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的实践及经验*

2023-02-09

农业考古 2023年6期
关键词:解放区党和政府东北

林 木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农业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个体经济基础上,为克服生产困难,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与支援前线战争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拟运用相关文献和档案史料,以解放战争时期为时间定位,以东北解放区作为地理范围,剖析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的背景动因,还原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历史经验。

一、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的双重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双重难题:一方面,由于日伪和国民党政府的掠夺破坏, 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对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日伪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掠夺破坏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法西斯对东北人民实行残酷的掠夺政策,以“出荷”“配给”“劳工”和“统制”等办法,竭力搜刮东北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为其野蛮的侵略战争服务,使东北经济成为纯粹的殖民地经济,东北农村遭受巨大摧残和破坏,农民生活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1]。据统计,1931年东北耕地面积为1373.3万公顷, 粮食产量为1845.7万吨;1944年东北耕地面积为1518.01万公顷,粮食产量为1743.35万吨[2](P4-5)。由此可见,日伪统治时期东北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但粮食总产量却明显减少。究其原因,在于日本法西斯改变了东北原有农业种植结构,使其畸形发展,加之耕作方法粗糙,致使土地逐渐贫瘠。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不仅不致力于恢复东北经济, 反而对东北农民实行横征暴敛政策,为其发动内战做准备, 使东北农业进一步衰落,土地大量荒芜,耕畜数量锐减,农业设施遭到破坏,农民生活雪上加霜。据统计,1945年“八一五”后东北可耕土地荒芜面积达3210万亩,耕畜数量约354万头[3](P128)。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1945年为2100斤,到1947年已降至1500斤[4](P130)。由此可见,东北农业生产率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土地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仍遭受着封建主义的沉重压迫和残酷剥削,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巩固东北解放区的迫切要求

东北地区总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是改变中国革命根据地长期被敌人包围局面的战略支撑点,也是抗战胜利后最有利于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1945年12月, 中共中央决定开辟东北解放区, 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成为首要任务。由于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解放区的主要成员。因此,农业生产在解放区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只有将其恢复发展起来,才能改善农民生活,积累工业资金,并为支援前线战争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物资保障。

中国共产党进驻东北后,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领导实施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然而,分得土地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客观上,东北的土质特性和耕作方法, 决定了其农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耕畜和农具才能有效开展。据统计,土地改革后东北解放区平均每户农民只有1.2个劳动力,耕畜数量不足1头[5](P573)。此外,霜灾、风灾、雹灾、水灾、旱灾和病虫害频发,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主观上,农民迷信思想盛行:面对旱灾,存在求神祈雨消极等待的思想;面对虫害,存在“神虫”和“越抓越多”的思想,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救灾举措。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如只管分地分浮,不管组织生产,认为农民自己会搞,不用领导操心,因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所有这些,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众所周知,东北解放区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东北耕地面积广阔, 可耕地面积为3273公顷[6],已耕地面积达1800公顷,土质肥沃,多为植质壤土,物产丰富,可出产50多种农作物,年产量约2000万吨粮谷。区域河流密布,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的生长[4](P12)。此外,东北农民也早有互助合作的习惯,便于组织起来克服生产中的困难。

正是在双重压力驱动下,迅速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运动,改善人民生活,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进而支援前线战争,成为党刻不容缓的中心工作。

二、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的实践及成效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结合东北解放区实际,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以农业为主”和“农业第一”方针的指引下,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一)确定地权,奖励开荒

实行土地改革后,东北解放区农民无偿分得了土地、耕畜和农具。为明确土地所有权,克服农民各种思想顾虑,保证农民安心转入生产,党和政府第一时间发放地照,并对已经分配的一切封建土地财产,承认其属于个人所有,允许个人自由经营。同时规定,凡个人所有的土地,一律按时耕种,不得任意荒芜,否则给予处分;凡自己劳动致力于生产者,保证其生产果实的所有权。

在此基础上,为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积极投身农业生产运动, 完成并超过原定生产任务,党和政府颁布农业生产奖励令。其中,奖励条件是积极从事劳动生产, 其个人或家庭耕种土地面积,由于其努力开荒,超过当地一般劳动力耕种数量的30%,且耕地产量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者。奖励办法是赠予“劳动模范”“劳动模范家庭”和“劳动模范小组”等光荣头衔,赠予奖章或奖状,并发放实物或钱款奖励。获奖者应得奖励在当年秋收后一次性给予[7](P475-476)。同时,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和组织城市工商业者投资农业生产,帮助其解决困难,并保护其合法经营财产。凡领取土地为国有,政府除征收公粮外,免除其他税收;凡领取土地为荒地, 第一年免征公粮, 第二年只征10%,第三年起按公粮比例征收[8](P467)。公粮比例根据各地常年产量统一规定, 以此平衡负担,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据统计,截至1949年8月,东北解放区共扩大耕地面积213.68万垧,其中1947年为80万垧,1948年为77.98万垧,1949年为55.7万垧, 耕地总面积达1722.2万垧,恢复到1945年的94%[6]。由此可见,东北解放区耕地面积已经逐渐恢复并稳步提高。

(二)组织互助合作

土地改革后,东北解放区农民虽无偿分得土地,但仍面临劳动力、耕畜和农具短缺的困境。受耕地使用、 耕作方法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东北解放区的农业生产必须具有一定人力畜力才能有效开展。因而将现有人力畜力资源充分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成为决定农业生产运动成败的关键。为此,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开展生产动员会, 宣传解释党和政府的农业政策,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投身于农业生产运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由于东北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习惯不同,因而互助合作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一是插犋换工组,即以1副犁杖为中心,2—3匹牲口,3—5个劳动力组成,包括临时插犋换工和插三大季;二是蹚犁组,即以1副蹚犁为基础,3—6匹马,5—6个劳动力组成; 三是扣犁组, 即以扣犁为基础,6—9匹牲口,7—10个劳动力组成;四是大型组,即农具和马匹数量均超过扣地必需数量,包括死组活编和变工;五是合伙组,即人、畜和土地均按好坏强弱折算成股,秋天按股分粮[5](P575-579)。

为建立和巩固互助合作组织, 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党和政府还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自愿两利,避免形式主义,严禁强迫农民编入互助组;二是等价齐工,互助组既不能存在剥削,也不能无偿劳动;三是民主领导,领导干部必须带头,绝不允许放任自流,互助组内事务由民主表决;四是互助对象、互助组成员不应局限于贫雇农,中农或参加劳动的旧地主等也应合作;五是人马问题,互助组内主张牲口顶工,具体换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六是换工代耕,军属代耕是全村的义务,不应只由互助组完成,代耕没有酬劳,可在战勤或出工上找齐;七是等价交换,应适当提高妇女工资,但绝不是男女同工同酬[9](P482-485)。

据统计, 截至1949年底, 东北解放区共有411.8万户农民参加互助合作,占总数的65.5%,其中黑龙江省为80%—90%, 松江省为80%—85%,吉林省为80%,辽东省为20%,辽西省为80%,热河省为77%[5](P574)。由此可见,东北解放区组织互助合作后,新的劳动态度和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

(三)发放农业贷款

为帮助农民摆脱耕畜、农具、口粮缺乏的困境,应对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党和政府在东北解放区先后发放大批农业贷款。 农业贷款属于纯借贷性业务,因而必须有借有还,不应与救灾抚恤款混同。贷款范围受财力限制,不能平均发放,普遍照顾,必须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即根据农业生产计划和资金需要缓急发放,优先选择土改彻底、产粮丰富及开展互助合作的地区。 贷款对象以有劳动力、生产积极、为人正派的农民为主。贷款手续是当地农会作保,农民作为债务人只需填写借款申请书即可,借款用途必须是农业生产,不能用于商业投机或消耗浪费, 否则将提前收回所贷之款。以恒款[10]贷款收回采取实物计算的方法,即从发放到收回共收取10%的实物利息, 目的在于弥补过程损耗,保持原本,而并非盈利。

据统计,1947年东北解放区共发放农贷10.5亿元(旧币),此外还有4.5万吨粮食[11](P460)。1948年,东北解放区共发放农贷150亿元(旧币),按高粱米计算,分别为农贷3万吨、治水2万吨、防水2万吨、水利5万吨、农业试验费1.5万吨、奖励费0.5万吨[12](P510)。1949年,东北解放区共发放农贷4718亿元(旧币),折合成粮食为11.28万吨[13](P638)。由此可见, 东北解放区农贷数额大幅度提高,农业建设资金投入明显增多,农民生产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四)保护繁殖耕畜

为配合农业生产运动,解决农民畜力缺乏难题,党和政府规定,无论是农民原有还是新分得的耕畜,都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和保护。严禁屠宰,凡年老或残废牲畜不能耕作者,须经区级以上政府批准后才能宰杀。严禁出境,东北解放区内耕畜买卖自由,不受省县境的限制,非经许可耕畜不得出境到国统区,一经查出,予以没收[14](P444)。除依据战勤条例服役外,部队机关不得随意征用农民耕畜。

耕畜在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马匹,作用几乎与人力各占一半。如果马不强健,不顶事,农民即使劳动力强,生产积极性高,也只能干着急。因此,为发挥好畜力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党和政府鼓励农民大量种植苜蓿,准备充足的草料,如谷草、豆荚、活草、豆饼,防止耕畜饥病致死。此外,根据已有经验,东北解放区每年都会发生牛瘟、马瘟、炭疽等疫病,如80%的马匹患有炭疽、鼻疽,死亡率高,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11](P459)。如何保护耕畜不受损失,防疫是关键。为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耕畜防疫工作,一方面设立耕畜防疫所,负责防疫注射,另一方面训练兽医人才,并组织其下乡,宣传防疫知识,指导农民开展耕畜防疫工作。当耕畜出现疫病时,严格实行隔离消毒,避免传染。死亡耕畜一律烧掉或深埋,禁止食用和买卖。在保护现有耕畜的基础上,党和政府还建立专门的耕畜配种站,挑选种马种牛,有计划地繁殖耕畜,优化耕畜品种。

据统计, 截至1949年8月东北解放区耕畜共有444.58万头,其中壮畜298.43万头。东北农业部与各省农业厅防疫组织已经建立起来,共有防疫人员237人。耕畜防疫工作也已普遍开展,仅1949年就对70多万头耕畜进行牛瘟和马炭疽防疫注射。为改良耕畜建立的种畜场共有13处,有种马288匹、种牛283头[6]。由此可见,东北解放区耕畜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农民畜力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五)提倡科学种田

随着东北解放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村政权的巩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民生活,支援前线战争,党和政府调整农业生产方针,以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为主,以奖励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为辅。

东北过去耕地很粗糙,尤其是北满,铲蹚少,不上粪,土地质量逐渐下降。为贯彻新的农业生产方针,党和政府提倡改良耕作方法。一方面,鼓励农民积肥。 通过增加耕地施肥面积和数量,恢复地力,提高产量。据统计,1949年吉林省耕地上粪面积达110.6万垧,占总面积的36.74%,平均每垧地上粪23车[15](P612)。另一方面,鼓励多铲多蹚。据统计,铲2遍和铲3遍产量差距很大,多铲1遍即可增加30%的产量。1949年,吉林省耕地铲蹚未满3 次 的 占28.9%,3 次 的 占46.3%,3 次 以 上 的 占24.8%[15](P612)。值得一提的是,地主富农的封建剥削制度必须废除, 但其组织农业生产的经验,如农业中的某种分工、节省人力畜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都可以加以改造使用。

为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农民劳苦,党和政府提倡制造与改良农具, 以省为单位兴办农具厂,县镇利用铁匠炉制造简单农具, 供农民使用。根据农民的习惯和土质的条件,对东北解放区现有的日本农具、苏联农具、本地土犁进行必要改良,相互取长补短。 如犁是当时最费劳动力的工具,东北解放区一副犁至少要用3—4头耕畜,因此必须吸收洋犁优点加以改良。同时,制造推广新农具,如一个打麦机重4000斤,劳动效率高,但装置很简单,一名木匠和铁匠就可以完成,成本仅为3万—4万元[11](P458-459)。

此外,为改良农业品种,防治病虫害,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党和政府还有重点地兴办农业试验场。选种推广方面,通过动员当地农民,在挑选自家好种基础上,有重点地推广改良品种,如松江省推广满仓金大豆和农林三号麦种,以逐步达到粮食品种标准化。 据统计,1949年吉林省共推广优良品种12950垧,其中有冬麦12000垧、大豆238垧、高粱69垧、谷子244垧、苞米52垧,水稻308垧,陆稻39垧[15](P612)。防治病虫害方面,根据现有条件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农民有效经验,编写一些防治病虫害的小册子,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避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在党和政府科学种田号召下,东北解放区耕地的平均产量稳步提升,1947年每垧地产1500斤,1948年每垧地产1920斤[6],1949年每垧地产2552斤[16](P629)。农业单位产量的提高,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原料,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争。

(六)举行劳模大会

随着农业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 东北解放区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 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党和政府决定予以奖励,“小奖劳模,大奖英雄”。具体来说,就是在春耕结束时,各地举行劳模大会, 待秋收完成后, 再由各省举行劳动英雄大会,奖励劳模英雄,打消思想顾虑,总结典型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劳动模范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劳动精神好,即积极参加劳动的农民,地主不行;二是互助精神好,即带头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并发挥骨干作用的农民;三是政治素质好,即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发展前途的农民[11](P460-461)。

以1949年辽北省第一届劳模大会为例,首先, 大会总结和交流了农业生产中的典型经验,如仅介绍防虫灭虫的方法就多达13种; 其次,大会通过形势报告、招待展览、戏剧、游行和颁奖等形式,用事实打消了少数劳模的思想顾虑,如怕抓去抬担架,怕多出公粮,怕当模范会添麻烦。同时,提高了劳模的思想觉悟,如土改翻身和勤劳发家认识增强,劳动最光荣认识加深,带头互助和支前为公思想巩固,从而更加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再次,大会密切了学生与农民间的联系,如辽北学院学生对劳模的招待可谓关怀备至,倒洗脸水,扶助老人上下楼,夜间盖被子,送水等;最后,将劳模大会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整个劳模大会在广场举行, 并用广播实时传递会议内容,闭幕后劳模们乘坐汽车游行,群众夹道欢呼,因而大会影响很大[17](P614-615)。由此可见,东北解放区劳模大会的召开,不仅使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运动的农民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强彼此间的经验交流,而且使广大农民纷纷向劳模看齐,从而提高整个解放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更好地支援前线战争。

综上所述, 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东北解放区全体农民的配合下,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广大农村经过土地改革, 打垮了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新的劳动态度和生产关系已经建立并巩固起来。 在此基础上,东北解放区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生产运动,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使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从而改善了东北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东北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据统计,1949年东北解放区耕地面积为1668.42万垧, 耕畜为486.62万头,粮食产量为1414万吨[16](P628-629)。

三、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的成功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成效显著。概括起来,其成功经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效的首要前提

首先,运动开始前,党和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征询群众意见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运动计划,既参考关内解放区的成功经验,也结合东北解放区的具体实际。随后,召开各级干部群众动员大会,并吸收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对计划内容进行深入的宣传解释, 号召大家亲密合作,共同投身农业生产运动。其次,运动开始后,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农业生产战线,发挥模范先锋作用,给农民以有力的影响和推动。同时,不失时机地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 并对运动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劳动英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快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最后,运动结束后,党和政府进行了认真总结,归纳成功经验,反思不足之处,为日后更好地领导农业生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正是由于领导干部任劳任怨、 百折不挠,在领导农民探索农业生产运动中做出成绩,才使得东北解放区农民深刻感受到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真正为人民办实事,是人民最好的勤务员,从而坚定不移跟党走。

(二)《东北日报》的宣传动员是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一环

首先,《东北日报》报道党和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运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指导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如《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生产运动的指示》《关于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支援解放战争的布告》等。其次,《东北日报》在农业生产运动中配合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报道大量宣传动员文章,以帮助农民了解当前任务,并号召其积极投身于运动之中,加快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如《解放区各地春耕准备加紧进行》《领导深入检查普遍夏锄全部完成》《秋收季节迅即来临各地加紧准备收割》《进行冬季副业生产》《组织起来——换工插犋, 合作互助》《把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一步》等。最后,《东北日报》宣传报道一批典型案例, 介绍推广其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以推动运动取得更大的成效。如《巴彦团结村许均组开始铲四遍》《蛟河县保安屯党员带头换工互助,耕种三年普遍发家》《嫩江劳动模范大会闭幕》等。

正是在《东北日报》的宣传动员下,东北解放区农民逐渐建立起新的劳动观念,劳动是光荣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农民心中。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不仅受到表扬奖励,其先进经验还得到宣传推广,使得东北解放区农民学有方向、赶有样板,从而掀起农业生产热潮。

(三)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是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保障

首先,经过土地改革,东北解放区农民无偿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其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其次,在党和政府的宣传动员下,东北解放区农民无论男女老少均以高度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心,自觉自愿地将党的号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目标,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运动,为增产粮食而奋斗。最后,随着农业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东北解放区部分农民开始出现担心“冒尖”和要求平均主义等错误思想,严重阻碍运动持续健康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党和政府第一时间予以澄清,消除农民错误观念。此后,东北解放区绝大多数农民开始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并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参加农业互助合作,由个体经济逐步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正是由于农民群众密切配合,才使得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落到实处,东北解放区耕地面积逐步扩大,互助合作普遍开展,生产资料明显改善,农业技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从而使得农民群众能够担负更多的战勤服务,支援前线战争。

总之,解放战争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东北日报》的宣传动员和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 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并取得显著成效,改变了东北解放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巩固了新生政权,支援了前线战争。这些宝贵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进一步领导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加强农村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解放区党和政府东北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解放区的天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