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江西竹文化地理探论*

2023-02-09戴方晨

农业考古 2023年6期
关键词:苦竹竹种江西

戴方晨

竹子原产于中国。竹林广袤是中国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江西的竹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竹林面积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竹林是江西重要的森林资源,竹产业是江西省林业的传统支柱产业, 已被列为江西省重点十大绿色产业之一。丰富多彩的竹文化既是赣鄱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向我们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赣鄱地区古老的生态文明机制。

一、江西竹文化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早期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江西自古产竹,对竹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源也很早。李约瑟等认为,中国在商代已经知道竹子的多种用途,将东亚文明称作“竹子”文明,将中国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1](P86)。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和木牍,竹简的使用又是先于木牍的,“木牍可能是竹简的代用品,为汉代在公元前后通行的书写材料”[2](P64-65)。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迄今为止的商代遗址与出土文物中虽未发现竹简实物,但是却不乏商人制作、使用竹器的实物与证据[3]。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出土的竹器主要集中在江西北部鄱阳湖平原与低山丘陵,如德安陈家墩商周遗址出土有竹质的汲水器、提升用的竹编织物以及竹编筐残片[4],瑞昌铜岭矿冶遗址发现有大量用于井巷照明的竹签、用于盛装矿土的竹篓以及竹筐等竹编器[5],特别是九江神墩商代水井遗址在井底发掘出大量木棍、竹棍、竹编织残片以及用于绑扎粗细木棍的藤条、篾条[6],分析认为此系一套由木架、细竹席、粗竹席、圆竹筐等组成的过滤水设施。与考古文物相印证,甲骨文中如簋、箙、箕、龠等字形、字源,涉及的各类竹器,涵盖古代祭祀礼仪、战争军事、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征之文献,江西古属扬州,《尚书·禹贡》载:“淮、海惟扬州……篠簜既敷……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7](卷6,P148)《周礼·职方氏》 云:“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 其浸五湖, 其利金锡竹箭……其谷宜稻。”[8](卷33,P842)杨雄《扬州牧箴》曰:“矫矫扬州,江汉之浒,彭蠡既潴,阳鸟攸处,橘柚羽贝,瑶琨篠簜。闽粤北垠,沅湘攸往。”[9](P325)桓宽《盐铁论》曰:“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10](卷1,P3)《太平寰宇记》引《豫章记》记载豫章物产,亦有“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金铁筱簜,资给于四境”之誉[11](卷106,P2101)。篠簜、竹箭均作为江西地区的重要物产为时人所称道。

古人加工制作竹器,尤以制作箭矢为竹的重要用途之一。“篠簜”“竹箭”者,《尔雅·释草》云:“篠,竹箭。”[12](卷8,P2629)《说文·竹部》云:“箭,矢也。篠,箭属,小竹也。”[13](“说文解字第五上”,P93)孔安国《尚书传》释曰:“篠,竹箭。簜,大竹。”[7](卷6,P148)戴凯之《竹谱》曰:“会稽之箭,东南之美。古人嘉之,因以命矢。”[14](P177)可知“竹箭”一词,原指箭竹,为竹种之名称,后引申为箭矢。

随着先秦时期中国疆域的不断开拓,南至长江中游的荆楚、长江下游的南越,北至北方的肃慎,皆以当地特产之植被草木制作箭矢,充作上贡之物。《竹谱》认为,箭竹“江南诸山皆有之”,所谓“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非总言也,“大抵中矢者虽多,此箭为最,古人美之以首”,又举扬雄《方言》所记楚俗以证之[14](P177)。《禹贡》述荆州土贡,有“箘簵”之竹,传曰:“箘、簵,美竹。楛,中矢榦。三物皆出云梦之泽,近泽三国常致贡之,其名,天下称善。”[7](卷6,P148)成语“肃慎之矢”,反映了《国语·鲁语下》记载周代武王、成王时代,“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北方肃慎氏来贡楛矢、石砮的典故[17](“鲁语下第六”,P204)。刘勰《文心雕龙》以“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肃慎之楛矢”并称[18](卷3“铭箴第十一”,P73),可见远古先民用竹子制作箭矢,在铁制兵器发明以前,竹材也因此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资源。

(二)竹纸的生产与技术

造纸术与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在南方地区,竹与藤很早就被用来制作纸张。汉代以后,随着造纸技术在长江流域的流传,造纸原料不断丰富,纸的使用日渐普及。

唐宋时期, 全国各地出现了多个造纸中心,如江西的抚州,安徽的徽州、池州,浙江的会稽、剡溪,四川的成都、广都,都是以当地特产纸品著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也带动了生产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如南唐著名的澄心堂纸,随着南唐政权覆灭, 造纸工匠流亡到长江下游各地,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发展, 形成了新的造纸中心。当时浙江剡藤纸就是通过吸收借鉴了南唐澄心堂纸、四川蜀纸等不同地区的制纸工艺而“名擅天下”的[19](卷104,P251)。

明代南方竹纸的生产中心进一步转移至江西、福建两省。江右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造纸业、刻书业的兴盛,遍布各地的造纸作坊为刻书业提供原料,读书与科举的风行,反过来给造纸业的发展以极大推动。谢肇淛《五杂俎》对比当时江南各地纸品之种类:“今时, 有刚连、连七、毛边之目,尤极腐烂,入手即碎。而人喜用之者,价直轻尔。毛边之用,上自奏牍,下至柬帖短札,遍于天下,稍湿即腐,稍藏即蠹,纸中第一劣品,而世用之不改者,光滑便于书也。”[20](卷12,P240)又说:“印书纸有太史、老连之目,薄而不蛀。然皆竹料也。”[20](卷12,P240)竹纸相较传统的麻纸、皮纸,正是因其具有便于书写、经济实惠的优点,“上自奏牍,下至柬帖短札”,作为书写、印书用纸,在当时被广泛使用和流传。

二、历史时期江西竹资源的地理分布

江西作为我国竹类资源分布的中心省份之一,全省竹林面积居全国前列,有宜丰、奉新、安福、崇义、资溪等5个国家级“竹乡”和弋阳首个“中国雷竹之乡”;形成了以资溪、奉新、宜丰、铜鼓为中心,辐射赣东、赣西南地区的毛竹产业集群以及以弋阳为中心,辐射赣东北地区的雷竹产业集群。历史上,江西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宜于竹类生长,竹类多、分布广,有山之区皆有竹,其竹产业历史悠久、竹资源品种丰富,今分述如下。

(一)赣西北地区

今赣西北地区以铜鼓、宜丰、奉新、靖安为主要产竹县,自西南向东北,沿九岭山脉走向相邻分布。

从区划沿革来看,明清时期,南昌府领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宁州等7县1州,其辖境范围远较今日南昌市大,广泛的地理范围造就了植物分类的多样性。万历《新修南昌府志》所记竹种分类多达19种,涉及竹子形态、名称、产地、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竹制品加工等多个方面[21](卷3“舆地类·土产”,P43),其中,明确记载其产地的竹种有二,即方竹出奉新、筋竹出靖安;记载药用价值的竹种有:筀竹入药止嗽逆,苦竹入药止渴消烦,淡竹入药除热;记载竹制品加工的有:方竹可杖,筋竹可作蔑,紫竹“可备箫管”,实竹“其管可笔”,桃竹“作篾殊韧”,篁竹“可为笛”,箬竹“大可造蓬笠”,筋竹、白竹、桃竹均可织簟。

南昌府产竹,以奉新、靖安、宁州所产为多,同治《南昌府志》记载:

竹之属……猫竹,长数丈,围数寸,篾器悉资之,奉新、靖安、宁州所产甚多,大者可为盆为甑。毛竹,出奉新、靖安、宁州,造纸者以新生枝未尽散时取而春(舂)之,其利远通江淮。方竹,出奉新、宁州,连根取之,可以为杖。[22](卷8“地理志·土产”,P10)

铜鼓旧属宁州,道光《义宁州志》记载当地竹种,其大者为毛竹,“长数丈,围数寸,篾器悉资之。武乡多取以造纸。幽溪山中大者,可为盆为甑”;其小者有栾竹,“可为篙”,烟竹、筀竹“制簟俱佳”,苦竹“笋味苦转甘”,方竹“岀武乡中峰寨,连根取之可刻为杖”,葛坡竹“岀磨剑池”,实竹、月报竹“月月生笋”,水竹、紫竹、箬竹“干小叶长尺许可为笠”,此外还有斑竹,未计性状与用途[23](卷8“土产·草木类”,P7)。

宜丰旧称新昌,属瑞州府管辖。瑞州古称筠州,以地产筠篁得名,宝庆元年(1225),因避宋理宗赵昀讳,遂改“筠”为“瑞”。正德《瑞州府志》记载了当地竹种特点与用途,苗竹“俗呼为茅竹,可为器用及治室”,陨竹“造纸”,紫竹“小而劲,有色紫,可为伞柄,笋味甚美”,筀竹“节平,可篐桶、作簟,无甚大者”,桃竹“干小而坚,里人以之编篱笆”,箬竹“干小叶长大,取以包角黍、造篷笠”,苦竹“俗云为苦竹枪,中虎则毙,其笋味苦”[24](卷3“财赋志·物产”,P700-701)。

(二)赣东北地区

历史时期,赣东北地区以铅山、贵溪、上饶、弋阳为主要产竹县。

今上饶、景德镇、鹰潭三地市在明清时期为饶州府、广信府两府之地。光绪《江西通志》记载饶州府“竹,各县出”[25](卷49“舆地略·物产”,P280)。广信府以铅山、贵溪、上饶、弋阳为产竹县,对竹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体现在当地的造纸业。同治《广信府志》记载:“山多散木,鲜任栋梁。竹利,七邑皆有,惟上饶、铅山、贵溪之南境尤饶,大半用以造纸。”[26](卷一之二“地理·物产”,P114)可知当地竹林主要分布于上饶南部的武夷山区北麓。光绪《江西通志》又载:“铅山、贵溪有白鹿纸,煮竹丝为之。今铅山者佳,有高帘纸,俗名蓬纸。上饶有黄白表纸,亦有连四纸,俱不甚佳。弋阳黄家源、石砑拢等处,杂竹丝荻蒿为纸,不可作书。”[25](卷49“舆地略·物产”,P278)从上述所记种类丰富的纸品可见当地造纸业的发展程度。

嘉靖《广信府志》记载当地竹子有12种,康熙《广信府志》沿用未改,其分别为:

水竹,促节薄齿,体柔可束;猫竹,方言谓之芽竹,大者可屋,嫩者可纸;实竹,可笔;紫竹,皮紫,大可径许;黄竹,节长肉薄,植之易成;苦竹,节疏体劲,可代枪戟;桃竹,长爽纤叶清肌薄皮,杜工部有桃竹枝杖歌,则川陕间亦有之;箭竹,节密肉厚,禹贡云细者为筱;班竹,种自湘江,犹有湘妃泪痕,唐诗云班竹旧痕思帝子;筀竹,材宜器用;凤尾竹,纎叶翠枝,可供清玩;江南竹,大者曰江南,小者曰苦竹。[27](卷6“食货志·物产”,P314-315)

当地人根据不同竹子的性状特点, 在编织、建筑、造纸、食用等生产、生活场景中开发了其各种用途。

(三)赣中、赣南地区

赣中地区,西部以吉安安福,东部以抚州资溪为主要产竹县。

安福产竹,以毛竹为主。康熙《安福县志》载:“竹有茅竹、实竹、紫竹、斑竹、方竹、苦竹,最小者观音竹。”[28](卷1“食货志·物产”,P70)毛竹在当地主要用于造纸,同治《安福县志》又载:“茅竹可造纸,亦有紫竹、斑竹、观音竹。”[29](卷4“食货志·物产”,P22)据光绪《吉安府志》记载,早在唐代,吉州当地出产一种陟厘纸,“岁贡千金”,又以瑞州竹纸即古陟厘[30](卷53“杂记·逸事下”,P1870),按此则瑞、吉二州在唐代亦有生产竹纸。

资溪旧称泸溪,乾隆《泸溪县志》记载当地有紫竹、青竹、浦竹、斑竹、筀竹、烟竹、水竹、竿竹、南竹、凤尾竹、金竹、箫管竹、苦竹。其中,斑竹“花纹粗”,筀竹“可治器亦可刺(制)船”,竿竹“可作箸”,凤尾竹“墓多栽之”,白竹“笋多”,野竹“又名尺竹,可作篱,春笋多”[31](卷7“物产”,P10)。同治《泸溪县志》又载当地以毛竹造纸:“泸邑……地多竹近山之家造纸为业,邑无大商,往时人皆重去其乡,今闲有远历者,纸商获资稍赢。”[32](卷4“风俗志”,P2)

此外,吉安的泰和、抚州的崇仁、宜黄等地亦产竹。《清一统志》 记载吉安府历代土贡有竹纸、斑竹、笋,其中竹纸、浮笋俱出泰和,玉版笋出白鹭洲[33](卷329“吉安府三·土产”,P16486)。明代崇祯《抚州府志》记载抚州产竹,以猫头“产崇仁、宜黄”,箭竿“唯宜黄有之,其笋均美”,筀竹、水白竹“俱可为枕簟……出于宜黄,他县不及”[34](卷8“地理志五·物产考”,P9)。

赣南多山亦多竹,大庾(治今大余县)、上犹、崇义、兴国、龙南、南康等地及赣州府城皆有乡土竹种或竹制品为土贡。光绪《江西通志》记载“竹纸出大庾,行路坑,其坑之水惟一处可造纸”[25](卷49“舆地略·物产”,P282);又载“箭竹,节长二三尺,又凤尾竹,低丛细叶,可为文玩,俱上犹出”[25](卷49“舆地略·物产”,P283);又载“水竹,崇义龟山产,其节极疏而肉薄,可为笛。又符水竹山产竹,小而轻”[25](卷49“舆地略·物产”,P283);又载“匾竹,兴国莲花五门洞有,相传谢肇以指压竹,一节遂匾,今其竹皆匾一节”[25](卷49“舆地略·物产”,P284);又载“石竹生府城内凤凰池中”[25](卷49“舆地略·物产”,P284);又载“方竹大者不过拱把以龙南为盛”[25](卷49“舆地略·物产”,P284);又载“南康郡贡竹布二十匹”[25](卷49“舆地略·土贡”,P285)。以上所见乡土竹种,有上犹之箭竹、凤尾竹,崇义之水竹,兴国之匾竹,赣州府城之石竹,龙南之方竹,皆各具特色;土贡方面,赣南的竹纸生产主要集中于大庾一处,南康竹布列为朝廷贡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

三、江西历史地名中的竹文化景观

地名是人地关系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纵观历史时期的江西地名,以竹命名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或以乡土竹种命名,或以竹的别称、雅称命名,或反映竹的生长特征、生长环境,或反映竹的人文内涵、题材意象,涉及地理实体、政区居民点、风景名胜与建筑,各类地名中蕴含了丰富的竹文化元素。

(一)乡土竹种构成的地名文化景观

江西乡土竹种主要有毛竹、 筀竹、 箭竹、筋竹、苦竹、实竹、白竹、紫竹、黄竹、斑竹等,人们以“竹名+通名”的组合方式,直接用作地名。如宁州(治今修水县)有毛竹山,金溪县有苦竹水,清江县(治今樟树市)有筋竹岩,乐安县有白竹坳,吉水县有白竹塘,上高县有白竹港渡,泰和县有甘竹原。嘉靖《江西通志》记载毛竹山,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宋治平间,有余奭者,出资募人,凿道至烂泥坪,始通来往”[35](卷4“南昌府·山川”,P5);又载:苦竹水,“在金溪县北四十五里乃汝水之上流也”[35](卷18“抚州府·山川”,P14);又载:清江县梧山,有筋竹岩之遗迹[35](卷22“临江府·山川”,P3);又载:吉安府界(治今吉安市)“东至抚州乐安县白竹垧抝界二百里”[35](卷24“吉安府·建置沿革”,P2)。

据明清地方志书记载,以江西乡土竹种命名的地名中,以苦竹、白竹数量最多,如:苦竹岭、苦竹隘、苦竹嶂、苦竹坳、苦竹洲、苦竹滩、苦竹水、苦竹坑水、枯竹溪、苦竹桥、苦竹山桥、苦竹渡、苦竹铺、苦竹院;又如:白竹冈、白竹港水、白竹塘、白竹陂、白竹坑陂、白竹园陂、白竹桥、白竹港渡、白竹邨。

毛竹、黄竹、金竹、筋竹、筀竹、甘竹亦是常见于地名的乡土竹种,如:毛竹山、毛竹陂、毛竹塘、毛竹铺、黄竹岭、黄竹峰、黄竹湖、黄竹溪、黄竹塘、黄竹陂、黄竹桥、金竹山、金竹峰、金竹岭、金竹堰、金竹铺、金竹庵、金竹坪寺、筋竹岩、筋竹陂、筋竹塘、筋竹寺、筀竹陂、桂竹陂。

从地名通名和地名分类来看,上述地名涉及山、峰、岭、冈、岩、洞、隘、嶂、坳、洲、水、溪、泉、渡、河、滩、峡、湖、壩、陂、塘、堰、圩、井、桥、港、渡、邨、铺、书院、室、居、亭、舍、庄、寺、院、庵等地名组合,涵盖了山川、水利、交通、邮传、书院、宅署、寺观等古代社会生活中较为重要的地理实体与人文建筑。其中,如洞、嶂、溪、圩等,系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地名通名,书院、署宅、 寺院等人文地理实体多以竹的自然特征、雅称别称命名,反映出地名的雅化趋势。

(二)历史地名中的竹文化元素

从地名沿革来看, 江西古属扬州,汉代置豫章郡,古人解释“扬州”“豫章”得名,均与树木植被有关。古代江西地区丰富的自然植被资源自古便是地名命名与人们构建地理意象的重要元素, 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秦汉文献中, 人们将竹子称作筱簜、箘簬。魏晋以来,竹子又有筠篁(一作“篁筠”)、筼筜等别名。历史上,箘江传说为禹贡九江之一,筠州、瑞州为高安地区的古称,其得名均与竹有关。《尚书》孔传释“九江”之名,引《浔阳地记》,其九曰箘江[7](卷6,P149)。 高安地区于唐武德五年(622)始置靖州,唐武德七年(624)改称米州,“因产瑞竹, 改筠州, 号筠阳”, 至南宋宝庆元年(1225),因避宋理宗赵昀讳,遂更名瑞州,“因号瑞阳”[24](卷1“地理志·郡邑名”,P624)①。

古人将竹的古称、 别称用于地名, 尤以筱、筠、篁三字的使用较为常见。

以“筱”为名者,如丰城有筱塘、竹筱陂,安仁(治今余江)县有竹筱堰,弋阳县有筱箬、筱箬集、筱箬桥,新建县有筱岭,武宁县有筱源,都昌县有筱冈,贵溪县有筱岭、筱岭亭。其中,有以筱加地名通名的形式,如筱塘、筱岭、筱冈;有省略地名通名,直接用作居民点地名,如筱箬;有派生地名,如筱岭亭、筱箬集、筱箬桥。

以“筠”为名者,如高安地区古称筠州,“以地产筠篁为名”。翠筠、绿筠、瑞筠等常用作地名专名,如瑞筠山、翠筠亭、翠筠寺、绿筠亭等。嘉靖《江西通志》记载清江县(治今樟树市)有瑞筠山,“在府治南,本唐欧阳处士宅,有瑞竹,色如银,故名”[35](卷22“临江府·山川”,P2);又记载“翠筠亭”在广昌县麟角之土陂,并引明吏部尚书何文渊《记》曰:“竹之为物,不以燠而荣,不以寒而凋,犹君子之夷险一致也;不与红白而争妍,不与娇媚而竞芳,犹君子不与智巧相驰逐也; 霜摧雪虐而颜色自如,匪依匪附而挺然自立,犹君子富贵利达不足以动其心、贫穷患难不能以易其节也。希明以翠筠名亭,其殆有类于竹焉。”[35](卷16“建昌府·宫室”,P60)

因此, 许多文人雅士又将其用作自己的居所书房之名,如绿筠堂、绿筠轩、绿筠书屋、绿筠清室、绿筠书院等等,不一而足。同治《瑞州府志》记载:“绿筠堂,在江西道院后,唐武德七年,产瑞竹,奏改米州为筠州,遂以名堂。宋二苏、明陶履中,各有诗,载《艺文》。”[36](卷2“地理志·古迹”,P47)咸丰《袁州府志》记载万载县“绿筠书院”,“在万载县北门外,明辛滔建,教谕蓝渫记”[37](卷12“学校·书院”,P22)。同治《袁州府志》又记载万载“绿筠清室”在邑治东,“背山临流,有宅一区,环室皆竹,苍然以万计,王氏允成,乐其幽胜,曰绿筠淸室”[38](卷一之二“地理·古迹”,P26)。

“篁”,原意指竹林,后泛指竹子,在《竹谱》和明清地方志书的记载中,篁竹也成为竹种的名称之一。古人以“篁”作为地名,一是将“篁”与地名通名组成,如篁山、篁岭、篁谷、篁乡、篁坊、篁村、篁坞、篁庵,其派生地名有篁山圩、篁山庵、篁岗埠、篁岗墩、篁川水;二是以“篁竹”加通名的组合,如篁竹岽、篁竹尖、篁竹街、篁竹峰。

今天的婺源篁岭是远近闻名的、集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据明清方志记载,进贤县有篁山、篁山圩,万载县有篁竹岽,武宁县有篁山,都昌县有篁竹尖,德兴县有篁岗埠、篁山庵、篁川水,彭泽县有篁岗墩,乐平县有高篁、篁坞、筊篁村、篁坊、篁源村,泸溪县(今资溪县)有篁竹峰,新城县(今黎川县)有篁竹街、篁岭,兴安县(今横峰县)有篁村,铅山县有篁碧村,弋阳县有篁筍庙,吉水县有篁谷,长宁县(今寻乌县)有穆篁庵、篁乡。这些地名既是人们赋予地理空间的符号,也蕴含着区域历史、生态文化等多重信息,对推进地域文化保护、传承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江西有适宜竹子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对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较早,在长期的竹林经营和生产活动中,江西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传统。秦汉时期,江西所在的扬州、豫章地区已是江南竹林的重要分布区域。《尚书·禹贡》中“竹箭”“箘簵”“篚”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制作竹箭、竹篓并以之作为地方土贡的情形。唐宋以后,随着造纸技术在长江流域的传播,明代南方竹纸的生产中心逐渐转移至江西、 福建等地,江右文化的繁荣兴盛进一步促进了造纸业、刻书业的发展。在古代,竹子还被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家具、乐器等,人们根据不同竹子的性状特点,在编织、建筑、造纸、食用等生产、生活场景中开发了其各种用途。江西竹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竹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竹文化,了解竹子在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领略江西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地方特色。

注释:

①瑞州得名,似有瑞芝、瑞竹两说。正德《瑞州府志》卷1“建置沿革”记载:“宝庆初,以州名近理宗讳,太守沈謐奏更之,偶郡产瑞芝,遂改为瑞州,属江西道。”同书同卷“郡邑名”又记载:“筠州,唐郡名,武德七年,因产瑞竹,改筠州,号筠阳;瑞阳,宋郡名,宝庆初改瑞州,因号瑞阳。”参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2册“正德《瑞州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620、624页。

猜你喜欢

苦竹竹种江西
江西银行
苦竹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效应
苦竹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河南淅川竹博园竹种引种试验初报
牡竹属3个竹种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特性研究
集约经营措施对苦竹林的改造效果研究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