2.3 聘请产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长期从事作物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往往一线栽培管理经验丰富。开设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农业院校可结合课程需要,合理安排课时,邀请长期在生产一线操作、管理且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校外专家开展大田生产一线或校内课堂授课,比如省、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植物保护站,耕地保护站及农业机械管理站的专家,再如大型农场、作物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或大田管理人员。授课内容由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负责教师和校外授课专家商讨决定,授课内容应更侧重于大田生产实践的细节、新技术和应变性的技术措施等,充分发挥产业教师在作物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田生产实际。

2.4 授课场所实景化,考核方式实战化

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学习者都必须遵循的普遍真理。研究表明,较落后的实践教学往往会降低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13]。作物栽培学开授高校应加强与校内外生产单位的合作,利用好农业院校自身的实践教学基地与科研试验基地,与周边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增加生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少量农田让学生全程参与甚至主导作物耕、种、管、收的全过程,并加强机械化栽培实践教学。在各农事环节开展时,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现场观摩,能动手实践的环节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利用学校或校外合作单位的试验田或生产田资源,实行“种好一块田、管好一亩地”的实践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农事操作的规范程度和工作效率、作物长势、管理记录、产量水平等,对学生作物栽培实践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同时,适当提高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促使学生爱实践、能实践、强实践。

3 结语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强理论性与强实践性兼具的农学等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当前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紧扣作物科研与生产前沿,对接农业现代化生产对新农科人才的高要求,与时俱进地革新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制度,创设多元化实践教学场景,持续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以期培养出更多懂生产、善实践、强创新、会管理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作物栽培作物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