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业·评价一体化”助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难文浅教”

2023-02-16吴园园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作业评价

吴园园

【摘   要】基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统编教材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比重。一些文章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或表达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难文”。以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为例,从多元视角观照难文之“难”,基于“作业·评价一体化”理念,精准把握教材和语文要素,探索难文浅教的策略,激活难文价值。

【关键词】革命文化题材;作业;评价;语文要素

选文多元性是统编教材的编排特色之一。基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材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比重。这其中不乏一些“难文”: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有的课文表达方式特殊,学生缺乏相关的阅读经验。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一篇典型的“难文”。下面以此文为例,基于“作业·评价一体化”理念,探索难文浅教的策略。

一、学情驱动,多元视角,观照“难文”之“难”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情,精准把握难文“难”在何处。

(一)观照整体,聚焦文本共性之难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篇革命文化题材的略读课文。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对多数学生而言,这座城市无疑是遥远的。另外,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有着充裕的物质条件,对诗中提到的“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历史事件及其背后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的精神内涵感到十分陌生。时空的壁垒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还是一首现代诗。统编教材虽然在三年级编排了《听听,秋的声音》《童年的水墨画》等诗歌,但直至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才出现整组现代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基于文体的特殊性,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通常选择一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就借助具体事物来描写延安。全诗以“追寻”为线索,通过“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意象,追忆、歌颂延安精神。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表达比较含蓄。这加大了理解难度。

调研发现,不少教师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具有很大的难度。部分教师由于本身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和学生一样,对课文中提到的相关历史感到陌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尚可通过教学准备阶段的大量阅读进行弥补,但如何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转化成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传递给学生?对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

(二)落实要素,聚焦文本个性之难

《延安,我把你追寻》编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本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在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三篇课文,对人文主题有了一定的感悟,打下了情感基础。根据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结构特点,教学时还应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要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周恩来的三个事件,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一课,要通过梳理主要人物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办法以及面临的危险和困难,厘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两篇课文中都有明确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延安,我把你追寻》与它们不同,因诗歌语言具有抽象性,学生很难从中找出主要人物和事件,说清主要内容。不少教师脱离本单元语文要素,侧重内容层面的教学。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也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特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仅仅从内容层面进行分析与讲解,有违教材编写的初衷。这使得语文课堂失去能力训练和发展的空间,容易落入道德说教的窠臼。因此,将单元语文要素融入教学,进行实践运用,是本课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目标驱动,练评一体,实现“难文浅教”

(一)对标阅读提示,突破学习难点

要实现难文浅教,教学时就要有所侧重。《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中,诗歌的韵律、比喻的手法等都可以是学习的内容。如果面面俱到,将人为加大学习难度。所以,分清主次,有所舍弃,选择重点内容进行教学才能更好激活难文价值。

仔细研读《延安,我把你追寻》的阅读提示,可以归纳出本课三个学习任务: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第二,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第三,如果有不懂的内容,如“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不难发现,后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指向诗歌表层内容的理解和深层内涵的体会,旨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诗歌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和“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实际上提示了学习课文时所用的方法策略。其中,前者基于诗歌的文体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后者则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通过补充阅读课外相关资料,消除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疏离感,使其更好地理解诗歌。

解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后,可以制訂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等方式,认识“延、昔、茅、炕、旦、媚、镢头”等字词,了解“土炕、镢头”。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明确追寻的内容,关注人物、事件,把握诗歌内容。

3.借助阅读资料,领会“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事件背后的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以上教学目标中,第三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诗歌中的“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延河的流水”“枣园的梨花”等意象之所以具有象征意义,是因为在延河、枣园这些地方留下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生活、战斗的足迹。要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要走进与之相关的故事,这是突破本课难点的一个切口。

(二)巧设联读作业,延展阅读边界

对于诗歌中难懂的内容,课文的阅读提示明确提出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联读资料可以将学生带向更开阔的阅读时空,使其理解难懂的内容。在预学阶段,可设计相应的前置性作业(如表1)。

针对难懂的内容设计预学作业,旨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兴趣点进行自主联读,体现开放性和差异性。作业不仅向学生提出预学任务,还给出预学建议,提供预学记录范式,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帮助教师在教学前有效把握学情,生成适切的教学内容。

(三)搭建练评支架,落实语文要素

当然,仅靠学生课前的联读来理解诗中难懂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中还要用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因此,联读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合适的资料是桥梁,可以联结文本和学生,否则适得其反。本课选择的联读资料首先要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表现事件背后的“延安精神”;其次要具有适读性,针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层级,让他们读得懂、喜欢读。什么样的内容学生愿意读?可以是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文本,这也契合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前,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与“延河”“枣园”“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四项内容相关的历史记录,教师可选择《延河边的故事》《毛主席在枣园》《杨家岭的记忆》《南泥湾开荒》四则联读资料,并基于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需求,对它们进行改编。以《毛主席在枣园》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毛主席在枣园

毛主席和机要科的同志们一块儿住在种着梨花树的枣园里。1942年年底,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也和大伙儿一起种地。机要科的同志们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就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这则材料的主要人物是毛主席,主要事件是他坚持和大伙儿一起种地,体现了毛主席自力更生、不怕困难的精神。材料删减了原文中的一些次要情节和描写,保留故事主干,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单元语文要素,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四则联读资料浅显易懂,又不失内涵。在课堂上开展联读,既是对学生课前阅读的补充、延伸,又让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实践运用,深入体会“延安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若以单一的“阅读—交流”模式将文本内容与内涵灌输给学生,会背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无法有效评估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搭建支架,化讲读式教学为活动化学习。为此,可设计“资料记录栏”这一课堂练习支架。[诗人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延安。请阅读联读资料,了解有关“延河”“枣园”“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内容,并做简要记录。

资料记录栏]

“资料记录栏”既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可视化,也帮助教师更直观地研判学情。教学中采用小组共学的形式,设计两个学习任务。

(1)自主阅读四则联读资料,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将每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梳理记录在“资料记录栏”中。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小组共学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评价量表。以上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指向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据此可设计“联读共学评价量表”(如表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标评价标准改进自己的学习,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三、素养驱动,链接作业,激活“难文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在“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背景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在上好本课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探索以此为基点的语文实践活动,联结课堂内外,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纵深处。

(一)设项目化作业,促结构化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悟了“延安精神”,也根植了爱国情怀。课后,教师可立足本地红色资源,设计“红色追寻”项目化作业,以“做一日红色讲解员”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如图1)。

教师从真实情境出发,组织开展四个实践性活动。四个活动循序渐进,内容上延续课堂中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学习,了解爱国人士和讲述红色故事的形式呼应了单元语文要素。

一次完整的作业历程需要评价体系的支持。基于此,以学生独特的体验为依据,设置多元化评价主体,结合多维度评价要素,设计以下项目化作业评价量表(如表3),使评价贯穿学程,有效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二)“一篇”带“一类”,扩类型化阅读

统编教材倡导建构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实现自主阅读实践。在本单元,教材首次以单元整组的形式编排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这也在启示我們,这一题材的文本阅读可以由“一篇”走向“一组”,再走向“一类”。教师在教学本单元课文后,可鼓励学生开展更广泛的阅读。以“红色追寻”为主题,可设计以下两个阅读任务(如表4),供学生选择。

总之,在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着不可替代的使命与价值。教学时要从文本特质出发,结合语文要素,通过“作业·评价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文道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先云.“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J].江苏教育,2019(73):7-10.

[3]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86-289.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少年艺术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作业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作业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我想要自由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